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淋证治验
提起淋证,人们并不陌生。而外感淋证,几乎闻所未闻,更侈谈亲眼所见了。笔者算是幸运之人,难得一见。
淋证分类虽多,但被沿用比较多的要数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小便门》的五淋,即气淋、血淋、劳淋、膏淋及石淋。其病因可能是受《金匮要略》中“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的影响,认为系膀胱有热所致。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巻十四·淋病诸候》即持此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尽管古代医家有涉及外感者,但始终未能引人注目。如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淋闭叙论》在叙述淋证的病因时道:“复有冷淋、湿淋、热淋等,属外所因。”此说明淋证的形成与外来的寒(冷)、湿、热有关,但不一定必具恶寒发热的表证。其在阐述“淋证治”时又道:“诸淋大率有五:曰冷,曰热,曰膏,曰血,曰石。五种不同,皆以气为本,多因淫情交错,内外兼并,清浊相干,阴阳不顺,结在下焦。”此“内外兼并”之“外”与前述“属外所因”无二,但在其罗列的生附散、石苇散、地肤子汤、石燕圆、沉香散、猪苓散及五苓散等12首治方中,绝大多数均不具备直接的发汗解表之功,其五苓散虽能发汗、猪苓散可具轻微的发汗之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41 字符。
淋证分类虽多,但被沿用比较多的要数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小便门》的五淋,即气淋、血淋、劳淋、膏淋及石淋。其病因可能是受《金匮要略》中“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的影响,认为系膀胱有热所致。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巻十四·淋病诸候》即持此说:“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尽管古代医家有涉及外感者,但始终未能引人注目。如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淋闭叙论》在叙述淋证的病因时道:“复有冷淋、湿淋、热淋等,属外所因。”此说明淋证的形成与外来的寒(冷)、湿、热有关,但不一定必具恶寒发热的表证。其在阐述“淋证治”时又道:“诸淋大率有五:曰冷,曰热,曰膏,曰血,曰石。五种不同,皆以气为本,多因淫情交错,内外兼并,清浊相干,阴阳不顺,结在下焦。”此“内外兼并”之“外”与前述“属外所因”无二,但在其罗列的生附散、石苇散、地肤子汤、石燕圆、沉香散、猪苓散及五苓散等12首治方中,绝大多数均不具备直接的发汗解表之功,其五苓散虽能发汗、猪苓散可具轻微的发汗之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