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居家创业,孩子不再留守
如果有亲戚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留守孩子又哭又闹就是不“听话”,因为他见到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心里极度不平衡又很难受。
这些,与专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吻合的。
没有项目,父母留不住
老人的工作做不通,那就做家长的。每到过年,韩园长不是忙着置备年货,而是挨家挨户通知打工回乡的爸爸妈妈来开家长会,让他们意识到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她几乎用尽了办法:一开始是苦口婆心哭哭啼啼,讲述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各种可怜;后来也用恐吓威胁告诉他们,如果只知道地外出打工赚钱忽视孩子的成长,后果多么不堪设想。她求他们留下来,哪怕家里留一个妈妈陪伴孩子也行。
真的有一个妈妈,在韩园长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在得知这一消息时,韩园长笑得酒窝都深了,跳起来狠狠抱住人家,“叭叭”亲了两口。
在妈妈留下的这一年,她的孩子逐渐开朗、自信起来。可就当韩园长正打算拿她当活例子再劝几个留下,那位妈妈却走了。她不好意思道别,只给韩园长发了个短信:“没办法,光靠种地根本不行。我留,是为了孩子,走也是。”
“其实现在我们村有种有机韭菜的,最贵的时候能卖到25块钱一斤,一年下来,也能赚几万块。但韭菜棚又低又潮,年轻人吃不了苦,觉得还是外出打工省事儿。没用没用……我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贪欲,最初外出打工是为了有点积蓄,但现在,看别人买车买房,欲望又升级了!”
韩园长恨铁不成钢的眼泪扑簌簌地流,她那热血的又朴素的爱,在现实面前眼看就要缴械投降。
下篇:回乡创业的母亲
喝了6年豆奶的留守孩子
从韩园长家出来,重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四周一片静默。土地没有代言人。能站在土地上发声的,至少是农人中的精英或活跃分子,比如韩园长那样的。必须找到那些真正的农人——韩园长口中的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听听他们怎么说。
循着这个思路,见到此行第二位采访对象——同为雷集镇的马官屯村的李金美。李金美17岁初中刚毕业就开始外出,打了7年工,20岁相亲结婚,21岁有了孩子,只喂了9个月的奶,就把儿子托付给老人又走了。
儿子清远当了6年的留守儿童,从他的食谱上,足见一个留守儿童的心酸——他喝了6年豆奶。爷爷说:“才9个月,他妈妈就走了,孩子小得喝奶,但奶粉太贵,喝不起,只能买豆奶喝,多的时候,每年能喝120袋。至今孩子还是顿顿离不开豆奶……这孩子好像不会嚼东西吃,只能吃点软的烂的。”
大家都笑了,笑这个小男孩的“奶量”。但这如果从育儿书上找答案的话,其实有可能是孩子只喝奶,在该吃辅食的时候,没有给他喂一些稍微硬一点的食物,错过了他的咀嚼敏感期,导致他只喜欢吃软烂的东西,这其实对孩子的口腔发育甚至发音都有很大的不利——如果韩园长在场,恐怕又得掉泪了吧?
钱钱钱,不是她们世俗,是现实生活无奈
李金美每一句话都离不开“钱”字,反复重复“没钱不行”,但就像韩园长劝下的那个妈妈一样: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孩子。
李金美在外打工时,顿顿只喝稀饭就馒头,连咸菜都舍不得吃,任何娱乐都没有,做完工洗把脸就睡觉,就是为了多攒一分钱给孩子。由于两口子在一起打工不好找工作,而且在一起花销大,这么多年,李金美和丈夫其实是两地分居的(要知道他们其实才二十多岁啊)——她在青岛一家服装厂,丈夫在上海一家电子厂,夫妻要见面,也是在回家播种、秋收、过年这三个时间点。就这么起早贪黑,省吃俭用,金美一年也就是给家里拿回来1.5万块钱,她丈夫稍微多一点,两个人加起来3万多一点。可是,这3万块钱对这个农村家庭,是一笔多么大的补贴和希望。
说到钱,李金美的家人都凑了过来。他们围在一起算:一亩地,赶上风调雨顺,一年下来只收入一千多元,即便连老人也下力种上十亩(由于外出打工的多,他们承包了村里其他人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一共十亩)也不过一万多块。家里有六张嘴在吃这一万块,何况还有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这两件大事。不出去打工,能怎么办?
李金美很淳朴,她有自己朴素的原则:并不想迎合你想听的去说什么。她说,她在外面打工时,根本不关注留守儿童的事儿,因为,“没用,没钱就是没用!”而且自己家的情况也没有电视上说的那么可怕,“我出去打工是为了孩子,老人在家受累也是为了孩子,怎么就说我们不爱孩子、不为孩子着想呢?这种话好像不太符合我们家。”
也许,局外人会说:有什么比留下陪伴孩子成长更重要的?钱算什么!
这样的指责一定会造成当事人一脸麻木,不能说他们无知,更不能说他们没有情感,其实那是一种语境不同的拒绝沟通。李金美当然知道和孩子在一起的好处,丈夫也知道,所有外出打工的父母都知道。李金美的丈夫说:“在外打工最牵挂的是孩子。有一次我们厂一个四川的工友,接到家里电话说老人病了,孩子在家自己做饭把手给烫着了,他撂下电话就呜呜地哭,我们也没忍住都抹眼泪。谁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可是光靠地不行啊!”
为了照顾夜里要喝奶、要尿尿的小清远,老人干脆合衣而眠整整两年。每次李金美过年回家之前,他们总是要跟李金美吵架,因为她想给他们买新褂子,他们坚决不让买。真的一件都没买过,但老人却花了一笔钱装了对家里来说很奢侈的座机,就是为了孩子能跟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说说话。每次电话铃一响,清远就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抢着去接。那么节约的李金美,在外打工时,每月最大的开销就是电话费。
这样终结留守
学者们用各种数据、案例、理论试图让打工父母留下来;像韩园长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爱心人士,用微薄的爱和行动试图感化打工父母留下来——可现实是:留下来,怎么赚钱呢?
不能说呼喊和眼泪没有用,我们的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高度重视,比如各级妇联,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得留守儿童的境遇得到了很大改观。, 百拇医药(张文静)
这些,与专家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吻合的。
没有项目,父母留不住
老人的工作做不通,那就做家长的。每到过年,韩园长不是忙着置备年货,而是挨家挨户通知打工回乡的爸爸妈妈来开家长会,让他们意识到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她几乎用尽了办法:一开始是苦口婆心哭哭啼啼,讲述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各种可怜;后来也用恐吓威胁告诉他们,如果只知道地外出打工赚钱忽视孩子的成长,后果多么不堪设想。她求他们留下来,哪怕家里留一个妈妈陪伴孩子也行。
真的有一个妈妈,在韩园长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在得知这一消息时,韩园长笑得酒窝都深了,跳起来狠狠抱住人家,“叭叭”亲了两口。
在妈妈留下的这一年,她的孩子逐渐开朗、自信起来。可就当韩园长正打算拿她当活例子再劝几个留下,那位妈妈却走了。她不好意思道别,只给韩园长发了个短信:“没办法,光靠种地根本不行。我留,是为了孩子,走也是。”
“其实现在我们村有种有机韭菜的,最贵的时候能卖到25块钱一斤,一年下来,也能赚几万块。但韭菜棚又低又潮,年轻人吃不了苦,觉得还是外出打工省事儿。没用没用……我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是贪欲,最初外出打工是为了有点积蓄,但现在,看别人买车买房,欲望又升级了!”
韩园长恨铁不成钢的眼泪扑簌簌地流,她那热血的又朴素的爱,在现实面前眼看就要缴械投降。
下篇:回乡创业的母亲
喝了6年豆奶的留守孩子
从韩园长家出来,重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四周一片静默。土地没有代言人。能站在土地上发声的,至少是农人中的精英或活跃分子,比如韩园长那样的。必须找到那些真正的农人——韩园长口中的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听听他们怎么说。
循着这个思路,见到此行第二位采访对象——同为雷集镇的马官屯村的李金美。李金美17岁初中刚毕业就开始外出,打了7年工,20岁相亲结婚,21岁有了孩子,只喂了9个月的奶,就把儿子托付给老人又走了。
儿子清远当了6年的留守儿童,从他的食谱上,足见一个留守儿童的心酸——他喝了6年豆奶。爷爷说:“才9个月,他妈妈就走了,孩子小得喝奶,但奶粉太贵,喝不起,只能买豆奶喝,多的时候,每年能喝120袋。至今孩子还是顿顿离不开豆奶……这孩子好像不会嚼东西吃,只能吃点软的烂的。”
大家都笑了,笑这个小男孩的“奶量”。但这如果从育儿书上找答案的话,其实有可能是孩子只喝奶,在该吃辅食的时候,没有给他喂一些稍微硬一点的食物,错过了他的咀嚼敏感期,导致他只喜欢吃软烂的东西,这其实对孩子的口腔发育甚至发音都有很大的不利——如果韩园长在场,恐怕又得掉泪了吧?
钱钱钱,不是她们世俗,是现实生活无奈
李金美每一句话都离不开“钱”字,反复重复“没钱不行”,但就像韩园长劝下的那个妈妈一样: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孩子。
李金美在外打工时,顿顿只喝稀饭就馒头,连咸菜都舍不得吃,任何娱乐都没有,做完工洗把脸就睡觉,就是为了多攒一分钱给孩子。由于两口子在一起打工不好找工作,而且在一起花销大,这么多年,李金美和丈夫其实是两地分居的(要知道他们其实才二十多岁啊)——她在青岛一家服装厂,丈夫在上海一家电子厂,夫妻要见面,也是在回家播种、秋收、过年这三个时间点。就这么起早贪黑,省吃俭用,金美一年也就是给家里拿回来1.5万块钱,她丈夫稍微多一点,两个人加起来3万多一点。可是,这3万块钱对这个农村家庭,是一笔多么大的补贴和希望。
说到钱,李金美的家人都凑了过来。他们围在一起算:一亩地,赶上风调雨顺,一年下来只收入一千多元,即便连老人也下力种上十亩(由于外出打工的多,他们承包了村里其他人的土地,加上自己家的,一共十亩)也不过一万多块。家里有六张嘴在吃这一万块,何况还有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这两件大事。不出去打工,能怎么办?
李金美很淳朴,她有自己朴素的原则:并不想迎合你想听的去说什么。她说,她在外面打工时,根本不关注留守儿童的事儿,因为,“没用,没钱就是没用!”而且自己家的情况也没有电视上说的那么可怕,“我出去打工是为了孩子,老人在家受累也是为了孩子,怎么就说我们不爱孩子、不为孩子着想呢?这种话好像不太符合我们家。”
也许,局外人会说:有什么比留下陪伴孩子成长更重要的?钱算什么!
这样的指责一定会造成当事人一脸麻木,不能说他们无知,更不能说他们没有情感,其实那是一种语境不同的拒绝沟通。李金美当然知道和孩子在一起的好处,丈夫也知道,所有外出打工的父母都知道。李金美的丈夫说:“在外打工最牵挂的是孩子。有一次我们厂一个四川的工友,接到家里电话说老人病了,孩子在家自己做饭把手给烫着了,他撂下电话就呜呜地哭,我们也没忍住都抹眼泪。谁不想和孩子在一起?可是光靠地不行啊!”
为了照顾夜里要喝奶、要尿尿的小清远,老人干脆合衣而眠整整两年。每次李金美过年回家之前,他们总是要跟李金美吵架,因为她想给他们买新褂子,他们坚决不让买。真的一件都没买过,但老人却花了一笔钱装了对家里来说很奢侈的座机,就是为了孩子能跟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说说话。每次电话铃一响,清远就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抢着去接。那么节约的李金美,在外打工时,每月最大的开销就是电话费。
这样终结留守
学者们用各种数据、案例、理论试图让打工父母留下来;像韩园长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爱心人士,用微薄的爱和行动试图感化打工父母留下来——可现实是:留下来,怎么赚钱呢?
不能说呼喊和眼泪没有用,我们的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高度重视,比如各级妇联,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得留守儿童的境遇得到了很大改观。, 百拇医药(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