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晴天发威
在天上是道屏障 在地面危害健康
臭氧污染晴天发威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宫继成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田 飞
炎炎夏日,朗朗晴空,竟也会出现污染?根据环保部空气质量预报,5月18日至19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中度污染,短时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是臭氧。灰霾、沙尘天里,天空发灰发黄,让人能“看天辨污染”,但臭氧对能见度没有直接影响,且只在大晴天出现,往往因为看不见而被大家忽视,更不知道它可能成为健康杀手。
在天上是“好东西”,在地面是“坏东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微溶于水,有类似氯气的刺鼻气味。它是空气中的二次污染物,通过氮氧化物等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专家对臭氧的公认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在离地表20~30公里的平流层,臭氧是“好东西”,是阻止太阳紫外线辐射危害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在地面,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坏东西”,地表辐射增强、气温增高易生成光化学污染,导致臭氧浓度升高。PM2.5浓度高的时候,臭氧浓度往往也很高。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然源,来自高空臭氧层流入,以及土壤、闪电、生物排放等;二是人为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它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就会生成臭氧。但自然源占比不到20%,大多以人为源为主,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增多,是造成臭氧污染增长的主因。
彭应登表示,臭氧有四个特点:1.季节性。气温高,光照好是形成臭氧的必要条件,臭氧浓度在4~10月份较高,6~8月达到高峰;2.地域性。臭氧污染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在珠三角地区,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全年占比高达63%左右,这与PM2.5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恰好相反;3.郊区浓度高。郊区是臭氧浓度的高值区域,与高密度人群区域不重叠。例如,北京臭氧高值地区是昌平南口、十三陵附近;4.急性效应。与PM2.5不同,臭氧的半衰期只有3~4个小时,一天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时段集中在12~17点。此时,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被氧化成细颗粒物,对PM2.5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健康的隐形杀手
与PM2.5污染造成的雾霾不同,臭氧污染低调,隐身于万里晴空之下,其危害具有隐蔽性,不容小觑。彭应登表示,臭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一些急性效应上,臭氧存在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反应活性强,产生后很快就会被吸收。当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毫克/升时,人们就能闻到;达到1毫克/升,可使人呼吸加速、胸闷等;达到2.5~5毫克/升,会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人若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1小时,可引发肺气肿,严重时危及生命。
臭氧污染还会导致植物叶片坏死、脱落,造成农作物减产。英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臭氧污染对农作物的损害,给欧洲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60亿欧元。此外,臭氧污染还会损坏建筑及其他物质材料,加速橡胶和塑料老化等。英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材料损失就高达1.74亿~3.45亿英镑。
夏季午后避免开窗
目前,我国对臭氧污染的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宫继成表示,治理臭氧污染,一要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的企业管理,包括汽车喷涂、印刷、石油炼化等。在治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时,只有按比例降低,才会有效地减少大气臭氧浓度;二要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数据显示,汽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占北京市排放总量的30%~40%。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可能引发更多夏季热浪,导致全球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增加70%~100%。
要减轻臭氧的潜在危害,彭应登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活性炭口罩。根据兰禾口罩实验室的研究,活性炭对臭氧一定的吸附作用,能减轻空气中臭氧污染的危害。长期在外作业的人,要戴专用的防护臭氧面罩;2.减少开窗时间。室内臭氧浓度将明显低于室外,尤其是夏季午后,尽量少开窗;3.关注臭氧污染预报。尤其是长期在外作业的人,要尽量避开下午2~4点光照最强的时段。▲
臭氧污染晴天发威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宫继成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田 飞
炎炎夏日,朗朗晴空,竟也会出现污染?根据环保部空气质量预报,5月18日至19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等地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中度污染,短时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是臭氧。灰霾、沙尘天里,天空发灰发黄,让人能“看天辨污染”,但臭氧对能见度没有直接影响,且只在大晴天出现,往往因为看不见而被大家忽视,更不知道它可能成为健康杀手。
在天上是“好东西”,在地面是“坏东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宫继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微溶于水,有类似氯气的刺鼻气味。它是空气中的二次污染物,通过氮氧化物等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专家对臭氧的公认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在离地表20~30公里的平流层,臭氧是“好东西”,是阻止太阳紫外线辐射危害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在地面,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坏东西”,地表辐射增强、气温增高易生成光化学污染,导致臭氧浓度升高。PM2.5浓度高的时候,臭氧浓度往往也很高。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近地面的臭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然源,来自高空臭氧层流入,以及土壤、闪电、生物排放等;二是人为源,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它们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就会生成臭氧。但自然源占比不到20%,大多以人为源为主,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增多,是造成臭氧污染增长的主因。
彭应登表示,臭氧有四个特点:1.季节性。气温高,光照好是形成臭氧的必要条件,臭氧浓度在4~10月份较高,6~8月达到高峰;2.地域性。臭氧污染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在珠三角地区,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在全年占比高达63%左右,这与PM2.5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恰好相反;3.郊区浓度高。郊区是臭氧浓度的高值区域,与高密度人群区域不重叠。例如,北京臭氧高值地区是昌平南口、十三陵附近;4.急性效应。与PM2.5不同,臭氧的半衰期只有3~4个小时,一天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时段集中在12~17点。此时,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被氧化成细颗粒物,对PM2.5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健康的隐形杀手
与PM2.5污染造成的雾霾不同,臭氧污染低调,隐身于万里晴空之下,其危害具有隐蔽性,不容小觑。彭应登表示,臭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一些急性效应上,臭氧存在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反应活性强,产生后很快就会被吸收。当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毫克/升时,人们就能闻到;达到1毫克/升,可使人呼吸加速、胸闷等;达到2.5~5毫克/升,会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人若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1小时,可引发肺气肿,严重时危及生命。
臭氧污染还会导致植物叶片坏死、脱落,造成农作物减产。英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臭氧污染对农作物的损害,给欧洲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60亿欧元。此外,臭氧污染还会损坏建筑及其他物质材料,加速橡胶和塑料老化等。英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材料损失就高达1.74亿~3.45亿英镑。
夏季午后避免开窗
目前,我国对臭氧污染的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宫继成表示,治理臭氧污染,一要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的企业管理,包括汽车喷涂、印刷、石油炼化等。在治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时,只有按比例降低,才会有效地减少大气臭氧浓度;二要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数据显示,汽车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占北京市排放总量的30%~40%。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可能引发更多夏季热浪,导致全球部分地区臭氧污染增加70%~100%。
要减轻臭氧的潜在危害,彭应登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选择活性炭口罩。根据兰禾口罩实验室的研究,活性炭对臭氧一定的吸附作用,能减轻空气中臭氧污染的危害。长期在外作业的人,要戴专用的防护臭氧面罩;2.减少开窗时间。室内臭氧浓度将明显低于室外,尤其是夏季午后,尽量少开窗;3.关注臭氧污染预报。尤其是长期在外作业的人,要尽量避开下午2~4点光照最强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