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00851
中国药都——禹州 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遵古炮制技艺优良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22日
     导语:对于中国传统中医药而言,禹州的地位非同凡响。其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乃历史上形成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之一,素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早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曾诏令全国各地药商在此集结,初步形成了药材行市。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禹州药市由南街迁至西关,久负盛名的怀庆帮、江西帮、山西帮、金陵帮、亳州帮、商城帮等多个药帮商行云集禹州,开张近2000家药店,拥有药工5000余人,形成了禹州中药材市场的鼎盛时期。禹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心之一。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

    医学始祖黄帝与岐伯、雷公在禹州具茨山一带活动,编著《黄帝内经》。雷公的第九代孙雷敩是南朝宋时著名的药物学家,曾撰写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总结了炮制饮片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因此,中药炮制发源地也在禹州。

    历史上生于禹州的行医之人众多,比较著名的是南北朝宋国的禇澄。他是中国历史上提出晚婚优育主张的第一人。唐代从其棺椁中挖出石刻《医学论》10篇,后被整理成《褚氏遗书》刊行流传于世。该书分述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液、分体、除疾、审微、辨书、问子等10篇,内容简短,多据《黄帝内经》理论加以阐发,体现了作者对精血、津液学说的重视。其中有关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疗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禹州还出现历史上第一部救荒类本草著作《救荒本草》,该书由明代周定王朱橚所著。朱元璋命朱橚就藩王于开封,后来朱橚长期在禹州活动,采集中药材标本,有时还会亲自栽培试验。他将野草野菜中可充饥食用者分门别类,绘出图形,于1406年撰成收载414种植物的《救荒本草》,其中很多道地药材都注明产于禹州。

    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

    禹州的地形地貌比较特殊,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环绕,山前丘岗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颍河自西向东贯全境,境内大小河流50多条。这样的地形地貌,基本上是全国地形地貌的一个缩影。特殊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景区,造就了很多禹州道地药材。根据历代本草的记载,大体上有30多种道地药材出于禹州。

    历史上许多知名药材以“禹”打头。例如禹密二花,即金银花。其他以“禹”或“禹州”命名的道地药材还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漏芦、禹余粮、禹韭(即麦冬)等。禹州地产药材还有一个特点,即以“会”或“淮”打头。因为禹州药交会声名甚著,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只有到禹州的药会上才能够买到上好的道地药材,所以有些禹州道地药材是以“会”字头命名的。比如全虫(全蝎)称为会全虫,又称“十腿蝎”,比其他地方蝎子多两条腿,只有禹州与陕西华阴县(1990年撤县设市)有此品种。因颍河到周口归到沙河,最后流入淮河,属淮河上游,故很多禹州道地药材也挂“淮”字头。古代怀庆镇府所产的四大怀药当中,有“怀地黄、怀山药”,而淮地黄、淮山药则是产于禹州的道地药材,《饮片新参》对此有详细记载。

    此外,禹州郭连镇郭西村大面积种植何首乌达20万平方米,当地何首乌切开后断面呈现明显的菊花心,药性上佳。其余如丹参、黄精、半夏、白术、北桔梗、柴胡、板蓝根、荆芥、红花、辛夷、远志、连翘、紫苏、柏枝、柏仁、甘遂、千金子等,禹州均是道地产区之一。

    受过敕封的药材市场

    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圣旨,诏令全国药商到钧州(即禹州)集结,钧州遂成为全国性的药材市场。这同时也奠定了禹州的药都地位。从中医药传统文化、药王采药行医、皇帝敕封药材贸易中心、道地药材产地、中药材加工炮制发源地等角度来看,禹州作为“中国药都”可谓实至名归。尤其是饮片加工,技艺超群。有些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一只像杏大小一样的槟榔,可以切出170多片“蝉翼槟榔”,能够一吹上天。禹州历史上的药刀,形似月牙,质量很好,被誉为“全国三把药刀”之一。

    优良的遵古炮制技艺

    雷公在禹州发明了中药炮制,孙思邈在禹州又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禹州历代药工继承雷公与孙思邈的经验,又不断实践与创新,故禹州炮制技艺相当独特,别具一格,有“药不经禹州不香,药经禹州倍生香”的说法。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知名炮制产品,比如禹州“四大蒸货”,包括九蒸九制大熟地或九蒸九晒大熟地、黄精、何首乌、槐豆。九蒸九制大熟地是禹州赵隆太中药行生产的,康熙年间就有了,后来作为贡品,宣统三年(1911年)被推荐参加德国柏林“万国博览会”。现在由禹州著名老药工朱清山老先生牵头,禹州“四大蒸货”制作技艺获批进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着禹州作为药材集散地的不断兴盛,四方药商云集于此,建帮经商,随之带来更多的炮制技术。禹州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体系。禹州炮制工艺炮制出来的饮片,更好地发挥了疗效,“药不经禹州不香”即是此意。突出表现就是有一批极负盛名的炮制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大九蒸货”,即九蒸九晒熟地、九蒸九晒黄精、九蒸九晒何首乌、九蒸九晒槐角。在禹州药市鼎盛的清代,赵隆太中药行遵从古法炮制出了以九蒸九晒熟地为首的“四大九蒸货”,在当时极其著名。

    目前,国内一般采用闷法一次性蒸制成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法规定: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而得。这种炮制法存在蒸不透,色泽、口感、疗效差,容易腻味等缺陷,而用禹州传统九制熟地,能克服闷法一次蒸制熟地的缺陷,达到古法所要求的“墨如漆、亮如油、甜如饴”,最重要的是克服了普通熟地的腻味的缺陷,达到补血滋阴功效。

    中国传统优秀的技艺大多并无文字记载,只在家族中口耳相传,绝不外露,与之相似,禹州四大九蒸货传统炮制经验和技术一直也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随着国家规定的现代炮制方法的应用、老药工的相继离世,那些通过实际操作、口头传授流传的传统炮制技术已经濒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和发掘这些弥足珍贵的技艺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但是,即使禹州传统四大蒸货被还原,技术难关被攻克,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九蒸货的推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困境。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