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 正文
编号:13044015
早教市场畸形红火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20日 生命时报
     老师们更像销售员 面子式教学缺干货

    早教产业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父母被“贵族品质”“国际背景”“顶尖施教”等广告语所吸引,让孩子早早就开始“上班”了。但目前早教市场良莠不齐,各种学习班五花八门,不少家长便处在了一种想报又不知道学什么,不报又怕耽误孩子的摇摆状态中。

    师资无保障,卫生隐患大

    浙江平湖的小罗向记者说了一件近日发生的“奇事”:她想给侄子找个绘画班,在朋友圈看到一家叫“长红棒棒糖”的早教中心的广告,标有“专业美院老师授课”。小罗心动了,前去了解。没想到,她竟然看到一位卫校毕业的同学正在那里教美术课。小罗一下子就否定了这家早教中心,甚至为此怀疑其他机构是否也如此不专业。

    除了专业性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早教中心还存在其他问题。在北京昌平区龙德广场一家早教中心,记者看到,很多家长穿着自己的鞋袜走来走去,商家提供的免费棉袜是重复使用的,看上去很脏。工作人员称,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4点会有专人来打扫消毒,但记者等到四点半也未见有人来清洁。记者走访的几家早教中心消毒都比较随意,多数只是在课前用紫外灯消毒10~15分钟,远达不到起效所需的30分钟至1小时,地毯上也多残留有毛发、果壳、碎纸屑等垃圾。恶劣的卫生条件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扬州的艾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曾在早教中心被传染了轮状病毒,治了两周多才见好转。

    在通州区长楹天街3层的一家早教中心,墙上、过道里摆满了小学员的绘画、剪纸、陶艺作品。一位早教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让家长“看见”效果,早教中心往往会进行面子式教学,尽可能让孩子做一些可以摆在家里对外展示的作品。但究竟学没学到干货,“那就说不好了”。

    随后,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走访了数家早教中心。记者坦承自己没有任何育儿或教学经验,但对方大都表示,录用后会有培训课程,不用担心资质问题,他们更在意的是销售经验。大部分早教老师的职责之一是协助课程顾问完成销售目标。上海松江区一位绘画早教中心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老师的工资和销售业绩挂钩,不仅要卖课时,还要卖产品,比如在课堂上卖的蜡笔,价格高出市场价1~2倍,老师可以从中抽取提成。

    早教中心的不规范经营问题严重。由于采用预付学费的经营模式,跑路事件时有发生。记者以“早教中心跑路”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词条达二十余万,案发地点涵盖北京、上海、南昌、杭州等地,涉案金额由5000元到百万元不等。广州的崔女士则气愤地告诉记者,红蜗牛早教中心的推销员送了儿子几个气球后,就骗走了自己和老公的电话号码。

    “望子成龙”心态是乱象之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文道告诉记者,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教行业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公立幼儿园入园越来越难,就连一些办学硬件好、师资力量强的民办幼儿园也是“一位难求”,加上二胎政策的开放,幼儿教育供不应求,很多家长无奈转投早教机构。

    早教不属于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目前并未形成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导致机构资质参差不齐,教师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考试,场地设施、环境卫生等标准缺少监管,教学缺乏规范,都造成了乱象丛生。

    家长的热捧让早教市场“疯了”。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视程度名列全球第一。早教中心抓住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打出“开发宝宝潜能”“早教改变一生”的旗号。家长为此不惜重金,想让孩子有一个强有力的起跑。非理性的需求和盲目的选择,客观上造成了早教市场的畸形红火。

    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2013年初,教育部选定全国14个地区进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重点探索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等,但统一标准尚未形成。

    李文道说,任何市场在诞生之初都会存在种种问题,需要政府“有形之手”来治理,工商、教育等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早教市场的规范和指导。国家要尽早建立监管机制,提供政策支持,规范早期教育学校和从业人员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大脑在3岁以前只是机械记忆,过早让孩子学习复杂的知识和动作,盲目“超前”,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从开发智力的角度说,4~5岁才是早教的最佳时机。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崔永华表示,父母要认识到,早教不是过早教育或超常教育,而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个体差异进行培养。李文道说,孩子的成长不能一味地托付给商业性机构,父母要以身作则,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与孩子一同成长。

    关于如何选择早教中心,专家给出以下建议:第一,实地考察。崔永华建议,家长要观察早教场地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有无安全出口,游乐室的硬件设施是否具备国家标准,是否定期消毒等。不要迷信大品牌,而要多比较。李文道建议,走访中与其他家长聊聊,听听他们的评价。观察老师课上讲的方法,思考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付款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第二,尊重孩子意愿。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季海宏认为,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考察后再做抉择。可以带孩子试听几节课,问他是否喜欢这个早教中心。如果孩子很排斥,就别强求。第三,结合自身条件。季海宏呼吁,家长要结合自身精力、经济状况,别让经济和时间成本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最后要提醒,孩子的自身抵抗力较弱,流感期间或孩子生病时不要去上早教课。▲

    伪专家拖累真营养师

    他们在前面胡说八道,真专家在后面反复解释

    本报记者 唐 珍

    如今,关注营养健康的人越来越多,科普者的队伍也日益壮大。其中不乏一些“伪专家”,他们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医学、营养学教育,却在大小讲座、各类媒体上大谈营养,传播错误知识,忽悠老百姓。

    “这些年,营养知识走进民间,一些所谓的营养大师随处可见。”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假营养专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品销售厂商包装出来的“专家”,大多会冠以一些莫须有的名头,例如“全球健康营养大师”“营养疗法创始人”“权威维生素治疗专家”等。最大的特点是能说爱忽悠,讲座所用的语言生活化,有利于听众理解接受,但观点极端,甚至会直接说“某某营养保健品能治病”。这类假专家商业气息浓重,打着传播营养知识的幌子,实则是为了卖保健品赚钱。第二类是热心于营养知识,在自媒体上传播知识的“民间营养师”。他们最初是营养爱好者,关注这方面的知识。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自创营养方面的文章,在网上发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借此获得老百姓的追捧。“这样吃,7天能瘦20斤”“酸碱体质是吃出来的”等就是典型代表。但由于其“自学成才”,对营养的认识有所偏颇,传播的内容也常常自相矛盾,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这些伪专家的出现,让真正的营养科普者感到头疼。王兴国表示,营养民间化表面看起来是参与、关注营养的人多了,但长远来看是有害的。“假专家大肆传播错误的营养知识,老百姓一旦接受了就会形成固有观念,需要很长时间的反复解释才能纠正,加大了科学营养知识的传播难度。”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也表示:“营养健康知识传播的大众化和泛娱乐化是有害的,营养是科学严谨的,传播者应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杜绝假营养专家到处忽悠人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严格营养科普队伍准入门槛。尤其在媒体上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的专家,媒体要做好“看门人”,例如在做电视节目或者采访对方时,要求出示相关的职业资质,有具体的所属单位,新媒体在认证时也应要求提供证明材料。其次,相关部门应对营养健康讲座设立相关规定,有保健品赞助的讲座应该聘请正规营养师,并且不能夸大宣传商品。再次,老百姓个人要学会甄别,要牢记,科学的营养需要均衡膳食,营养摄入也因人而异,那些听起来花哨、极端的知识往往都是在忽悠人。最后,要完善法规制度,让传播假营养知识坑害百姓的人受到法律制裁。▲ (郭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