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养生:外防湿冷 内防燥热
■ 节气养生
今日迎来“小雪”。小雪节气,天气由冷转寒,应注意养护阳气、避寒就温、注意头部、背部、脚部的保暖;同时,由于小雪时节气候比较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因此还要常喝白开水, 既保证机体的生理需要,还可以起到利尿排毒、防止血液黏稠的功效。因此,小雪节气的养生要格外注意外防湿冷,内防燥热。
◆阳光防抑郁 小雪节气里, 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多晒太阳, 多听音乐。
传统医学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说,冬季多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
◆泡脚能抗寒 小雪节气前后,由于天气寒冷,三类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第一类是哮喘、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这类疾病多与气温不稳定、 忽冷忽热导致身体受凉有关; 第二类是心血管类疾病,多与气温骤降有关;第三类是腹泻。每晚用热水泡脚 (患有不适合泡热水的足部疾病者除外),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保暖防感冒 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平日可做干浴按摩功, 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先在面部按摩64次,用手指自头顶前部至后部做梳头动作64次,使头皮发热,然后用手掌搓两脚心,各搓64下,最后搓到前胸、腹背部,做干洗澡,搓热为止。 此方法适用于预防流感。
◆养肾按太溪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对应的季节是春、夏、长夏、秋、冬。 不同的季节所需要重点保养的脏腑也就有所不同。四季养生的原则是: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
说到养“肾”,一个既有效又简捷的方法就是揉按“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 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天21时,一次按30下。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 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冬季气候引起的常见病症。
◆少辛清内火 这个节气里,北方地区开始供暖,室内温暖如春,但穿着却是厚衣加身,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容易上火。 经常听说周围的人出现口腔溃疡, 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了,这些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 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 但是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内火”。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 比如白菜豆腐汤、 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这个季节的白菜、 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运动保睡眠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时休息。如果超过凌晨1时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另外,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 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多做一些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 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 (健康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