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肥胖病 > 儿童肥胖 > 正文
编号:13078595
肥胖不仅伤身更伤“心”“小胖墩”亟须心理疏导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2日 中国妇女报
     据世界肥胖联合会2016年最新评估,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5年,全球5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将有2.68亿人体重超标。近日,全国首份青少年体重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受肥胖影响,近半数青少年身体机能下降,心理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数据显示,52%的肥胖青少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56%感到自卑,29%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14%更会产生社交恐惧。还有调查显示,肥胖女性得抑郁症的机会要比正常人群高30%,体重指数每增加10个单位,自杀风险就会增加22%。专家指出,肥胖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伤害更甚于成年人,家长应纠正“小孩子长身体要多吃”的错误观念,建立科学饮食观念和教养理念,开展科学的“食育”教育,由内而外地改变孩子不良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通过家庭以及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肥胖儿童进行心理干预,不要让孩子背负上一生的心理压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据世界肥胖联合会2016年的最新评估,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5年,全球5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将有2.68亿人体重超标。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近日,全国首份青少年体重与健康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受肥胖影响,近半数青少年身体机能下降,心理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尤其表现在自信心受打击对自我产生不满,甚至还有中学女生出现轻生念头。报告数据显示有52%的肥胖青少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56%感到自卑;有29%的肥胖青少年因肥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14%更会产生社交恐惧。

    该调研项目主导人、中山大学周如南教授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肥胖不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对其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更是日益严峻。

    周如南表示,对于肥胖儿童和青少年,饮食控制、运动支持和心理与行为的干预十分重要。他呼吁社会和家庭关注青少年体重问题及探讨解决方案,并形成培养其良好生活习惯的共识,帮助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

    过半“小胖墩”爱吃肉、少运动,心理状态严重失衡

    由广州中山大学公益政策与法研究所与广东省绿瘦慈善基金会联合实施的此次“全国青少年体重管理调研”,针对中国10个一、二线城市的10~14岁年龄层的超重及肥胖青少年进行调查。数据显示,52%的肥胖青少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而且12%的人认为未来最大的愿望是可以减少他们的体重。

    同时,肥胖问题还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出现异常,肥胖对于他们的心理伤害更甚于成年人。数据显示,32.7%的肥胖青少年有困难都是和他的超重和肥胖有关。此外,有个别家长反映孩子越胖,注意力越难集中,持续肥胖可能还会影响学习成绩或智力发育。还有调查显示,肥胖女性得抑郁症的机会要比正常人群高30%,体重指数每增加10个单位,自杀风险就会增加22%。

    在体能运动方面,有21.8%青少年在主观意识上不做运动、不愿意运动,29.1%的青少年很少进行锻炼;而愿意运动的青少年,则有1/3的人很少进行日常规律的健身运动;有运动习惯的则有28%的人会因为运动产生疲累感或身体不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宣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联盟咨询师大津秀女告诉记者,肥胖既是心理问题的结果,也是心理问题的成因。更多的青少年来访者,正如本次调查所显示的那样,因为肥胖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

    大津秀女解释说,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尊价值、获得身份认同、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都非常重要,而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自尊价值感。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比如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受到的不良影响就更大。

    相关研究发现,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并不十分注意;但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开始认知自我,最显著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原先不修边幅的男孩子开始会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而女孩子则开始注重打扮,心理学上管这种情况叫体相认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貌特别在意,他们希望理想中的自己是完美的。

    因此,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肥胖的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无法很好发展跟异性的关系。最后,如果其身边的人用歧视眼光对待他,就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带着这种负面评价和创伤,孩子就很难进行一个良性的成长循环。

    调研还发现,由于对自己的肥胖身材非常不满,不少肥胖青少年都会自我贬低、自卑、生活动力和学习动力不足、抑郁或有攻击性等。此外,还有部分青少年由于对自己肥胖身材的不满,而过度节食或疯狂减肥,引起神经性厌食症,严重者甚至会让机体处于衰竭状态甚至死亡。

    母爱缺失、家长以吃来表达关爱,是孩子暴饮暴食的幕后推手

    调研还发现,10%的青少年因为压力过大存在大量多餐进食的情况;肥胖青少年偏爱肉类达33.7%,仅有12.7%会选择素菜、水果、沙拉等清淡饮食。在不利青少年健康体重的习惯中,高达38%的受访青少年有零食、吃夜宵等不良习惯。

    大津秀女表示,许多肥胖孩子都存在暴饮暴食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后面也有着心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有两类家庭的孩子特别值得关注。

    一类是母爱缺失的家庭,早年的许多创伤,会导致母爱的缺失,让孩子对吃过度要求,食物成为一种代替母爱的“过渡性客体”。

    在另一类家庭里,当孩子一不高兴时,父母就给好吃的,食物成为父母给予孩子爱的重要方式。如此做法的影响很可能就是,当孩子渐渐长大,遇到各种需求,都会选择用吃来满足,开心了吃,情绪不好了也吃,不知不觉间体重就超标了。孩子暴饮暴食的背后,往往是为了弥补内心的心理缺失或是释放过高的焦虑和压力。

    据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庄弼教授介绍,广东省很早就注意到了青少年肥胖问题,并发布了相关文件要求特别针对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整体推进效果良好。十几年来,广东青少年学生超重比例是9%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3。庄弼曾调研过一个初中40多个肥胖学生的健康监测,从饮食到运动都进行了控制,一个星期后每个学生平均减了2公斤。但却因为孩子周末回家等原因,导致其体重反复,原来是家长因心疼小孩,怕饿坏了孩子,周末带孩子去吃高热量食品。因为,庄弼教授认为,想控制孩子体重,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

    警惕学龄儿童期和青春期两个敏感期,从内而外改变肥胖问题

    面对儿童青少年肥胖与其复杂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进行调整?大津秀女表示,如果是由于单纯的生理问题所导致的肥胖,那只需要去警惕由肥胖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她建议,可进行两个方面的改变:一个是从外而内的改变,就是改变肥胖孩子的饮食结构和加强运动。另一个是从内而外的改变,很多孩子的改变较为困难,说明其心理问题在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占的比例较大,此时应考虑通过家庭及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学龄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肥胖问题。这一阶段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处理渠道也会导致过度进食。这就需要家庭、父母、学校及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孩子提高心理调适功能。

    专家认为,要让中国青少年瘦下去,不仅要纠正家长“小孩子长身体要多吃”的错误观念,引导家长建立科学饮食观念和教养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

    周如南强调,应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因肥胖造成的学校和社会上的歧视等不公平待遇,降低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阴影,扭转整个社会歧视肥胖人群的风气,帮助大众树立一个健全的健康观。同时,还要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青少年体重管理的能力与习惯,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的“食育”教育,倡导社会各方都来关注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