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与丰富
中国历史上佛教对医学的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在病因病理学说方面,“四大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丰富,补充作用十分明显。药物方面,佛经的认识也十分丰富。医疗技艺方面,佛经中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浩瀚的佛经与中医药密切相连,在数千年历史中彼
中国历史上佛教对医学的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在病因病理学说方面,“四大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丰富、补充作用十分明显。药物方面,佛经的认识也十分丰富。医疗技艺方面,佛经中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浩瀚的佛经与中医药密切相连,在数千年历史中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中国历史上佛教中的医学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隋代传入我国的《维摩诘经》,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佛教当代主流,《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条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禅宗宝典《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大多源自于此,由此可见该经对中国的影响之深。
佛教对中医病因病理学说的认识与丰富
《维摩诘经》中有“四大说”, 认为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佛说佛医经》中说:“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
中医早期著作,南北朝时期的增补《肘后方》序云:“人用四大成身, 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并将《肘后方》改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从书名变化上,也可以看到佛经的影响痕迹。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及以后的《金匮玉函经》《医门法律》等中医名著中, 都有“ 四大”说的引文和论述。
“四大”学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丰富、补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用气来解释“四大”。《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云:“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这里明确将四大变为四气,认为四大就是四气。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风、寒、暑、燥、热、湿)。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喜太过伤心,怒则伤肝,忧悲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恐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三国时期的《佛医经》中指出,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17 字符。
中国历史上佛教中的医学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隋代传入我国的《维摩诘经》,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佛教当代主流,《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条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禅宗宝典《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大多源自于此,由此可见该经对中国的影响之深。
佛教对中医病因病理学说的认识与丰富
《维摩诘经》中有“四大说”, 认为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佛说佛医经》中说:“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
中医早期著作,南北朝时期的增补《肘后方》序云:“人用四大成身, 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并将《肘后方》改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从书名变化上,也可以看到佛经的影响痕迹。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及以后的《金匮玉函经》《医门法律》等中医名著中, 都有“ 四大”说的引文和论述。
“四大”学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丰富、补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用气来解释“四大”。《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云:“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这里明确将四大变为四气,认为四大就是四气。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风、寒、暑、燥、热、湿)。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喜太过伤心,怒则伤肝,忧悲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恐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三国时期的《佛医经》中指出,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9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