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要素助你长寿
有说有笑有情谊 有事有为有意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陷入沉思,有人面露不屑,有人频频点头。在心理学家眼中,幸福并不虚无缥缈,而有实实在在的内涵,可分析、可学习。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接专访时指出,幸福有五大要素,拥有越多越幸福。
积极情绪
说起“幸福”,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笑脸”。彭凯平说,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一个经常流泪,处于恐惧、担忧、焦虑中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幸福的。积极情绪能让人做事更有自信、工作效率更高、创造力更强。而且,每天开开心心的人更长寿。
彭凯平指出,想留住快乐,需做到“幸福五要”:一要笑口常开,笑有释放压力、增强免疫力、减少痛感、保持乐观等功效,说幸福是笑出来的并不为过;二要动起来,常行动、多运动的人情绪更饱满;三要有话直说,积极地沟通与表达,从与人相处中获得愉悦;四要常看好人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发现真善美;五要用心感受世界,由衷地体验生活乐趣。
投入
比起简单的快乐,幸福有一种更为深刻而美妙的体验——这是当人们喜爱一件事,并投入、沉浸其中时,所产生的全神贯注、知行合一、此时不知在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的美妙感觉。庄子的“物我两忘”、佛家的“制心一处”、道家的“抱元守一”,说的就是这种身心灵完美交融的体验。彭凯平称其为“福流”,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
彭凯平说,这种看似玄虚的感觉,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很容易体验到福流:爱读书的人手不释卷,爱音乐的人陶醉其中,专于科学的人废寝忘食……即便是与亲友交谈、看日出日落、赏云卷云舒、专心做家务,只要发自内心热爱,并专注其中,都能体验到福流。
意义感
要想得到持续的幸福,光有上述两种体验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短暂的欢愉过后,产生“不值得”“没意义”的感觉。可见,幸福感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内涵——意义感。
彭凯平说,意义感对个人幸福的影响极大,甚至高于其他因素。比如,修行的和尚、道士,为国牺牲的战士,为理想奔波的青年,他们的日子或许很苦,很少体验到强烈的快乐,但目标感、奉献感的存在,让他们觉得“不枉此生”。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对普通人来说,寻找意义感的关键在于发现行为中的价值。当把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时,人就容易产生奉献、付出的行为,由此获得意义感。比如,清洁工不认为自己只是“扫地的”,而是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科研人员不把自己当成“技术民工”,而是在为人类发现新知等。有大志向就有大幸福。彭凯平还指出,“活好自己”本身就有伟大的意义:你活得快乐,社会就会快乐;你活得正直,社会就会正直。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安慰难过的朋友、保持身心健康……意义感就存在于我们踏踏实实的生活中。
成就
幸福不是傻乐,还要有结果、成绩、成就。当我们“因成功而内心充满喜悦时,就没时间颓废。”而一个失败、潦倒、一事无成的人不可能幸福。若事情结果是正面的,就能促进“自我效能感”(对能否成功完成一件事的自信程度);若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就会无助、绝望。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要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积极、正面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更自信,他人的鼓励、期许、赞扬能让我们备受鼓舞。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这不仅让我们“有面子”,还会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实力。一些自我暗示小技巧也能提升自信。例如,肢体上,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外表上,精心打扮能对精气神起到积极影响;行为上,开会时坐前排、第一个主动发言等,积极参与而不是逃避畏缩,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快乐不叫幸福。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际关系。人天生就有寻求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动机。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说,他人是人生低潮时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
如今,人们迷恋物质,追逐财富,崇尚权位,把感情放在“附属品”的地位,不愿意过多投入。即使维护“关系”,也多半出于交换利益的目的。这种轻视感情体验的社会氛围让彭凯平担忧。他直言:“一个人再成功、再有钱,如果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人生都是有遗憾的。人活一辈子,活的是感情。”
物欲的满足让人得寸进尺、喜新厌旧,感情的满足却历久弥新。幸福是对人情的深深依恋,学会爱人是幸福的重要一课。“没有爱人也能活得很好”的想法实则自欺欺人。感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不要为了追求浪漫而错过真挚的感情。感情是道德的,人心即天理,自然情感应被尊重。爱不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有些技巧能促进彼此的关系:1.多接触,若从不和人打交道,感情无从谈起;2.多交流,不要“爱在心里口难开”,感情需要表达出来;3.注重精神生活,感情的维系需要柴米油盐,但更需要风花雪月,开口闭口房子、车子、户口,对感情是一种伤害。
“集齐”五大要素的人不多,愿意讨论幸福、反省幸福、学习幸福,幸福就会来敲门。▲ (欧阳云霜)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陷入沉思,有人面露不屑,有人频频点头。在心理学家眼中,幸福并不虚无缥缈,而有实实在在的内涵,可分析、可学习。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接专访时指出,幸福有五大要素,拥有越多越幸福。
积极情绪
说起“幸福”,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笑脸”。彭凯平说,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一个经常流泪,处于恐惧、担忧、焦虑中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幸福的。积极情绪能让人做事更有自信、工作效率更高、创造力更强。而且,每天开开心心的人更长寿。
彭凯平指出,想留住快乐,需做到“幸福五要”:一要笑口常开,笑有释放压力、增强免疫力、减少痛感、保持乐观等功效,说幸福是笑出来的并不为过;二要动起来,常行动、多运动的人情绪更饱满;三要有话直说,积极地沟通与表达,从与人相处中获得愉悦;四要常看好人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发现真善美;五要用心感受世界,由衷地体验生活乐趣。
投入
比起简单的快乐,幸福有一种更为深刻而美妙的体验——这是当人们喜爱一件事,并投入、沉浸其中时,所产生的全神贯注、知行合一、此时不知在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的美妙感觉。庄子的“物我两忘”、佛家的“制心一处”、道家的“抱元守一”,说的就是这种身心灵完美交融的体验。彭凯平称其为“福流”,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
彭凯平说,这种看似玄虚的感觉,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很容易体验到福流:爱读书的人手不释卷,爱音乐的人陶醉其中,专于科学的人废寝忘食……即便是与亲友交谈、看日出日落、赏云卷云舒、专心做家务,只要发自内心热爱,并专注其中,都能体验到福流。
意义感
要想得到持续的幸福,光有上述两种体验还不够。人们常常在短暂的欢愉过后,产生“不值得”“没意义”的感觉。可见,幸福感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内涵——意义感。
彭凯平说,意义感对个人幸福的影响极大,甚至高于其他因素。比如,修行的和尚、道士,为国牺牲的战士,为理想奔波的青年,他们的日子或许很苦,很少体验到强烈的快乐,但目标感、奉献感的存在,让他们觉得“不枉此生”。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对普通人来说,寻找意义感的关键在于发现行为中的价值。当把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时,人就容易产生奉献、付出的行为,由此获得意义感。比如,清洁工不认为自己只是“扫地的”,而是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科研人员不把自己当成“技术民工”,而是在为人类发现新知等。有大志向就有大幸福。彭凯平还指出,“活好自己”本身就有伟大的意义:你活得快乐,社会就会快乐;你活得正直,社会就会正直。做好手头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安慰难过的朋友、保持身心健康……意义感就存在于我们踏踏实实的生活中。
成就
幸福不是傻乐,还要有结果、成绩、成就。当我们“因成功而内心充满喜悦时,就没时间颓废。”而一个失败、潦倒、一事无成的人不可能幸福。若事情结果是正面的,就能促进“自我效能感”(对能否成功完成一件事的自信程度);若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就会无助、绝望。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非要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积极、正面的小事都能使我们更自信,他人的鼓励、期许、赞扬能让我们备受鼓舞。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这不仅让我们“有面子”,还会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实力。一些自我暗示小技巧也能提升自信。例如,肢体上,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外表上,精心打扮能对精气神起到积极影响;行为上,开会时坐前排、第一个主动发言等,积极参与而不是逃避畏缩,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快乐不叫幸福。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际关系。人天生就有寻求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动机。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说,他人是人生低潮时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
如今,人们迷恋物质,追逐财富,崇尚权位,把感情放在“附属品”的地位,不愿意过多投入。即使维护“关系”,也多半出于交换利益的目的。这种轻视感情体验的社会氛围让彭凯平担忧。他直言:“一个人再成功、再有钱,如果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人生都是有遗憾的。人活一辈子,活的是感情。”
物欲的满足让人得寸进尺、喜新厌旧,感情的满足却历久弥新。幸福是对人情的深深依恋,学会爱人是幸福的重要一课。“没有爱人也能活得很好”的想法实则自欺欺人。感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不要为了追求浪漫而错过真挚的感情。感情是道德的,人心即天理,自然情感应被尊重。爱不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有些技巧能促进彼此的关系:1.多接触,若从不和人打交道,感情无从谈起;2.多交流,不要“爱在心里口难开”,感情需要表达出来;3.注重精神生活,感情的维系需要柴米油盐,但更需要风花雪月,开口闭口房子、车子、户口,对感情是一种伤害。
“集齐”五大要素的人不多,愿意讨论幸福、反省幸福、学习幸福,幸福就会来敲门。▲ (欧阳云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