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健康中国”“全面二孩” 催生妇幼健康最热词
2016年,还剩下5天就要匆匆而别了,在今年的妇幼健康领域,最热的关键词莫过于“健康中国”和“全面二孩”,无论是从覆盖全国30余省市的非法寄血鉴定胎儿性别犯罪团伙的落网,还是各大医院产科孕妇建档的“一号难求”,“中科院女博士孕期死亡”引发社会关注高龄孕妇健康风险,再到中国冷冻最久的“冰宝宝”出生催热“胚胎解冻”,新形势下不断涌现出的妇幼健康的新问题、新难点正亟待着政策和服务的破解和完善。同时,中国首个宫颈癌疫苗在内地的上市,也彰显了完善妇幼健康机制和服务正成为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中之重。此外,轰动全国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及备受瞩目的“塑料包书皮有毒事件”等,也弹奏出了2016年妇幼健康和公共卫生领域一些不和谐之音。展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我们满怀期待相关卫生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能以全生命周期健康为目标,做好妇女儿童各生命时期的保健服务,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系统的妇幼保健服务与健康管理,为广大妇女儿童带来健康生活的新保障和新期盼。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凯
妇幼健康关键词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启妇幼健康保障新篇章
新闻回放:2016年8月26日,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纲要》特别对提高妇幼健康水平作出重要指导,提出要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纲要》还提出,到2030年,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8.1‰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6.0‰,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0.1/10万下降到12/10万。
本刊点评:妇幼健康是民族健康素质提升的起点,2016年则是新时期推进妇幼健康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在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上表示,推动保障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加快完善新型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要大力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孕产妇全程服务和分级管理、妇幼中医药融合三大服务模式,充分应用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妇幼健康中国行活动四个载体,统筹做好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妇幼健康信息、宣传推广等五项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健康问题,积极推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妇幼保健专科建设;针对妇女儿童健康重大问题,大力推动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儿童营养改善等重大公共卫生干预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妇女儿童将会享受到越来越科学和完善的妇幼健康服务和保障。
妇幼健康关键词2:孕妇建档 “一号难求”母婴健康服务亟需跟上“全面二孩”步伐
新闻回放:“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分院孕妇建档需排队三天三夜”的报道,揭开了2016年孕妇建档大战的冰山一角。2016年是“全面二孩”放开后的第一年,又逢猴年。此前,北京市卫计委曾预测,北京预计将迎来30万“猴宝宝”,分娩量将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北京部分三甲医院、综合医院、二级医院等多家医院都持续出现孕妇建档难的情况,北京妇产医院8月2日的一则通知显示:孕妇建档的预产期已排至2017年3月底。许多孕妇万般无奈,找“黄牛”、托关系,使出各种招数,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预约建档的“黄牛号”甚至被炒到4000元以上。
本刊点评:“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将增加600万到700万新生儿,加上1600万左右的正常年出生人口,预计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2200万左右。而且二胎时代,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也大大增高,有数据表明,近六成可生二胎的女性年龄都已超过35岁,超过40的也不在少数,如何保障母婴安全和加强母婴健康服务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家卫计委已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的若干意见》,力求综合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目前正在抓紧做好4项工作:一是摸清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底数防止出现“一床难求”、“一号难求”等现象;二是强化风险管理,坚决守住母婴安全底线;三是提供精准服务;四是提供便民服务,推行“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诊。相信只要开动脑筋,政府、医院和患者多方合力,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
妇幼健康关键词3:中科院女博士孕期死亡警示高龄和二胎孕妇需警惕妊娠风险
新闻回放:2016年1月11日,34岁的中科院女博士杨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待产时突发疾病去世,此事引发各方关注。北医三院回应,孕妇杨冰因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妊娠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在孕26周多时被收治入院。她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导致其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很多人不禁要问,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主动脉夹层等都是些什么病?患有高血压的女性还能正常怀孕吗?专家指出,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9.4%,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5个类型。在中国孕产妇死因排序中,妊高症排在前5位,被称为孕期“最恐怖杀手”;而主动脉夹层也是漏诊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两者皆不可轻视。
本刊点评:在很多孕妇看来,妊娠期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只是血压升高而已,为了孩子,多吃点、长胖点也不算大问题,却忽略了妊娠期肥胖的最恐怖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症引起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发病率高且严重威胁母婴健康。高龄孕妇、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都会增加妊高症的发生风险。老话说,女人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有数据显示,在生二胎的孕妇中,每2个妈妈中就有1个是高危产妇。计划怀孕或生二孩的高龄女性,一定要高度警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有可能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还浑然不觉。因此怀孕前,一定要先查查血压、血糖,做一些基本检查。
妇幼健康关键词4: 儿童用药安全不容忽视药物中毒占中毒比例七成
新闻回放:2016年9月在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几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儿童药物中毒也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每年约有7000例儿童死于用药错误。14周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分会发布的《2015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数据显示: 86.4%的儿童中毒均发生在家中,药物中毒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相当于每3个因中毒就诊的孩子中,就有2个孩子是药物中毒。同时,不少家长的用药安全意识也亟待提升。《白皮书》显示,有超过三成家长表示,因为想要孩子早日康复,家长会擅自让小孩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等给小孩服用。还有调查显示,84.9%的家庭存在儿童用药隐患,72.5%的家长会擅自停药。
本刊点评:儿童用药安全不仅是家长的痛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还需家人和全社会共同提高警惕。专家指出,和成人相比,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儿童千万不能随意用药,用药选择时一定要遵医嘱、看清说明书,慎重使用,避免误区。数据显示,儿童自己误服已占儿童药物中毒的71.9%。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家庭用药的好习惯,谨慎用药,安全存放,以防药物中毒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妇幼健康关键词5:非法寄血验子案催生新版“两非”规定的施行
新闻回放:2016年年初,浙江永嘉警方历时9个月摧毁了一个覆盖全国30余省市的非法寄血鉴定胎儿性别的犯罪团伙,该案涉案人员达300余人,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该团伙利用香港法律不禁止血液鉴定胎儿性别,将超过5万份孕妇的血液从全国各地以化妆品名义非法出关至香港。办案中,民警曾走访了永嘉当地十多名寄血验子的妇女,她们大多来自农村,为生男孩而选择寄血验子,其中至少还有三四位孕妇因胎儿鉴定结果为女婴而选择了流产。
本刊点评:我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是103至107,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的108.47持续攀升到2015年的113.51。针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30多年偏高态势,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2016年加大了整治“两非”行为的力度。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从来都是“两非”行为的根源,在广大农村地区,生男生女待遇不同已明确体现在村民福利方面,例如许多农村基本不给女孩安排宅基地,女性的承包田也难以得到保障等。于是,一方面一些家庭绞尽脑汁非要生个男孩,另一方面性别比失衡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打击、围堵并不能彻底解决“两非”问题,只有让男女享有真正平等的各项政策和公平的福利待遇,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样,“两非”现象才有可能彻底消失。
妇幼健康关键词6:首届中国女性更年期关爱日提醒1.5亿女性更年期不能再“混”和“忍”
新闻回放:目前我国40岁以上女性将近3亿人,其中有1.5亿人处于更年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我国更年期女性将超过2.1亿。更年期对女性健康的危害不仅是更年期不适,随着体内雌激素的下降,女性骨量会呈陡坡式快速丢失,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血脂也会改变进而引发心脏病等。有数据显示,高达94%的妇女会出现一种或多种更年期症状,近2/3更年期妇女的症状会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2016年10月19日,在由国家卫计委指导、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以“理解、关爱、支持”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女性更年期关爱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专家呼吁做好女性更年期健康保健工作。
本刊点评:更年期几乎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生理时期,对于头痛、浑身无力、血压不稳、骨关节疼痛、莫名烦燥、多疑等更年期综合征,很多女性通常都是顺其自然和“忍”,很少有人会觉得这需要去看医生。专家建议,更年期关系着女性的中老年健康,女性应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隐患,并尽早、规范地补充雌激素,把握住50岁到59岁之间治疗的“窗口期”,将更年期对女性的健康危害降到最小。
妇幼健康关键词7:非法经营疫苗案,疫苗安全需加强监管
新闻回放:2016年3月,一起由山东警方破获的庞氏母女“非法经营疫苗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2011年以来,在未获取任何药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加价销往全国18个省的300余名疫苗非法经营人员或少量疾控部门基层站点,截止案发时已有5.7亿余元假疫苗流入市场,引发了公众恐慌。
本刊点评:疫苗本应是预防疾病感染和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却成为危害健康、引发疾病的隐患。此次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暴露出来的不仅是疫苗之殇,更是非法经营和监管不力的痼疾。这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还会使其对疫苗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政府监管产生质疑。此案的破获也并不能代表疫苗安全问题的终结,近年来有关疫苗安全的事件屡屡发生,如何让老百姓能放心安全地接种疫苗,安心享受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才是相关政府部门最该优先考虑并尽力做好的事。
妇幼健康关键词8:冷冻最久“冰宝宝”出生,“二胎时代”催热“胚胎解冻”
新闻回放:2016年6月,中国冷冻最久的“冰宝宝”在江苏出生,婴儿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此前这名女婴作为一枚胚胎已在-196℃低温中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沉睡”了18年之久。不久,北京市妇产医院宣布,该院今年1-8月已解冻2000余颗胚胎并成功移植,比往年同比增加50%;在被唤醒的卵子中,最久的一枚已被冷冻了11年。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育龄期妇女有5%到10%患有不孕症,而35岁到40岁达60%至70%,45岁以后则高达80%至90%。因此冷冻卵子近年来备受女性青睐,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之后,各大医院辅助生殖中心门诊量激增,不少冷冻胚胎陆续被“唤醒”。
本刊点评:目前,冷冻卵子属于辅助生殖技术范畴,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必须是持有“三证”(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且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夫妇才可以接受辅助生殖技术诊疗,国内尚未批准为未婚女性或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妇冷冻保存卵子或胚胎。冷冻卵子虽可帮助许多不孕女性成为妈妈,缓解一些大龄未婚女性和职场女性的结婚生子压力,但专家提醒,冷冻卵子不是保育法宝,可能损害女性健康,如促排卵药物可能伤害卵巢功能,甚至有致癌风险;取卵手术也有出血、感染可能;并且“冻宝宝”未来健康也不确定。女性还是应把握有限时间,在合适的年龄自然怀孕分娩才是正路。
妇幼健康关键词9:宫颈癌疫苗在内地上市,中国女性不必出境打疫苗
新闻回放:宫颈癌是中国15岁至44岁女性的第二大高发癌症,中国每年约有超过13万新增宫颈癌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8.8%,其中约有8万女性因此去世。宫颈癌是迄今为止病因最为明确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99.7%的宫颈癌都是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造成的,而宫颈癌也是第一个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癌症。资料统计,到50岁时有80%女性都曾感染过一次HPV,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宫颈癌。2016年7月18日,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疫苗“希瑞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并有望于明年年初正式上市。
本刊点评:从2006年首只HPV疫苗在美国上市后,时隔十年,中国内地的女性终于也可在家门口打上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不用再去香港或国外了。近年来,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态势,世界卫生组织鼓励在适宜人群中使用HPV疫苗,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但专家提醒,注射疫苗不代表与宫颈癌绝缘,也并非所有年龄段女性都适合打HPV疫苗,获HPV疫苗保护人群年龄为9~26岁,最适宜接种年龄为11~12岁。即使接种了疫苗,女性也要定期进行相关宫颈癌筛查。预防宫颈癌关键还要从个人生活习惯入手,注重个人卫生和两性健康,定期做宫颈癌早期筛查。
妇幼健康关键词10:四成塑料包书皮有毒,学生用品安全让人忧心
新闻回放:2016年春季开学之初,江苏省质监部门从实体店和电商平台上一共抽检了120批次塑料包书皮样品,风险监测结果显示,有40.8%的包书皮不符合相关要求,不符合项目为溶剂残留、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和多环芳烃。2月15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塑料包书膜及书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显示,共采集30批次样品,经检验25批次塑料包书膜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项目不符合要求,包书皮塑化剂最高超标130倍。
本刊点评:塑料书皮至少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学生们广泛使用了,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到中学毕业, 12年的学业历程如果每天都在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化学物质,对身体伤害会有多大?不仅这种健康风险太可怕,更可悲的是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及卖家都对这种健康危害没有概念,也对许多包书皮是“三无产品”熟视无睹。专家指出,书皮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苯、甲醇等化学物质会干扰内分泌,破坏孩子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危害儿童肝脏和肾脏,引起儿童性早熟,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目前关于塑料书皮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之时,还是建议使用牛皮纸、报纸、挂历纸等传统的包书皮,既环保又可避免健康隐患。近年来,为何毒跑道、毒书皮、毒文具等这类学生用品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该是相关部门和无良企业好好反思和加强问责的时候了,这样的“放纵”还要持续多久?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凯
妇幼健康关键词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启妇幼健康保障新篇章
新闻回放:2016年8月26日,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纲要》特别对提高妇幼健康水平作出重要指导,提出要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纲要》还提出,到2030年,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8.1‰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6.0‰,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0.1/10万下降到12/10万。
本刊点评:妇幼健康是民族健康素质提升的起点,2016年则是新时期推进妇幼健康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在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上表示,推动保障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加快完善新型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要大力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孕产妇全程服务和分级管理、妇幼中医药融合三大服务模式,充分应用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加强爱婴医院管理、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妇幼健康中国行活动四个载体,统筹做好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妇幼健康信息、宣传推广等五项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健康问题,积极推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妇幼保健专科建设;针对妇女儿童健康重大问题,大力推动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儿童营养改善等重大公共卫生干预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妇女儿童将会享受到越来越科学和完善的妇幼健康服务和保障。
妇幼健康关键词2:孕妇建档 “一号难求”母婴健康服务亟需跟上“全面二孩”步伐
新闻回放:“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分院孕妇建档需排队三天三夜”的报道,揭开了2016年孕妇建档大战的冰山一角。2016年是“全面二孩”放开后的第一年,又逢猴年。此前,北京市卫计委曾预测,北京预计将迎来30万“猴宝宝”,分娩量将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北京部分三甲医院、综合医院、二级医院等多家医院都持续出现孕妇建档难的情况,北京妇产医院8月2日的一则通知显示:孕妇建档的预产期已排至2017年3月底。许多孕妇万般无奈,找“黄牛”、托关系,使出各种招数,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预约建档的“黄牛号”甚至被炒到4000元以上。
本刊点评:“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将增加600万到700万新生儿,加上1600万左右的正常年出生人口,预计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2200万左右。而且二胎时代,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也大大增高,有数据表明,近六成可生二胎的女性年龄都已超过35岁,超过40的也不在少数,如何保障母婴安全和加强母婴健康服务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家卫计委已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的若干意见》,力求综合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目前正在抓紧做好4项工作:一是摸清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底数防止出现“一床难求”、“一号难求”等现象;二是强化风险管理,坚决守住母婴安全底线;三是提供精准服务;四是提供便民服务,推行“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就诊。相信只要开动脑筋,政府、医院和患者多方合力,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
妇幼健康关键词3:中科院女博士孕期死亡警示高龄和二胎孕妇需警惕妊娠风险
新闻回放:2016年1月11日,34岁的中科院女博士杨冰,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待产时突发疾病去世,此事引发各方关注。北医三院回应,孕妇杨冰因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妊娠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在孕26周多时被收治入院。她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导致其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很多人不禁要问,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主动脉夹层等都是些什么病?患有高血压的女性还能正常怀孕吗?专家指出,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9.4%,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以及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5个类型。在中国孕产妇死因排序中,妊高症排在前5位,被称为孕期“最恐怖杀手”;而主动脉夹层也是漏诊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两者皆不可轻视。
本刊点评:在很多孕妇看来,妊娠期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只是血压升高而已,为了孩子,多吃点、长胖点也不算大问题,却忽略了妊娠期肥胖的最恐怖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症引起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发病率高且严重威胁母婴健康。高龄孕妇、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都会增加妊高症的发生风险。老话说,女人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有数据显示,在生二胎的孕妇中,每2个妈妈中就有1个是高危产妇。计划怀孕或生二孩的高龄女性,一定要高度警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有可能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还浑然不觉。因此怀孕前,一定要先查查血压、血糖,做一些基本检查。
妇幼健康关键词4: 儿童用药安全不容忽视药物中毒占中毒比例七成
新闻回放:2016年9月在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几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儿童药物中毒也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每年约有7000例儿童死于用药错误。14周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分会发布的《2015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数据显示: 86.4%的儿童中毒均发生在家中,药物中毒所占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相当于每3个因中毒就诊的孩子中,就有2个孩子是药物中毒。同时,不少家长的用药安全意识也亟待提升。《白皮书》显示,有超过三成家长表示,因为想要孩子早日康复,家长会擅自让小孩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等给小孩服用。还有调查显示,84.9%的家庭存在儿童用药隐患,72.5%的家长会擅自停药。
本刊点评:儿童用药安全不仅是家长的痛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还需家人和全社会共同提高警惕。专家指出,和成人相比,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儿童千万不能随意用药,用药选择时一定要遵医嘱、看清说明书,慎重使用,避免误区。数据显示,儿童自己误服已占儿童药物中毒的71.9%。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家庭用药的好习惯,谨慎用药,安全存放,以防药物中毒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妇幼健康关键词5:非法寄血验子案催生新版“两非”规定的施行
新闻回放:2016年年初,浙江永嘉警方历时9个月摧毁了一个覆盖全国30余省市的非法寄血鉴定胎儿性别的犯罪团伙,该案涉案人员达300余人,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该团伙利用香港法律不禁止血液鉴定胎儿性别,将超过5万份孕妇的血液从全国各地以化妆品名义非法出关至香港。办案中,民警曾走访了永嘉当地十多名寄血验子的妇女,她们大多来自农村,为生男孩而选择寄血验子,其中至少还有三四位孕妇因胎儿鉴定结果为女婴而选择了流产。
本刊点评:我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是103至107,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的108.47持续攀升到2015年的113.51。针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30多年偏高态势,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2016年加大了整治“两非”行为的力度。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从来都是“两非”行为的根源,在广大农村地区,生男生女待遇不同已明确体现在村民福利方面,例如许多农村基本不给女孩安排宅基地,女性的承包田也难以得到保障等。于是,一方面一些家庭绞尽脑汁非要生个男孩,另一方面性别比失衡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单纯依靠打击、围堵并不能彻底解决“两非”问题,只有让男女享有真正平等的各项政策和公平的福利待遇,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样,“两非”现象才有可能彻底消失。
妇幼健康关键词6:首届中国女性更年期关爱日提醒1.5亿女性更年期不能再“混”和“忍”
新闻回放:目前我国40岁以上女性将近3亿人,其中有1.5亿人处于更年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我国更年期女性将超过2.1亿。更年期对女性健康的危害不仅是更年期不适,随着体内雌激素的下降,女性骨量会呈陡坡式快速丢失,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血脂也会改变进而引发心脏病等。有数据显示,高达94%的妇女会出现一种或多种更年期症状,近2/3更年期妇女的症状会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2016年10月19日,在由国家卫计委指导、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办的以“理解、关爱、支持”为主题的中国首届女性更年期关爱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专家呼吁做好女性更年期健康保健工作。
本刊点评:更年期几乎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生理时期,对于头痛、浑身无力、血压不稳、骨关节疼痛、莫名烦燥、多疑等更年期综合征,很多女性通常都是顺其自然和“忍”,很少有人会觉得这需要去看医生。专家建议,更年期关系着女性的中老年健康,女性应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疾病隐患,并尽早、规范地补充雌激素,把握住50岁到59岁之间治疗的“窗口期”,将更年期对女性的健康危害降到最小。
妇幼健康关键词7:非法经营疫苗案,疫苗安全需加强监管
新闻回放:2016年3月,一起由山东警方破获的庞氏母女“非法经营疫苗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2011年以来,在未获取任何药品经营许可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加价销往全国18个省的300余名疫苗非法经营人员或少量疾控部门基层站点,截止案发时已有5.7亿余元假疫苗流入市场,引发了公众恐慌。
本刊点评:疫苗本应是预防疾病感染和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却成为危害健康、引发疾病的隐患。此次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暴露出来的不仅是疫苗之殇,更是非法经营和监管不力的痼疾。这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还会使其对疫苗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政府监管产生质疑。此案的破获也并不能代表疫苗安全问题的终结,近年来有关疫苗安全的事件屡屡发生,如何让老百姓能放心安全地接种疫苗,安心享受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才是相关政府部门最该优先考虑并尽力做好的事。
妇幼健康关键词8:冷冻最久“冰宝宝”出生,“二胎时代”催热“胚胎解冻”
新闻回放:2016年6月,中国冷冻最久的“冰宝宝”在江苏出生,婴儿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此前这名女婴作为一枚胚胎已在-196℃低温中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沉睡”了18年之久。不久,北京市妇产医院宣布,该院今年1-8月已解冻2000余颗胚胎并成功移植,比往年同比增加50%;在被唤醒的卵子中,最久的一枚已被冷冻了11年。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育龄期妇女有5%到10%患有不孕症,而35岁到40岁达60%至70%,45岁以后则高达80%至90%。因此冷冻卵子近年来备受女性青睐,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之后,各大医院辅助生殖中心门诊量激增,不少冷冻胚胎陆续被“唤醒”。
本刊点评:目前,冷冻卵子属于辅助生殖技术范畴,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必须是持有“三证”(结婚证、身份证、准生证),且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夫妇才可以接受辅助生殖技术诊疗,国内尚未批准为未婚女性或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妇冷冻保存卵子或胚胎。冷冻卵子虽可帮助许多不孕女性成为妈妈,缓解一些大龄未婚女性和职场女性的结婚生子压力,但专家提醒,冷冻卵子不是保育法宝,可能损害女性健康,如促排卵药物可能伤害卵巢功能,甚至有致癌风险;取卵手术也有出血、感染可能;并且“冻宝宝”未来健康也不确定。女性还是应把握有限时间,在合适的年龄自然怀孕分娩才是正路。
妇幼健康关键词9:宫颈癌疫苗在内地上市,中国女性不必出境打疫苗
新闻回放:宫颈癌是中国15岁至44岁女性的第二大高发癌症,中国每年约有超过13万新增宫颈癌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8.8%,其中约有8万女性因此去世。宫颈癌是迄今为止病因最为明确的恶性肿瘤,研究发现,99.7%的宫颈癌都是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造成的,而宫颈癌也是第一个可以用疫苗预防的癌症。资料统计,到50岁时有80%女性都曾感染过一次HPV,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宫颈癌。2016年7月18日,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疫苗“希瑞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并有望于明年年初正式上市。
本刊点评:从2006年首只HPV疫苗在美国上市后,时隔十年,中国内地的女性终于也可在家门口打上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不用再去香港或国外了。近年来,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态势,世界卫生组织鼓励在适宜人群中使用HPV疫苗,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但专家提醒,注射疫苗不代表与宫颈癌绝缘,也并非所有年龄段女性都适合打HPV疫苗,获HPV疫苗保护人群年龄为9~26岁,最适宜接种年龄为11~12岁。即使接种了疫苗,女性也要定期进行相关宫颈癌筛查。预防宫颈癌关键还要从个人生活习惯入手,注重个人卫生和两性健康,定期做宫颈癌早期筛查。
妇幼健康关键词10:四成塑料包书皮有毒,学生用品安全让人忧心
新闻回放:2016年春季开学之初,江苏省质监部门从实体店和电商平台上一共抽检了120批次塑料包书皮样品,风险监测结果显示,有40.8%的包书皮不符合相关要求,不符合项目为溶剂残留、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和多环芳烃。2月15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塑料包书膜及书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显示,共采集30批次样品,经检验25批次塑料包书膜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项目不符合要求,包书皮塑化剂最高超标130倍。
本刊点评:塑料书皮至少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学生们广泛使用了,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到中学毕业, 12年的学业历程如果每天都在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等有害化学物质,对身体伤害会有多大?不仅这种健康风险太可怕,更可悲的是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及卖家都对这种健康危害没有概念,也对许多包书皮是“三无产品”熟视无睹。专家指出,书皮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苯、甲醇等化学物质会干扰内分泌,破坏孩子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危害儿童肝脏和肾脏,引起儿童性早熟,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目前关于塑料书皮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之时,还是建议使用牛皮纸、报纸、挂历纸等传统的包书皮,既环保又可避免健康隐患。近年来,为何毒跑道、毒书皮、毒文具等这类学生用品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该是相关部门和无良企业好好反思和加强问责的时候了,这样的“放纵”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