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3939
刘茂才:通调补三法论治中风病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660期
     中风之病,起病急,症见多端,变化迅速,病因病机复杂,对其认识,也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教授带领脑病中心团队,以中风病为突破口进行脑病的科研和诊疗,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对刘茂才诊治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他的中风病防治思想突出体现在辨证的“实”“逆”“虚”和论治的“通”“调”“补”六个方面。

    中风病证候的“实”“逆”“虚”

    中风病“实”之病机

    刘茂才从事中风病研究50余年,十分重视中风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早期对1972年至1981年的178例住院中风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风、火(阳热)、痰、瘀、虚,加上各种因素诱发,病后呈现一系列阳亢、血瘀、痰盛等邪实现象,整个过程贯穿着本虚邪实,并且急性期主要矛盾在于邪实。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血瘀证和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刘茂才认为痰和瘀既是脑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致脑病的一个原因,可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

    中风之痰,与患者嗜食烟酒、肥甘厚味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痰浊或随风阳上越或阻遏气机而形成风痰阻络或瘀痰阻络,表现为中风之候。中风之瘀,脑梗塞之后血脉闭阻,血流不通,有瘀无疑,脑出血之脑脉破裂,血溢于脉外而蓄积于脑髓脉络清窍之间,势必壅塞脉道,痹阻脉络,此亦必然产生新的瘀证。

    中风之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致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气血不得流通,津液气血不循常道,津血渗泄为痰为饮(脑水肿)。正如《景岳全书》指出:“津凝血败,皆化为痰。”此即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脑,不论是出血还是梗塞,基本病理变化都是脑组织的缺氧和缺血,这种缺氧和缺血,急性期必然产生局部或全部的组织水肿,甚至导致颅内压增高,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视为痰瘀交结之佐证。

    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为常候”,中风发病常以肝为起病之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