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937926
最好的家长,是那些最不像家长的家长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日 《祝你幸福·最家长》
最好的家长,是那些最不像家长的家长
最好的家长,是那些最不像家长的家长

     再来看一个小人物的18岁。老爹离大学高考没有两周时,弄到了一套《红楼梦》,老爹所有的心情和思绪,全被这套书收拢进去,没有办法抵制它的诱惑,在自以为一个安全的深夜,关了自己房门揽书狂读,根本没有察觉到奶奶进来,奶奶一边用力抽自己的脸,一边哭,哭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都高考前夜了还不弄功课准备考大学,还在看闲书,这是老爹一次严重违规。另外一次,是高中文理分科,爷爷异常坚决地阻断了老爹想上文科班的念想,直到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爷爷才看透老爹不是干医生的材料,才在做医生这件事上放过老爹。奶奶爷爷的干预,无非遵照了社会和生活对人的选择,无非是祈盼老爹有一个灿烂靠谱的将来。

    180年前,一对德国父子在教育问题上暴露出来的分歧,和今天中国家长们遇到的麻烦没什么两样。大多数冲突来自于我们想用大人的道理和理由,来点拨、纠正孩子的道理和理由,用大人的快乐经验覆盖、代替孩子的。孩子们追捧痴迷的,大人们怎么看也不觉得好,大人们信守坚持的,孩子们觉得厌倦老套;家长会理所当然地把自以为是的惊喜、实惠和幸福复制到孩子身上,不自觉地想在孩子的成长空间里动手动脚做些什么。这时候往往简单粗暴以及冲突就来了,对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谁更有发言权,这是个很难拿捏的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家长讨论时,家长似乎越来越像一个障碍,而不是坦途不是顺风车。现今把家长纳入微信圈、第一时间和家长聊苦恼、谈理想的,绝对是家长眼里好孩子的形象。

    家庭首先是孩子成长的情感容器。丫头出国后,老爹有了QQ,用它给丫头写信,显然有些落后,但QQ可以守候,是丫头需要倾诉和述说的那种守候,QQ变成了一个虚拟的情感容器。爷俩的两地书,从初中写到大学,从国内写到国外,丫头的心情跃然笔下,老爹的迂念挂念力透纸上,丫头三言两语,主导话题,老爹唠唠叨叨,穷于应对。两地书成为老爹情感的舒缓阀、压力的减压泵。又想到大人物卡尔·马克思,大学前后的马克思,和父亲有一段比较密集的通信,只是老马的信写得实在多实在长,小马写得实在稀稀落落,常常往家里要钱时才会有一封信。丫头看看,老爹比老马的待遇强了许多。担当与责任,善于表达交流与打冷战、闷葫芦,疏导与堵塞,接受与拒绝,换个角度看这些童年和成年的糅合与渗透,看容器里这些精彩的情感故事,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风景。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反思些啥呢?应该承认家长是有短板和弱点的,甚至有些虚荣心,偶尔会端大者为尊的架子,偶尔会醉死不认这壶酒钱;争强好胜是个带有贬义的词,但我们喜欢去做,常常为自己为孩子不能好上加好、强上添强而苦恼纠结;功利性主导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孩子学习的具体目标、成绩分数,大学的排名,毕业后的薪资,明码标价式地决定着我们看待孩子成长的眼光,操盘过猛,算计太细,太习惯于关注结果关注胜出;我们喜欢用标签给孩子归类,好学的、懒散的,有出息的、垃圾的,喜欢用社会和学校给出的标准答案判断孩子优劣,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缺点和弱点、脑袋上顶着无数优质标签和光环的人;我们把孩子应该填的空白空格,常毫无悬念地先入为主地用大人的思考、行动和情感代劳,哪怕是情感的疗伤,磕碰的尝试,无形中我们取消了应该属于孩子表达和展示的权利。

    当我们撒谎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善意的谎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孩子撒谎时,我们会勃然大怒。当我们觉得必须自私时,我们会说这是我们的权益,自私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因为奢侈放纵导致生态恶化时,我们会说这是一种进步的代价;当我们集体实施一件丑恶比如战争时,我们会说这是一种正义、一种民主的表达方式。但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容许孩子这么看待问题同解释问题的。道理总是在家长一边,大人们做下许多孩子们不会这样处理的事情。 拒绝承担公共责任,以自我的小家画圆,这是家长最大的弱点和麻烦,一个不能对所有孩子施爱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往往是畸形的。一看到自己孩子在伙伴中间受了委屈,就蛮不讲理状,一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排名落后,就失魂落魄状。家长没有学会体验失败、失落和失望的情感,也没有学会用平常心分享收获和成功,有这样的家长还能指望孩子什么呢?

    我们拿一个虚幻飘渺而又铁定功利化的目标,蹂躏消磨孩子和我们自己,却从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求什么,我们真正能够做些什么。试图以自己三十多年前、甚至四十年前的经验做法,来说服影响读高中念大学的孩子,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我们看待孩子的成长,目的性、功利性和实用性太强,留了一个窄窄的台阶给孩子,其余的统统视为旁门左道。不能因为孩子打破了我们的习以为常而恼羞成怒,不能因为我们继承下来的包袱和规矩孩子不愿背而愤愤不平。孩子是在继承与破坏中长大的,复制和传承一个模子下的我们,既不是我们需要的,也不是孩子乐意的。当孩子在发问时,我们有没有搪塞和蛮横,当我们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和打算时,想一想我们的用心用对了地方没有。爱孩子,就是帮忙找一条适合他的路,给孩子一些留白,给孩子一些碰壁的机会和一个磕磕碰碰的空间,这未必是坏事啊。

    家长自己庸庸碌碌,却希望有一个不平凡的孩子。在沟通、通融上冷漠固执,在制订规矩、规则上却热情于一言堂;在急功近利上肆无忌惮,却焦虑于孩子的前途命运;在孩子和他的周围发生关系产生对比出现落差时,我们往往会失控、会丢掉自以为的原则。权威是什么?这个年头自然天成的家长权威,在孩子心目中早就越来越淡了,有许多人与事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权威,我们可能排在孩子们的偶像之后很靠后的位置上。在智力上、道德上和情感上,我们不是完人不是权威,再端着,再熟视无睹,再以势压人、理软人硬,就显得很滑稽。何况,有些家庭,婚姻问题一堆,怨母懒父时有,争吵同冷战常在,孩子本来的精彩年华被家长自身的毛病弄得一团沉寂。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将来会成为生活普通、经历平淡、日子平常、故事简单的百姓,这是常态常识,天才和人精是偶然是失常是变数。满天繁星,各有各的位置,要记住平淡和普通是最合适的,一个孩子走向普通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吗?

    说了家长那么多的不是,那么多的失误和倦怠,那么多的用情不准、做事不着调,还是要替家长表白几句:许多的家庭口角和波澜,原因在于家长不知道把疼爱孩子的感情搁在什么地方,如何处置自己那份浓浓的苦情和用心,如果施爱处置不当是不是情有可原。讲一个法国人的故事,上中学的女儿想读哲学课,哲学家的老爸多米尼克·贾尼科觉得值得女儿读的哲学入门书没有令他满意的,于是就亲自动手写了一本,30个话题,里里外外和女儿聊哲学,父亲想独揽这份和女儿的哲学话语权,独享和女儿的这份知性交流,他觉得只有他最有资格和女儿讨论关于爱的题目。只是留给女儿的这份爱实在太沉了,书写完的第二天老爸就去世了,这书也有中文版,《父亲的最后30堂哲学课》,书不厚丫头抽时间可以一览,深入浅出,爷俩的圈子里关于哲学的张家长李家短。

    看来,家长这个角色已经今非昔比;看来,不是到了一个岁数,自然就有了家长的身份和资格。不能再说老子的老子就是这么教育敲打我的,用站不住脚的理由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孩子是需要勇气和智力的,怎样做孩子的一个启蒙者、一个良师益友、一个伙伴是需要学习的。我们也需要从那个标准尺度的社会人、经济人的功名利禄中抬起头来喘一口气,做一个颇具个性、偶有亮色的家长,做一个极具情感、常有幽默愉悦的家长。从更多生活的父亲母亲中抽身出来,成为更多精神上的父亲母亲,这是孩子期待的。套用老托尔斯泰的句式:家庭的热闹是相似的,走得再远、吵得再凶,身后总有一个如影相随的家,只是细节上各有各的分寸及滋味。

    没有最好的家长,只有最恰当的家长。

    ——爱你的老爹, 百拇医药(安小ber 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