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透视 > 正文
编号:13041338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的背后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21日 生命时报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的背后

    主题引起强烈共鸣 满足人民窥探心理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 祝卓宏

    本报记者 高 阳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比较火。截至4月7日,全网播放量突破16亿次。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部以反腐为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几乎老少通吃,有口皆碑,甚至在海外也掀起一番“追剧狂潮”。《人民的名义》为何这么火?除了“老戏骨”的精湛演技,该剧满足了观众诸多心理需求。

    反腐主题切合民众心声

    “已经记不清,中国有多少年没有播反腐剧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最近也在关注《人民的名义》。自2004年开始,国家整治涉案剧,反腐剧受牵连,沉寂十余年。如今的热播剧几乎是古装剧、偶像剧、抗日剧、玄幻剧的天下,“但这些和现实生活关系不大。”

    祝卓宏表示,十八大以来,我们身处巨大的政治变革中,中央严厉惩治腐败,老百姓有目共睹,最近3年的反腐力度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一部影视作品真实地呈现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将是一种缺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对稀缺和匮乏信息具有极大的心理需求。正如导演李路所言:“你说了真话,讲了实话,观众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有共鸣。”

    “如果人们只能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反腐案件的细枝末节、一星半点信息,这种反腐呈现是不够完整的。”祝卓宏认为,《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刚好填补了这种空缺,满足了人民的心理期待。老百姓通过该剧了解到,“反腐”并不像治理排污那么简单,公检法彼此矛盾斗争,错综复杂的力量博弈,充分呈现了反腐现实。

    窥探中宣泄情感

    《人民的名义》剧中反腐“官至副国级”,相当多的对白和情景揭示了官商勾结的黑暗现实。很多观众都评论该剧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祝卓宏表示,通过看这个电视剧,满足了人们的窥探心理。“窥探”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当我们看到一件神秘未知的事情,都有一种想去了解的动机和冲动,了解背后的原因和过程,属于一种好奇心理。

    在剧中,老百姓看到了贪官的真实嘴脸和现实原型,他们在人民面前装“清廉”,背后却言行龌龊,这种反差,打破了人们对“贪官”的标签化和脸谱化认识。事实上,贪官也是人,具有复杂的心理。编剧周梅森指出:“极少干部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他们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却因为一个贪字,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观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需求,极大地增强了观看动机。相对于公安、法院人员的办案过程,人民对检察人员办案知之甚少,以往也少有影视剧系统呈现,检察院、反贪局等部门如何运行、组织、办案,都是人们很感兴趣的,该剧满足了人们对这些“神秘组织”的好奇。

    看着贪官被揭发、被法办,满足了观众的宣泄心理,释放了压抑已久对贪官的仇视愤恨。贪官赵德汉贪腐前后的窘态、商人蔡成功伤人被揭穿,都大快人心,让人拍手称快。老百姓的现实体验和经历,可在剧情中找到情感出口。

    艺术创作回归现实

    《人民的名义》走红后,很多人称,反腐剧的春天来了。编剧周梅森说:“我不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为啥人们关注?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人民对文艺的期待。”

    祝卓宏说,观众爱追这部剧,体现了观众对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一种期待。他认为,利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是无法打动人心的,靠颜值吸引观众也是走不长远的。电视剧应当满足人民心理需要,成为人人关心国家时势、自身命运的生活指南,不能脱离现实。只有像《渴望》《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这样的电视剧才能真正获得人心、赢得口碑。

    除了“空窗”多年的反腐类型剧需求,该剧在艺术表达方面也可圈可点。剧本对白讲究、演员演技精湛、情节节奏紧凑。祝卓宏认为,整个电视剧的艺术表达手法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演员人物刻画鲜明,比如观众最喜爱的“达康书记”,演员吴刚将人物的个性、眼神、手势、台词诠释得精准到位,为该剧锦上添花。

    在祝卓宏看来,《人民的名义》为中国电视剧树立了一个标杆,影视作品反映现实,直面现实危机,这本身也是一种主旋律。《人民的名义》将成为现实主义电视剧回归的肇始。他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反映中纪委、巡视组这些部门的反腐电视剧。▲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