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00842
生不逢时的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8日
     □黄新生

    《儒门事亲》一书在中医药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儒门事亲》的作者,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他是“攻下派”的开山祖师。

    张从正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书学剑,寄希望于“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张从正丰满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黯然失色。

    元代的民族等级制度,来源于金代的五级等级制度:女真、渤海、契丹及奚、汉人、南人地位各不相等。作为汉人且没有世家背景的张从正,想在这种条件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学剑攻书两不成,年来踪迹愈如萍”,张从正如此在诗中描述他的青葱岁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张从正希望通过医术修身齐家,这也正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

    张从正比寒凉派祖师刘完素年轻30余岁,张从正年轻的时候,正是寒凉派大行其道的时候。张从正从中医典籍《素问》和《难经》入手,刻苦学习,同时拜寒凉派名医为师,认真学习寒凉派理论疗法,很快成为一方名医,甚至被称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继承和发扬了寒凉派的理论,认为“病非人身素有之,或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同时,张从正对刘完素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古医书《汗下吐法》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他也被称为“攻下派”的祖师。

    张从正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的汗法,包括灸、蒸、熏、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吐法。他所称的吐法,除涌吐外,“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诸如胃肠部有各种结滞、伤寒大汗之后因劳而复发、热气不尽者,杂病腹中胀满疼痛不止而内有实邪者皆可用泻法。他所称的泻法,除通泻大便外,“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张从正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中医治法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由于张从正的良好品德和高深医术,金宣宗兴定年间,他被推荐为太医。张从正一度大喜过望,认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机遇到来了。然而,不久之后,张从正就从太医院辞职而去,人生理想再度成为泡影。张从正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的三六九等,在太医院依然存在;太医院领导对“攻下派”理论不理解、不支持。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张从正黯然离去。“酷嗜医经五十年,野芹曾献紫宸前;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钱。”张从正如此感叹。

    人生理想再度破灭,张从正开始放浪形骸,通过饮酒宣泄感情。但内心深处,张从正救世济人的儒家思想依旧不变,与徒弟麻知几、常仲明隐居民间,一面悬壶济世,一面博览古今医著,“讲明奥义,辨析玄理”,开始《儒门事亲》的写作工作。从此,“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张从正的人生,再无功名利禄,只醉心于医学。

    1228年,张从正去世,《儒门事亲》也最终成书。然而,张从正去世后,蒙古的铁骑旋即进攻到张从正的家乡。由于战乱,《儒门事亲》在出版时竟然题为刘完素所著,并且由元而明,一直延续了这个错误。在《元史·张从正传》中只说张从正的著作是《六门二法》,对其付出毕生心血著成的《儒门事亲》绝口不提。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这更映射出张从正是一个真正的儒者、绝世的大医。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