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清时讲座事件看西方科学主义危害
上一监测周期(6月10~16日),朱清时院士讲座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热点。监测显示,微信平台共发布7835条中医药相关图文消息,总阅读量超过1852万人次。微博平台,共有相关热门微博349条,其中共有转发4万多次、评论近2万条。转载热度前十的新闻如图:
重点事件舆情分析: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引起媒体和网友极大关注。截至6月16日,共监测到该事件相关信息3253篇次,舆论褒贬不一。反对者批判朱清时的言论是“伪科学”,称其作为科学工作者却“迷信”真气。我们认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实质上陷入了西方科学主义的牢笼,将西方科学视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违背了应有的科学精神,带来的危害值得我们警惕。
关于朱清时院士演讲提到的“气”,是舆论争议焦点之一,需要加以厘清。这里的“气”,不简单是空气或者呼吸之气,而是中医学里讲的“气”。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气”是朴素自然哲学关于宇宙本体陈旧落伍的一种假想,其实这是按照西方的认识路线来理解中国哲学概念而出现的一个谬误。这种认识路线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前提的,而中国传统哲学更推崇在主客体相融的状态下认识世界。“真气”就是以主客相融的方式,人身体发生的真实感觉。已为世所公认的中医经络现象能够证明“气”的存在,活的人体内确实有活“气”,这种“气”对人的生命起支撑和调控的作用,但与现代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完全不同,应当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存在。
因此,围绕朱清时讲座事件引发的激烈争论、观点分化,要从认识论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从古希腊哲思开始,人类就渴望通过一种理性主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投射到今天的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排他性的认识论基调,即将“科学”下放为功利主义的方法,抽象为独一无二的价值观,固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准则,甚至神话为不容质疑的信仰,本来理性的科学精神被扭曲成为偏执的科学主义。这正是引发上述争论的根本原因。科学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弥足珍贵,但科学主义却是对科学精神的僭越,反而与科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危害甚大,直接侵蚀着国人的科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我国古代的技术成就有目共睹。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科学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的科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学,西方科学采用的方法也不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学当作衡量科学的唯一标准。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传统,中医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在西医大举进入中国之前,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都是由中医呵护的。
部分媒体和网友之所以视朱清时的说法为“伪科学”,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与隔膜。近代百年,在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势侵袭下,人们下意识地用西方标准评判事物,再加上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理解,从而产生认识上的狭隘和谬误。从历史上看,东方文化曾对西方文化有过丰厚滋养与影响,但西方很多学者刻意忽视、回避,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话语框架,推行一套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我们需要打破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的逻辑,对待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气”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国古代学术各个领域不乏以“气”作为构建理论框架的根基。这提示我们当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时,切莫戴着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科学主义的有色眼镜,而应首先带着敬意去学习和了解,直到懂得了,才谈得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创新。
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不同文明光彩夺目、交相辉映。到了今天,国家间复合依赖的现实让我们重思如何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西方文明曾给出诸如“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的答案,我们则从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出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理念,交出一份中国答案。无论是不同的认识论也好,不同的文化文明也罢,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局面,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姜洁冰) (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姜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