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上具有多重矛盾,同时充满了活力让我印象深刻,东西方文化以及中国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体现在价值观和意识方面。我那一时期的作品大多都是表现时代带给我的感受,也许这也与我有时很平静,有时又很激烈的双重性格有关。
在近期的作品中,我主要以微观元素进行表达,用摄影的形式表现如空气、我自己的细胞等。微观世界中,隐藏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我的很多作品都与食物有关,每天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不可忽视,于是我对转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进行拍摄。在进行宏观表现时,则会选择宇宙或某一整体。宏观和微观之问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希望能够以艺术的语言将宏观与微观的最基本形态共同呈现,同时也可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道理。
Q:您的作品创作过程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A:在刚毕业的那两年,我的创作基本都很贴近生活,并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不确定性。后来,我使用很多胶条,将两层画面结合在一起。当时对创作主题基本不会有太多深度思考,脑海中一旦有想法,就会把用画面呈现,偶然性非常强。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很多的中国人都来不及思考,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人们的基本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
而进入到新世纪,我的作品就与宏观、微观开始挂钩,包括使用摄影手段。在2000年,我购买美国卫星拍摄肖像作为艺术品,用显微镜将眼泪、汗毛这些肉眼难以觉察的事物放大,研究这些真实存在的“景观”。在当时中国的艺术界,我可以说也是第个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艺术的第一人。近期,我的艺术作品开始与科学发生关联。我有一个智能艺术小组,组织来自自动化系、雕塑系、装潢系、绘画等系的研究生,进行了很多跨界计划。
Q:科技手段对您的作品有怎样的影响?
A:信息时代随着数字艺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我研究的信息艺术主要是强调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参与,有很强的互动性。一方是艺术品的创造者,方是艺术品本身,一方是观众,这三者为互动关系,同时互相感知,互相影响。
Q:您如何看待新技术与新艺术之间的关系?
A: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技术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感知的能力;二是现实的生活,作为世界中的个体进行感知。新的艺术创作更要注重人的体验,这样的作品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新艺术会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甚至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来理解艺术给人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以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将思考和理念变成行动,而新技术能够将人的传统思维解放,进行更多交互行为。
Q:您的“天体创作”是怎样的一个计划?
A:《天元空间站》是我设想建在太空中自由开放的艺术工作室,以地球为故乡,用卫星等作为媒介,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离开地球思想,在太空中“画”风景。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家离开地球去思考对自身以及传统的理念会有根本的改变。这时民族、国家、地域等传统将会被打破,人们会在个更广阔的空间生存。而生活的环境、空间、时间,都在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以及对他人和外界的基本认识。从艺术史的角度讲,这是在一个更开放前瞻的角度,把很多的可能性以一种最自由开放的方式展示。
Q:这最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
A:我认为摄影、读图的方式很重要。我们从事物的多重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看,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看”的方式一旦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丰富。能多角度了解世界的不同种可能性。我认为,人们固定地处在某一环境、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的了解容易产生偏差。而如果换一种角度,离开地球去思考,可能对自身的了解产生新的结论。
Q:您参与过的展览哪一个最为深刻?
A:1995年在瑞典哥德堡美术馆参加的《变化中国前卫艺术展》,要求每位艺术家以自己早期的作品与目前的作品进行对比,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有参与。而另一个美术馆正在同期举行主题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上海青铜器展,古老与当代的交锚,观众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变迁,展览的思路非常独特,还吸引了当时的瑞典皇后和王公大臣参观,是个很有意思的展览。
Q:您如何看待外界对您作品的种种评述?
A:外界对我的作品如何看待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传递怎样的信息和理念,那样的形式是否更有创造性。
Q:您近期有哪些计划和活动?
A:7月14日我会参加米兰国际双年展,展览的主题为“设计之后的设计”和人类的智能圈,为期十余天。我会与清华的智能艺术小组共同进行。展览的互动性很强,可以现场与和观众交流。为此,我们还研发了几款软件,其中一款可以把现场拍摄的照片随机组织在同一画面里;还有一个即将在APP stor吐架的“会拍”,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可以个人发起摄影,也可以邀请朋友及社会的每个人参加。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主题,以图片的方式共同创作,同时强调互动与分享的关系。让手机这种智能工具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
作品解读
李天元的摄影作品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有和无的存在关系,并且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中关注个人生存的意义。他用摄影去表现自然的某种形态,并能客观精确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表现人和自然的物质属性。, 百拇医药
在近期的作品中,我主要以微观元素进行表达,用摄影的形式表现如空气、我自己的细胞等。微观世界中,隐藏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我的很多作品都与食物有关,每天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不可忽视,于是我对转基因小麦和非转基因小麦进行拍摄。在进行宏观表现时,则会选择宇宙或某一整体。宏观和微观之问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希望能够以艺术的语言将宏观与微观的最基本形态共同呈现,同时也可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道理。
Q:您的作品创作过程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A:在刚毕业的那两年,我的创作基本都很贴近生活,并有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不确定性。后来,我使用很多胶条,将两层画面结合在一起。当时对创作主题基本不会有太多深度思考,脑海中一旦有想法,就会把用画面呈现,偶然性非常强。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点——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很多的中国人都来不及思考,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人们的基本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
而进入到新世纪,我的作品就与宏观、微观开始挂钩,包括使用摄影手段。在2000年,我购买美国卫星拍摄肖像作为艺术品,用显微镜将眼泪、汗毛这些肉眼难以觉察的事物放大,研究这些真实存在的“景观”。在当时中国的艺术界,我可以说也是第个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艺术的第一人。近期,我的艺术作品开始与科学发生关联。我有一个智能艺术小组,组织来自自动化系、雕塑系、装潢系、绘画等系的研究生,进行了很多跨界计划。
Q:科技手段对您的作品有怎样的影响?
A:信息时代随着数字艺术的发展,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我研究的信息艺术主要是强调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参与,有很强的互动性。一方是艺术品的创造者,方是艺术品本身,一方是观众,这三者为互动关系,同时互相感知,互相影响。
Q:您如何看待新技术与新艺术之间的关系?
A: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技术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感知的能力;二是现实的生活,作为世界中的个体进行感知。新的艺术创作更要注重人的体验,这样的作品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新艺术会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甚至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来理解艺术给人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以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进行更多的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将思考和理念变成行动,而新技术能够将人的传统思维解放,进行更多交互行为。
Q:您的“天体创作”是怎样的一个计划?
A:《天元空间站》是我设想建在太空中自由开放的艺术工作室,以地球为故乡,用卫星等作为媒介,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离开地球思想,在太空中“画”风景。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家离开地球去思考对自身以及传统的理念会有根本的改变。这时民族、国家、地域等传统将会被打破,人们会在个更广阔的空间生存。而生活的环境、空间、时间,都在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以及对他人和外界的基本认识。从艺术史的角度讲,这是在一个更开放前瞻的角度,把很多的可能性以一种最自由开放的方式展示。
Q:这最终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
A:我认为摄影、读图的方式很重要。我们从事物的多重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看,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看”的方式一旦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丰富。能多角度了解世界的不同种可能性。我认为,人们固定地处在某一环境、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的了解容易产生偏差。而如果换一种角度,离开地球去思考,可能对自身的了解产生新的结论。
Q:您参与过的展览哪一个最为深刻?
A:1995年在瑞典哥德堡美术馆参加的《变化中国前卫艺术展》,要求每位艺术家以自己早期的作品与目前的作品进行对比,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有参与。而另一个美术馆正在同期举行主题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上海青铜器展,古老与当代的交锚,观众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变迁,展览的思路非常独特,还吸引了当时的瑞典皇后和王公大臣参观,是个很有意思的展览。
Q:您如何看待外界对您作品的种种评述?
A:外界对我的作品如何看待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传递怎样的信息和理念,那样的形式是否更有创造性。
Q:您近期有哪些计划和活动?
A:7月14日我会参加米兰国际双年展,展览的主题为“设计之后的设计”和人类的智能圈,为期十余天。我会与清华的智能艺术小组共同进行。展览的互动性很强,可以现场与和观众交流。为此,我们还研发了几款软件,其中一款可以把现场拍摄的照片随机组织在同一画面里;还有一个即将在APP stor吐架的“会拍”,主要用于艺术创作,可以个人发起摄影,也可以邀请朋友及社会的每个人参加。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主题,以图片的方式共同创作,同时强调互动与分享的关系。让手机这种智能工具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
作品解读
李天元的摄影作品表现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有和无的存在关系,并且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中关注个人生存的意义。他用摄影去表现自然的某种形态,并能客观精确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地表现人和自然的物质属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