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心理营养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更幸福
核心提示 人的一生中一般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 心理学家把个人从小成长的家庭称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以及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进人格和行为模式。 原生家庭传递给我们的,我们又传递给孩子。 被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呢?
记者 亢春宁 通讯员 张黎明
【案例】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的人生轨迹 23岁的小张从职高毕业已工作了5年, 而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不好, 和同事的关系相处也不融洽。 “我一直很自卑,觉得生活就是一种煎熬,没意思。 ”小张这样说。 小张的父母一直忙于生意,从小对他和妹妹疏于照料,他有很强的独立能力, 可是小张的母亲性格比较急, 心情差的时候总是无缘由地打骂小张, 有时还当着亲朋的面对他批评指责。
小甄小时候跟姥姥生活时自卑内向。性格开朗、关系恩爱的父母把小甄接到身边后, 小甄性格上发生着改变。“那时候我上学回家,妈妈都会给我准备果盘,无论我想学习什么,爸爸都会鼓励我。他们还经常带我出去玩, 我觉得特别开心和幸福。”小甄顺利考上了大学, 而且通过勤奋学习年年拿奖学金, 毕业后成为了一家公司的骨干。
两种原生家庭的孩子, 为何有着不同的人生? 市沙岭子医院心理专家李俊梅表示, 小张因为父母放手早, 独立自主、 有责任心, 可是妈妈的批评和指责让他性格自卑,越来越缺乏上进心;小甄的父母给孩子信任、欣赏、鼓励及帮助,激励着孩子上进,变得优秀, 他们用行动给孩子传递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每个家庭就像调色板一样, 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前十几年里,一直被家庭浸染着。 如果原生家庭是充满爱的,那孩子就变得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心;如果原生家庭缺乏爱,那么孩子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出现问题,原生家庭给孩子们的烙印潜意识支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李俊梅说。
【说法】
孩子7岁前,给他充足的心理营养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 又即将或是已经成为孩子的父母, 原生家庭传递给我们的, 我们又传递给孩子。“我们是孩子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快乐成长,幸福生活。 ”李俊梅说, 心理营养如同身体营养一样, 孩子不同时期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得不到满足, 那么他这一生, 都要寻觅直到满足,“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7岁之前的心理营养, 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如果有缺失,他就会一直处在寻找的状态。 ”
★0-3个月:确立自己被爱价值观的关键期。 孩子只会哭,但需要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否则孩子会终生寻找自我被重视感,活在别人的眼里,人际关系容易出问题。
★4个月-3岁: 孩子确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父母关系稳定。3岁以下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认为爸爸妈妈的状态就是自己, 所以3岁前孩子大多无记忆。妈妈情绪稳定,孩子认为自己是安全的, 可尝试与母亲分离,发展独立的心理品质,否则将处在共生态, 认为和妈妈是一个人,和爸爸妈妈是一体的。
★2岁: 孩子体验独立感的关键期,也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父母一定要帮他, 孩子会反对。 这都是孩子正在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做出一些如挖鼻孔、咬手指等古怪的行为。
★4-5岁: 孩子确立自信的关键期。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 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份量都特别重。
★6-7岁: 孩子整合自己的关键期。孩子需要学习的榜样,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碰到问题时,他应该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该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
【建议】
牢记8点,让孩子更幸福 众所周知,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 据一项研究表明, 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是33%、31%。
李俊梅解释说,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 父母间相互敌意、 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产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 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 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原生家庭的氛围、 成员关系是否融洽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 决定了孩子的EQ高低, 决定了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人父母者要牢记, 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 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李俊梅指出,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幸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和信任。 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 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大家都应当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学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2.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庭成员间既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不推卸逃避责任, 敢于自己承担责任也别为别人做的事情承担责任。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际上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大有益处, 会促进配偶和子女的独立成长和自我完善。
3.宽容的心态。 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大是大非的问题, 家庭成员间就没有必要非要争出孰是孰非,许多小事日积月累,就逐步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紧张的死结,严重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4.论事不论人。 面对问题,原则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对;二是就事论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见, 不带个人情绪和成见立即解决,别找以前问题,那样只会是激化矛盾, 使冲突加剧。
5.真心赞赏别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人欣赏接纳, 善于称赞表扬别人的人, 是受欢迎的人尤其是发自真心的赞赏, 在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同时, 也给自己带来融洽的人际氛围。
6.善于表达自己。 要学会清楚明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要让别人去猜测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别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
7.真实的自我。 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真实的、 现实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因为那样做的结果会压抑自己的本性,长久下去会感到迷失自我,势必影响心理健康。 也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
8.树立自我完善的观念。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孩子, 每个家庭成员要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熟壮大。
【推荐专家】
姓名:李俊梅 单位:市沙岭子医院(张家口市精神卫生中心)
国家卫生部高级心理治疗师; 国家人社部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天津-河北临床心理学服务联盟心理治疗专家; 河北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十年治疗历程,数千案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 擅长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压力催眠、家庭治疗、学生高压性厌学、 应激创伤等有独到治疗之处; 对亲子关系、 亲密关系中出现的创伤性心理问题, 在进行关系修通与重建中有多年的专业研究与治疗经验; 擅长个人或集体成长督导。
【健康小贴士】 李俊梅提醒: 孩子在学习中表现的压力性焦虑等心理问题, 往往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早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