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心理是个大问题
小的缺乏自律 大的容易焦虑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 张学新
1872年8月,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船从上海港起航向东,载着30名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离开故土,其中不乏詹天佑、唐绍仪等日后的“大家”。那时的小留学生们一定想不到,1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有超过450万人追随他们的脚步,前往国外求学、游历、锻炼自己。
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因心理问题自杀、炫富遭撕票、虐待同学……骇人听闻的新闻层出不穷。一件件恶性事件的背后是长期被忽视的留学生心理问题:一项针对日本中国留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33%的在日留学生处于轻度甚至中度抑郁状态。
“小留学生”:物质享受诱惑大,自律性差易冲动
很多家境良好的家庭在孩子还未成年时,就计划送他们出国,接受海外的优质教育,感受异国的风土文化。然而,因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2015年9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被绑架、撕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该案件固然让人惋惜和气愤,但只有20岁出头、还是学生的受害者长期开着豪车出入当地“跑车俱乐部”的行为也值得深思。因家庭富裕,追求更好生活本没有错,在国外买车的年轻学生也比比皆是,但一个学生开着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豪车,是否有必要?
受害者15岁前往加拿大留学,在一个本该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年纪,独自前往陌生国度生活,压力的增加、环境的变化都可能颠覆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加之在国外留学和生活的华人大多条件不差,相互之间的攀比很可能触及孩子本就脆弱的自尊心理。父母又远在国内,无法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关怀,唯有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小留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留学的真正意义。
独自生活也是对自理、自律能力的考验。在中小学就留学海外的孩子,大多家境殷实,自小被长辈宠爱有加,生活上有人一手包办,自理能力较弱。当这些“王子公主”在海外被做饭、缴费等琐事困扰时,心理落差不言而喻。很多小留学生也未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国内本就缺乏自律的他们,到了国外更难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出国后,小留学生还可能与以前的朋友关系变得淡薄。若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使自己陷入“社交障碍”,圈子越来越小,甚至产生孤独、嫉妒等不良情绪。加之人情社会中成长的孩子规则意识薄弱,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的事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被判重刑入狱。
“大留学生”:文化隔阂难打破,经济负担压力重
“小留学生”问题不少,并不代表“大留学生”事事顺利。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留学生”的人格健全、学识广博,很少做出出格的事,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首先面临的就是心理落差。不少“大留学生”是为了到国外寻求更好的学术发展。但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学习氛围中,面临来自全球优秀学生的激烈竞争,同样会让这些留学生压力倍增。其中不乏国内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来到异国他乡后,发现自己的优势难再,老师也不再奉他们为“精英”时,失望和不满随之而来。文化上的隔阂也让他们发现,在国外仅仅成绩优秀并不能代表全部:无法融入外国人的社交圈,体育成绩不出色,自己做的饭难以下咽……长期下去,孤独和抑郁情绪悄然滋生。
其次,经济压力增大。在国外,尤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的成本不低,租房、学费、生活费都是不小的开支。公派留学生大多家境一般,无法提供支援。于是,打工、自己做饭做家务、减少社交就成了他们开源节流的方法。留学生活看似轻松,但很多“大留学生”课业压力繁重,空闲时间也不能休闲、旅游,只能在餐馆“端盘子”填补开支,给心理造成很大负担。
最后,很多人怕远在国内的亲人担心,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自然很多困难也不愿告诉家人。压力得不到宣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就会积压。
出国留学别太早
留学虽然是提升孩子学业能力和增加见识的好方式,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留学。
第一,留学前一定要确定孩子的意愿,父母不应该过多强迫。留学是个辛苦的过程,只有孩子心理上准备好了,出国后才有克服困难的觉悟。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确定其出国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时间,事先制订好计划。
第二,出国留学别太着急。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早点送自己的孩子出国,觉得出去越早,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小孩的学习能力虽然很强,但过早离开父母也容易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成熟。最好高中毕业后再送孩子出国。
第三,外向的孩子更适合留学。外向、乐观的孩子能更快度过留学初期的孤独和苦闷,也能让他们交到更多朋友。此外,西方文化更为开放,乐观健谈的孩子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接纳,可以减少文化上的隔阂。
最后,无论是家人还是留学生自己都应知道,留学目的不是出国旅游和享受,而是生活上和学业上磨炼自己。虽然国外的环境和教育条件比较好,但不代表留学生活就一定过得轻松。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应给予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问候,不要施以压力,要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让留学生的心理状态更阳光一些。留学生也需要更好地历练自己,留学生活才能更精彩。▲
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 张学新
1872年8月,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船从上海港起航向东,载着30名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离开故土,其中不乏詹天佑、唐绍仪等日后的“大家”。那时的小留学生们一定想不到,1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有超过450万人追随他们的脚步,前往国外求学、游历、锻炼自己。
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很多问题接踵而来。因心理问题自杀、炫富遭撕票、虐待同学……骇人听闻的新闻层出不穷。一件件恶性事件的背后是长期被忽视的留学生心理问题:一项针对日本中国留学生的调查发现,超过33%的在日留学生处于轻度甚至中度抑郁状态。
“小留学生”:物质享受诱惑大,自律性差易冲动
很多家境良好的家庭在孩子还未成年时,就计划送他们出国,接受海外的优质教育,感受异国的风土文化。然而,因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2015年9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被绑架、撕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该案件固然让人惋惜和气愤,但只有20岁出头、还是学生的受害者长期开着豪车出入当地“跑车俱乐部”的行为也值得深思。因家庭富裕,追求更好生活本没有错,在国外买车的年轻学生也比比皆是,但一个学生开着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豪车,是否有必要?
受害者15岁前往加拿大留学,在一个本该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年纪,独自前往陌生国度生活,压力的增加、环境的变化都可能颠覆孩子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加之在国外留学和生活的华人大多条件不差,相互之间的攀比很可能触及孩子本就脆弱的自尊心理。父母又远在国内,无法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关怀,唯有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小留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留学的真正意义。
独自生活也是对自理、自律能力的考验。在中小学就留学海外的孩子,大多家境殷实,自小被长辈宠爱有加,生活上有人一手包办,自理能力较弱。当这些“王子公主”在海外被做饭、缴费等琐事困扰时,心理落差不言而喻。很多小留学生也未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国内本就缺乏自律的他们,到了国外更难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出国后,小留学生还可能与以前的朋友关系变得淡薄。若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使自己陷入“社交障碍”,圈子越来越小,甚至产生孤独、嫉妒等不良情绪。加之人情社会中成长的孩子规则意识薄弱,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的事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被判重刑入狱。
“大留学生”:文化隔阂难打破,经济负担压力重
“小留学生”问题不少,并不代表“大留学生”事事顺利。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留学生”的人格健全、学识广博,很少做出出格的事,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首先面临的就是心理落差。不少“大留学生”是为了到国外寻求更好的学术发展。但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学习氛围中,面临来自全球优秀学生的激烈竞争,同样会让这些留学生压力倍增。其中不乏国内名牌大学的“天之骄子”,来到异国他乡后,发现自己的优势难再,老师也不再奉他们为“精英”时,失望和不满随之而来。文化上的隔阂也让他们发现,在国外仅仅成绩优秀并不能代表全部:无法融入外国人的社交圈,体育成绩不出色,自己做的饭难以下咽……长期下去,孤独和抑郁情绪悄然滋生。
其次,经济压力增大。在国外,尤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留学的成本不低,租房、学费、生活费都是不小的开支。公派留学生大多家境一般,无法提供支援。于是,打工、自己做饭做家务、减少社交就成了他们开源节流的方法。留学生活看似轻松,但很多“大留学生”课业压力繁重,空闲时间也不能休闲、旅游,只能在餐馆“端盘子”填补开支,给心理造成很大负担。
最后,很多人怕远在国内的亲人担心,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自然很多困难也不愿告诉家人。压力得不到宣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就会积压。
出国留学别太早
留学虽然是提升孩子学业能力和增加见识的好方式,但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留学。
第一,留学前一定要确定孩子的意愿,父母不应该过多强迫。留学是个辛苦的过程,只有孩子心理上准备好了,出国后才有克服困难的觉悟。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确定其出国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时间,事先制订好计划。
第二,出国留学别太着急。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早点送自己的孩子出国,觉得出去越早,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小孩的学习能力虽然很强,但过早离开父母也容易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和价值观的成熟。最好高中毕业后再送孩子出国。
第三,外向的孩子更适合留学。外向、乐观的孩子能更快度过留学初期的孤独和苦闷,也能让他们交到更多朋友。此外,西方文化更为开放,乐观健谈的孩子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接纳,可以减少文化上的隔阂。
最后,无论是家人还是留学生自己都应知道,留学目的不是出国旅游和享受,而是生活上和学业上磨炼自己。虽然国外的环境和教育条件比较好,但不代表留学生活就一定过得轻松。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应给予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问候,不要施以压力,要及时了解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让留学生的心理状态更阳光一些。留学生也需要更好地历练自己,留学生活才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