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97561
以火为引,指掌之间愈风湿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201510.r第4584期
     刘氏刺熨疗法

    “刘大夫的手在我肩上按了三下,我就感觉热量一层层地渗进肩膀,疼痛就缓解了。”刘氏刺熨第十四代传人刘光瑞在陈阿姨肩上敷上药酒、覆上湿巾、火熨棍点火、手掌灭火,从容不迫地将火焰运走于指掌之间,电光石火间为病人解除痛苦,在场者赞叹连连。

    刘氏刺熨源于巴渝

    刘光瑞为陈阿姨治疗用的传统火熨术,是刘氏刺熨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寒湿所致的关节疼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有独特疗效。刘光瑞介绍,对于严重的痛症要加入药物,先火熨皮肤,以温通皮毛经络后,将药物汁或粉末调敷患处,借用火熨之术加温灼烫,与传统冷膏药相比,具有渗透性强、止痛迅速的优势。

    除了善于治疗风湿疼痛的火熨术,刺血术是刘氏刺熨疗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光瑞说,刺血术的作用在于排毒、消肿、化瘀、泻热,三棱针穴位放血和梅花针扣刺是最常用的刺血手段,在治疗湿热邪毒所致的牛皮癣、疱疹、皮肤麻木等疾病效果非常显著。

    巴渝位于四川盆地东侧,当地气候湿度大,老百姓在冬季苦于寒湿,多见风湿关节疼痛等疾病;夏季又困于湿热,常发牛皮癣、疱疹等湿热之症。刘氏刺熨疗法是在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病痛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特色疗法,到第十三代传人刘少林这一代,已经成为巴渝大地世代相传的医学绝活。

    道术结合,治痛立竿见影

    刘少林去世后,其子刘光瑞在继承的同时,更在实践中对传统刺熨疗法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在刘光瑞看来,“老一辈人传授技术讲究口传意会,在操作上不够标准化和精确化,让刺熨技术在传承中显得晦涩难懂,难以掌握。”刘光瑞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刺熨疗法的操作规律。

    在治疗肩部风湿痛时按三下,就有讲究。“肩部疼痛,要熨慢压慢,按三下,第一下到皮,第二下到肉,第三下到骨。”刘光瑞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热量深入体内,起到散寒化瘀的功效。”热量一层层地传递,疼痛就迅速缓解了。“如果是疼痛在腹部,则又是不同了,要熨久压慢,按三到九下。”

    刘氏刺熨疗法的精髓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其中医学思想。刘氏刺熨技术来源于古老的《黄帝内经》所载的针灸理论体系,其指导思想还是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刘光瑞认为,技术只是治疗手段,只是“术”,只有在辨清寒、热、虚、实的前提下,治疗手段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中医传统辨证论治思想才是“道”。刘光瑞的学生单继忠说:“刘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一位合格的中医师不但要精通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更应该熟知五运六气、诗书礼家等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理解中医的‘道’。” 单继忠认为,只有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才能灵活运用刺熨技术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从古籍文献中汲取中医智慧

    刘少林和刘光瑞父子俩坚守传统文化情怀,几十年如一日,家族三代收藏了三万多册中医药典籍和上千件中医实物。刘光瑞认为,古籍、古物中蕴含着传统中医药学的智慧。

    1996年,刘光瑞与父亲刘少林共同创建了民间医药博物馆。如今,这里陈列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各种藏品3.3万余件。其中,“正人明堂图”和“伏人明堂图”两幅经络挂图是刘光瑞引以为傲的“镇馆之宝”。“这两幅挂图展现了古人对经络的初步认识。” 刘光瑞介绍,通过对中医药古籍文献和古物的研究,可以对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演变有更深刻的理解,古人以意象思维研究人体而总结出的规律,很多对于现代中医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链 接

    2008年,刘氏刺熨疗法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医药部分。刘氏刺熨疗法,其传承脉络一直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时期。原籍湖北麻城的刘氏家族,随清初移民潮来到川中定居,入蜀第一代先祖即在四川遂宁开始行医,是为刘氏中医谱系在巴蜀传承的肇始。

    刘氏先后在成都、武汉、遂宁、遵义开设诊所,悬壶济世,刘氏刺熨疗法开始逐步发展成型。到第十三代传人刘少林这一代,刘氏刺熨疗法已经发展成熟。1953年,刘少林在重庆九龙坡创办刘少林药房,后因药房失火被毁而行走云、贵、川、陕、鄂等省,成为走方郎中,江湖称之为“老海”。1978年,刘少林在重庆渝中区再次创办了中医诊所“少林堂”,以刘氏针灸刺熨疗法为众多疑难病症患者解除痛苦,“少林堂”也声名渐著成为重庆民间医药界的一个知名品牌。

    刘少林去世后,其子刘光瑞继承,成为刘氏刺熨疗法第十四代传人。(张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