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家长别来帮倒忙
三、家长不要管束过严
典型案例 一个女孩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高三,进家就像进了监狱,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行为都被禁止,禁止上网,禁止看电视,禁止看课外书,禁止和异性来往。快高考了,对我管得更严了。每天只要我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妈妈就发话了:‘先去把书桌上的模拟题做了,我刚搞到的,做完我们再吃饭。’吃饭时,我想对父母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往往刚开头,就会被爸爸打住:‘你管那些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硬道理,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就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得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我感觉天空都是黑颜色的,心里虽然也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根本无法静心,更不可能专心,我经常拿着书坐在书桌前发呆。”
心理解析 面对高考,的确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干涉过多:有的家长忙着给孩子请家教,有的家长盲目给孩子买复习资料,有的家长甚至帮孩子制定复习计划。还有的家长什么事情都要过问。放学回家后,盘问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听懂了;每次考试,盘问成绩和排名,要是成绩下降就逼问原因;每次同学打电话,就像查户口一样盘问彻底,要是异性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更要盘根问底。
这样管束过严,使孩子在家中的学习很难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家庭成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孩子心理没有了缓冲的时间。结果呢,可能让孩子感觉没有自由的空间,可能让孩子缺少自主复习的时间,可能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与家长对立。
心理支招 家长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不管怎么说,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家长只能当配角。我们要相信,面对高考,作为主角的孩子对于该怎么学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何况还有学校老师详尽的指导。即使有的家长当年自己考过大学,那也是过去时了,所谓经验也会变成老黄历。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家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的考前复习不要多管,不要多操心。至于复习资料之类的事情,更有老师安排,家长更不必瞎操心。
四、家长不要唠叨过多
典型案例 考前家长会怎样唠叨?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个女孩,让我看了她妈妈考前写给孩子的唠叨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你看,不仅考前唠叨,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了。
信的开头说:亲爱的孩子,当我敲击键盘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在家认真复习功课,你过几天就要上“战场”了,常言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利也光。”妈妈还是想趁着你复习考试的时候给你唠叨唠叨,你不要嫌妈妈唠叨。
接下来妈妈唠叨出哪些锦囊妙计?不过是三点老生常谈:一是认真读题,二是认真做题,三是认真检查。这样的唠叨,是不是让您感到好笑了?可那个女孩却笑不出来,女孩最后告诉我:“妈妈就是这样,天天唠叨个没完,烦透了。我不是小孩子了。考前这段时间,我希望家长别唠叨太多,给我一些安静的空间。”
心理解析 考前家长们的唠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说:某某同学平时成绩跟你差不多,你可不能输给他,再比如说:某某去年考上重点了,你要是像他一样就好了。一个女孩说:“我一打电话问同学问题,爸妈听见就说我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其实,他们不了解情况还要发言。弄得我心情很烦,压力也很大。我希望父母在我面前少说别人的孩子聪明,说自己的孩子太笨。”另一种是投射了家长焦虑心态。一个男孩说:“每次考试,爸妈都很紧张,总是问个不停,總是嘱咐个不停,我感觉他们心里比我还焦虑。”正是这样,案例中那位妈妈关于三个“认真”的唠叨,也是把自己焦虑心态投射到了给孩子的身上。
唠叨的结果,是必然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造成孩子厌烦的心理,导致孩子对家长的反感,甚至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家长发脾气。
心理支招 家长朋友要练就一个功夫:在孩子高考前几天,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说句极端的话——打死也不唠叨。即便是表达关心,也要看好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不重复第二遍。
家长如果变唠叨为倾听就更棋高一着了。考前和孩子相处时,家长不妨抽空带孩子散散步,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如果孩子向你诉说困难或压力,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您的信任,并不意味着马上要解决。这时候您需要做的是,多贡献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您还想说话,有这唠叨的工夫,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http://www.100md.com(马志国)
典型案例 一个女孩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高三,进家就像进了监狱,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行为都被禁止,禁止上网,禁止看电视,禁止看课外书,禁止和异性来往。快高考了,对我管得更严了。每天只要我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妈妈就发话了:‘先去把书桌上的模拟题做了,我刚搞到的,做完我们再吃饭。’吃饭时,我想对父母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往往刚开头,就会被爸爸打住:‘你管那些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硬道理,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就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得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我感觉天空都是黑颜色的,心里虽然也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根本无法静心,更不可能专心,我经常拿着书坐在书桌前发呆。”
心理解析 面对高考,的确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干涉过多:有的家长忙着给孩子请家教,有的家长盲目给孩子买复习资料,有的家长甚至帮孩子制定复习计划。还有的家长什么事情都要过问。放学回家后,盘问老师讲的内容是否听懂了;每次考试,盘问成绩和排名,要是成绩下降就逼问原因;每次同学打电话,就像查户口一样盘问彻底,要是异性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更要盘根问底。
这样管束过严,使孩子在家中的学习很难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家庭成了学校紧张生活的延续,孩子心理没有了缓冲的时间。结果呢,可能让孩子感觉没有自由的空间,可能让孩子缺少自主复习的时间,可能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并与家长对立。
心理支招 家长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不管怎么说,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家长只能当配角。我们要相信,面对高考,作为主角的孩子对于该怎么学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何况还有学校老师详尽的指导。即使有的家长当年自己考过大学,那也是过去时了,所谓经验也会变成老黄历。所以,最现实的做法是,家长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的考前复习不要多管,不要多操心。至于复习资料之类的事情,更有老师安排,家长更不必瞎操心。
四、家长不要唠叨过多
典型案例 考前家长会怎样唠叨?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个女孩,让我看了她妈妈考前写给孩子的唠叨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你看,不仅考前唠叨,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了。
信的开头说:亲爱的孩子,当我敲击键盘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在家认真复习功课,你过几天就要上“战场”了,常言说的好:“临阵磨枪,不利也光。”妈妈还是想趁着你复习考试的时候给你唠叨唠叨,你不要嫌妈妈唠叨。
接下来妈妈唠叨出哪些锦囊妙计?不过是三点老生常谈:一是认真读题,二是认真做题,三是认真检查。这样的唠叨,是不是让您感到好笑了?可那个女孩却笑不出来,女孩最后告诉我:“妈妈就是这样,天天唠叨个没完,烦透了。我不是小孩子了。考前这段时间,我希望家长别唠叨太多,给我一些安静的空间。”
心理解析 考前家长们的唠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说:某某同学平时成绩跟你差不多,你可不能输给他,再比如说:某某去年考上重点了,你要是像他一样就好了。一个女孩说:“我一打电话问同学问题,爸妈听见就说我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其实,他们不了解情况还要发言。弄得我心情很烦,压力也很大。我希望父母在我面前少说别人的孩子聪明,说自己的孩子太笨。”另一种是投射了家长焦虑心态。一个男孩说:“每次考试,爸妈都很紧张,总是问个不停,總是嘱咐个不停,我感觉他们心里比我还焦虑。”正是这样,案例中那位妈妈关于三个“认真”的唠叨,也是把自己焦虑心态投射到了给孩子的身上。
唠叨的结果,是必然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造成孩子厌烦的心理,导致孩子对家长的反感,甚至还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家长发脾气。
心理支招 家长朋友要练就一个功夫:在孩子高考前几天,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说句极端的话——打死也不唠叨。即便是表达关心,也要看好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不重复第二遍。
家长如果变唠叨为倾听就更棋高一着了。考前和孩子相处时,家长不妨抽空带孩子散散步,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如果孩子向你诉说困难或压力,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您的信任,并不意味着马上要解决。这时候您需要做的是,多贡献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您还想说话,有这唠叨的工夫,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http://www.100md.com(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