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编号:13099338
湿热病辨治 中焦湿热证候(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36期
湿重于热,湿夹食滞,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治法,方药,方解,湿热动风,湿热并重,湿热痹痛
     中焦湿热证候,或由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而来;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内蕴,又外感湿热邪气,内外合邪而发。其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是湿热邪气郁阻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的一类证候。湿热病在中焦稽留时间最长,因人的体质有异,或湿邪与热邪二者的轻重程度有别,其证候类型也不相同。若素体阳虚阴盛,或湿邪偏重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病变中心在足太阴脾;若素体阳盛,或热邪偏重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病变中心在足阳明胃。即叶天士所谓:“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若脾湿与胃热并重者,则每呈湿热并重。这3种证候类型虽因湿与热的比重不同而有异,但因皆属脾胃升降失司,故以脘痞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滞、舌苔腻、脉濡为共同临床特征。由于湿热弥漫,头身重痛、小便不利等上、下焦症状亦可同时出现。

    中焦湿热证候的治疗,应以辛开苦降、调整脾胃升降平衡为法。湿重于热者,应以辛温与苦温相配,重在燥湿化浊;热重于湿者,重在苦寒清热燥湿;湿热并重者,应辛温、苦温、苦寒共用,燥湿与清热并施。

    兹将临床常见的中焦湿热证候的辨治分述如下。

    湿重于热

    湿重于热是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湿夹食滞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病机分析:本证乃湿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之候。湿邪阻滞,气机不畅,热蕴湿中,不得发越,故身热不扬。湿浊弥漫于肌腠,则肢体沉重困楚。脾胃升降失司,中焦痞塞,故脘痞腹胀,纳呆不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浊阻胃,消磨功能呆钝,故食滞内停。湿夹食滞下注大肠,故大便溏滞不爽而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皆为湿浊内停、湿重于热之征。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方药: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方解:藿香梗辛温芳香,化湿行气,为方中君药。厚朴苦温,燥湿行气,为臣药。其他药为佐、使。藿香梗、陈皮、厚朴、大腹皮相配,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疏通气机。神曲、麦芽醒胃消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