传染病学ppt课件:03-15-艾滋病.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1416KB)。
概 述
*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概 述
*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 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病原学
*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组
*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结构
* 包膜:gp120、gP41
*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RNA、逆转录酶(RT)、整合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 分为Ⅰ型和Ⅱ型
HIV-1全长9181 bp
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
HIV型别及亚型
HIV外界抵抗力
* 煮沸可迅速灭活,56℃10分钟可灭活
*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
* 以下消毒剂37℃处理10分钟可灭活: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0.3%过氧化氢
* 医疗用具、注射器经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后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病学
传染源
* AIDS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
* 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
* 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
* 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约占70%~80%,男同性恋→异性恋(分别为5%~10%、>70%)
* 经血传播: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献血员感染的传播;④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
*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等
高危人群
* 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
* 静脉药瘾者
*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 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
*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
* 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已有2480万人死亡。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1.6万/天、11例/分钟
*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1000万)
* 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近100万)
我国流行情况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 疫情地区差异大
* 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 传播途径仍以吸毒为主,但三种途径并存
* 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
* 呈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态势
* 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HIV动态感染过程
HIV生活周期
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毒株 -- R5株(低/慢型)、 X4株(高/快型)
HIV侵犯各种表达CD4分子的细胞
HIV免疫病理
* 靶细胞(CD4+T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至少有3种:
-细胞毒效应:受细胞毒性T细胞(CTL)攻击
-细胞凋亡: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CD95L(fas抗原) ......
概 述
*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 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概 述
*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 发病机制: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 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病原学
*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组
*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 nm,双层结构
* 包膜:gp120、gP41
* 核心:P24包裹两条正链RNA、逆转录酶(RT)、整合酶(INT)和蛋白酶(PI, P10)
* 分为Ⅰ型和Ⅱ型
HIV-1全长9181 bp
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
HIV型别及亚型
HIV外界抵抗力
* 煮沸可迅速灭活,56℃10分钟可灭活
*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
* 以下消毒剂37℃处理10分钟可灭活: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0.3%过氧化氢
* 医疗用具、注射器经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后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病学
传染源
* AIDS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
* 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
* 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
* 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约占70%~80%,男同性恋→异性恋(分别为5%~10%、>70%)
* 经血传播: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献血员感染的传播;④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
*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等
高危人群
* 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
* 静脉药瘾者
*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 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
*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
* 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已有2480万人死亡。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1.6万/天、11例/分钟
*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1000万)
* 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近100万)
我国流行情况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 疫情地区差异大
* 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 传播途径仍以吸毒为主,但三种途径并存
* 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
* 呈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态势
* 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HIV动态感染过程
HIV生活周期
HIV的吸附与脱衣壳过程
HIV毒株 -- R5株(低/慢型)、 X4株(高/快型)
HIV侵犯各种表达CD4分子的细胞
HIV免疫病理
* 靶细胞(CD4+T细胞)的免疫损伤机制至少有3种:
-细胞毒效应:受细胞毒性T细胞(CTL)攻击
-细胞凋亡:感染的靶细胞表面表达CD95L(fas抗原) ......
附件资料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14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