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管理有硬伤
前期做得不到位 中期运输不分类 后期处理一锅烩
中国垃圾管理有硬伤
江苏省环保厅 贺 震
居家过日子,产生生活垃圾;红火的宾馆饭店,日日产生餐厨垃圾;旧城改造,拆除老建筑,产生建筑垃圾;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工业垃圾;医院救死扶伤,产生医疗垃圾;淘汰手机、电脑、冰箱,产生电子垃圾……垃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如影随形的“副产品”。
垃圾围城的困局
我们生活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巨量的垃圾。据统计,北京日产垃圾1.8万吨;上海日产垃圾1.9万吨;广州日产垃圾1.8万吨……这些垃圾使各地面临土地问题,有数据显示,全国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达75万亩,1/3以上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处置中也因技术与管理问题引发民众的环境风险担忧。例如,有的地方无论是兴建垃圾填埋场还是垃圾焚烧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邻避效应”,引发局部公共危机。
如何管好垃圾,已成为政府、城市管理者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1957年,北京就提出了“城区分类收集垃圾”的构想,开创了我国垃圾分类的先河,也为世界贡献了垃圾分类的理念。2000年,国家将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试点依旧在原地踏步,没有结出预期的硕果。
垃圾管理存五大硬伤
垃圾分类为什么难?概言之,我国垃圾管理存在“五大硬伤”。
一是政府没有真正重视,没有下工夫真抓实干。许多城市虽然强调垃圾分类,甚至开展分类试点,但往往流于“作秀式”号召,推进力度明显不足。“前期分类不到位、中期运输不分类、后期处理一锅烩”,是不少地方垃圾分类的现实写照。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脱节。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淘汰的废旧物资变多了,加上处理方式常是混入普通垃圾,二次利用的投入要比生产费用高,由于很少有人算环保账,废旧物资就变成令人头疼的垃圾。
三是分类处置设施不足。近年来,各地设置了一些垃圾的分类投放设施(如分类垃圾桶),但数量少、标识不明显,有的垃圾清运车没分类,收集、运输时“一锅烩”,运到地方一块儿埋。不但限制了垃圾分类处置的成效,还影响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四是公众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在公众既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又没有掌握垃圾分类的必要知识、也没有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多持与己无关的观望心态。在公众没有充分动员起来、缺乏公众有效参与的情况下,任你摆放多少种垃圾桶,还是等于一个。
五是以法治思维推动垃圾分类力度不够。对过度包装缺乏必要的法律限制;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未明确生产者必须履行的强制性责任;在垃圾分类处置上,没有明晰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责任边界。由于缺乏强制性措施,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多年来“喊得响,做得差”。比如,城市生活垃圾中包装性垃圾占1/3,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
设立垃圾分类行动日
“垃圾围城”并非无药可解,垃圾分类并非无法推进。关键是要下定决心,真抓实干。其一,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强力的政府优势。推进垃圾分类处置,政府责无旁贷。只要政府真重视、真抓,许多问题不难解决。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2017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上,党和政府态度坚决。
其二,要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把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一整套引导和倒逼结合的强制制度。通过法规明确,不分类、不准投放、不予收运;不分类投放,就要施以处罚;明确企业的资源回收利用社会责任,包装物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推行以旧换新,让垃圾可以换钱;明确政府必须制定实施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财政政策。
其三,要创新垃圾分类的宣传模式。应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环境意识及行动意识。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采纳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博士的倡议,将每年11月11日设立为“垃圾分类行动日”。一来容易记忆;二来其形象化体现分类思维,契合我国一般垃圾分类推行的“厨余垃圾、一般固废、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四分类要求;三来这是我国电子商务消费的高峰,有助于提高网民参与度。▲
中国垃圾管理有硬伤
江苏省环保厅 贺 震
居家过日子,产生生活垃圾;红火的宾馆饭店,日日产生餐厨垃圾;旧城改造,拆除老建筑,产生建筑垃圾;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工业垃圾;医院救死扶伤,产生医疗垃圾;淘汰手机、电脑、冰箱,产生电子垃圾……垃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如影随形的“副产品”。
垃圾围城的困局
我们生活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巨量的垃圾。据统计,北京日产垃圾1.8万吨;上海日产垃圾1.9万吨;广州日产垃圾1.8万吨……这些垃圾使各地面临土地问题,有数据显示,全国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达75万亩,1/3以上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处置中也因技术与管理问题引发民众的环境风险担忧。例如,有的地方无论是兴建垃圾填埋场还是垃圾焚烧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邻避效应”,引发局部公共危机。
如何管好垃圾,已成为政府、城市管理者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1957年,北京就提出了“城区分类收集垃圾”的构想,开创了我国垃圾分类的先河,也为世界贡献了垃圾分类的理念。2000年,国家将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试点依旧在原地踏步,没有结出预期的硕果。
垃圾管理存五大硬伤
垃圾分类为什么难?概言之,我国垃圾管理存在“五大硬伤”。
一是政府没有真正重视,没有下工夫真抓实干。许多城市虽然强调垃圾分类,甚至开展分类试点,但往往流于“作秀式”号召,推进力度明显不足。“前期分类不到位、中期运输不分类、后期处理一锅烩”,是不少地方垃圾分类的现实写照。
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脱节。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淘汰的废旧物资变多了,加上处理方式常是混入普通垃圾,二次利用的投入要比生产费用高,由于很少有人算环保账,废旧物资就变成令人头疼的垃圾。
三是分类处置设施不足。近年来,各地设置了一些垃圾的分类投放设施(如分类垃圾桶),但数量少、标识不明显,有的垃圾清运车没分类,收集、运输时“一锅烩”,运到地方一块儿埋。不但限制了垃圾分类处置的成效,还影响了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四是公众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在公众既不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又没有掌握垃圾分类的必要知识、也没有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多持与己无关的观望心态。在公众没有充分动员起来、缺乏公众有效参与的情况下,任你摆放多少种垃圾桶,还是等于一个。
五是以法治思维推动垃圾分类力度不够。对过度包装缺乏必要的法律限制;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未明确生产者必须履行的强制性责任;在垃圾分类处置上,没有明晰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责任边界。由于缺乏强制性措施,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多年来“喊得响,做得差”。比如,城市生活垃圾中包装性垃圾占1/3,每年废弃价值达4000亿元。
设立垃圾分类行动日
“垃圾围城”并非无药可解,垃圾分类并非无法推进。关键是要下定决心,真抓实干。其一,要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强力的政府优势。推进垃圾分类处置,政府责无旁贷。只要政府真重视、真抓,许多问题不难解决。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作为2017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上,党和政府态度坚决。
其二,要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把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一整套引导和倒逼结合的强制制度。通过法规明确,不分类、不准投放、不予收运;不分类投放,就要施以处罚;明确企业的资源回收利用社会责任,包装物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推行以旧换新,让垃圾可以换钱;明确政府必须制定实施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财政政策。
其三,要创新垃圾分类的宣传模式。应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环境意识及行动意识。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采纳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博士的倡议,将每年11月11日设立为“垃圾分类行动日”。一来容易记忆;二来其形象化体现分类思维,契合我国一般垃圾分类推行的“厨余垃圾、一般固废、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四分类要求;三来这是我国电子商务消费的高峰,有助于提高网民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