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需要润着过
《黄帝内经》曰:“燥胜则干”,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最易耗伤人体津液,而津液之于人体犹如水之于土地,起着滋润、濡润的作用。
“秋季燥邪最伤肺,尤其伤及肺的津液,使肺阴(津液)受到损伤,而阴虚体质的人在症状上更加明显,故而要格外注意防秋燥。”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张纾难说。
燥邪最易伤肺
“从肺的功能来说,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像伞一样,故古人称肺为华盖。”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雪亮说,中医认为肺有两大功能,一为主气,司呼吸,随着呼吸调节气的宣发和肃降;二为调节水液的代谢,人饮入的水液,由脾吸收后转输到肺,通过肺气的布散而输送至全身,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使津液外达全身肌肤而为汗,滋润肌肤;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其浊者(代谢产物)部分以尿的形式经膀胱排出体外。
肺除了上述两大功能外,还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所以燥邪伤肺,与肺相关的组织也会受燥邪侵扰。
燥邪从口鼻而入,耗伤阴津,就会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症状。另外,肺气被燥邪所闭,宣发肃降受阻,则会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大便干结等症状,津液外达不畅,也会出现干燥不适症状。
“若伤及肺阴,不及时治疗,久咳后还可能出现痰中带血丝。” 张纾难补充道。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也会加重秋燥,如抽烟、嗜辣、不爱喝水、有不良情绪等。除了避免以上不良习惯外,还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来养阴气。张纾难解释道:“秋季天气已凉,人应顺势而为,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并适应秋天干燥的气候。”张纾难给出养生建议,每日睡前或起床前,深吸气,鼓肚皮(5秒);长呼气,收肚皮(7秒~15秒)。要求:取平卧位,整个过程要缓慢进行;次数:反复做20次~30次;功效: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秋季养生需要减法
经过“苦夏”,入秋后人们热衷于“贴秋膘”,这是过去民间的养生方法。如今很多人营养充足,所以养生的方法也要变了,要做做减法。张雪亮说,夏季,人们由于常食冷饮,脾胃功能多有减弱,如果随意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适合贴秋膘。秋季进补适宜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的“平补”。山药、莲藕、花生、百合和梨等都是很好的“平补”食物。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替代,冷空气南下变得频繁,日照时间变短,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张雪亮提醒读者,白露过后,燥气渐盛,燥易伤肺,所以要避免易在秋季出现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气管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特别对于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在饮食养生上更要慎重。张敏建议,可选用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母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也可以多吃点梨、山竹等凉性水果,同时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等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张纾难说,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冷饮“轰炸”,人体的脾胃功能减弱,这时候,若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稠粥,不仅脾胃得舒,而且还能收到润燥滋阴的功效
为何多喝水也不能解秋燥
人人皆知“秋冬养阴”,秋季饮食宜清润,避免辛辣烧烤刺激。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无法摆脱口唇、鼻腔、咽喉干燥的症状,多喝水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喝得多小便就多,好像完全不吸收一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敏解释说,这种情况往往是燥邪郁遏肺气,人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布透达全身,直接下输膀胱从小便走了,津液不能被充分利用所致。
好的中医大夫在滋阴润燥时会佐加一些具有辛散功能的药,比如著名的治疗温燥咳嗽的“桑杏汤”,张敏介绍,除了润燥的沙参、梨皮、杏仁外,桑杏汤加了桑叶、豆豉开宣肺气,使津液随肺气畅达周身而润燥,犹如淤堵的河道得以畅通。桑杏汤不仅能止咳化痰,还具有润肠通便、润泽肌肤的作用。(柴玉 王志翔)
(本文选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7年九月刊)
链接
应对秋燥 教您自备秋梨膏
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以精选秋梨(或鸭梨、雪花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在深秋时节,这道秋梨做成的汤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润肺、化痰、止咳、安神的作用。
原料:鸭梨1500克,生姜25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鸭梨切碎,取汁。梨汁置于锅内,文火煎至稠黏如膏,加入与梨汁等量的蜂蜜与姜汁,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一汤匙,温开水冲化,代茶饮用,每天3次。
“秋季燥邪最伤肺,尤其伤及肺的津液,使肺阴(津液)受到损伤,而阴虚体质的人在症状上更加明显,故而要格外注意防秋燥。”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张纾难说。
燥邪最易伤肺
“从肺的功能来说,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五脏中位置最高,像伞一样,故古人称肺为华盖。”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雪亮说,中医认为肺有两大功能,一为主气,司呼吸,随着呼吸调节气的宣发和肃降;二为调节水液的代谢,人饮入的水液,由脾吸收后转输到肺,通过肺气的布散而输送至全身,一方面通过肺气的宣发,使津液外达全身肌肤而为汗,滋润肌肤;另一方面通过肺气的肃降,其浊者(代谢产物)部分以尿的形式经膀胱排出体外。
肺除了上述两大功能外,还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在体为皮,其华在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所以燥邪伤肺,与肺相关的组织也会受燥邪侵扰。
燥邪从口鼻而入,耗伤阴津,就会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症状。另外,肺气被燥邪所闭,宣发肃降受阻,则会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大便干结等症状,津液外达不畅,也会出现干燥不适症状。
“若伤及肺阴,不及时治疗,久咳后还可能出现痰中带血丝。” 张纾难补充道。而且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也会加重秋燥,如抽烟、嗜辣、不爱喝水、有不良情绪等。除了避免以上不良习惯外,还应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来养阴气。张纾难解释道:“秋季天气已凉,人应顺势而为,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并适应秋天干燥的气候。”张纾难给出养生建议,每日睡前或起床前,深吸气,鼓肚皮(5秒);长呼气,收肚皮(7秒~15秒)。要求:取平卧位,整个过程要缓慢进行;次数:反复做20次~30次;功效: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秋季养生需要减法
经过“苦夏”,入秋后人们热衷于“贴秋膘”,这是过去民间的养生方法。如今很多人营养充足,所以养生的方法也要变了,要做做减法。张雪亮说,夏季,人们由于常食冷饮,脾胃功能多有减弱,如果随意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不适合贴秋膘。秋季进补适宜以滋阴润肺为原则的“平补”。山药、莲藕、花生、百合和梨等都是很好的“平补”食物。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替代,冷空气南下变得频繁,日照时间变短,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张雪亮提醒读者,白露过后,燥气渐盛,燥易伤肺,所以要避免易在秋季出现的鼻腔疾病、哮喘病、支气管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特别对于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在饮食养生上更要慎重。张敏建议,可选用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母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也可以多吃点梨、山竹等凉性水果,同时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等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张纾难说,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冷饮“轰炸”,人体的脾胃功能减弱,这时候,若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稠粥,不仅脾胃得舒,而且还能收到润燥滋阴的功效
为何多喝水也不能解秋燥
人人皆知“秋冬养阴”,秋季饮食宜清润,避免辛辣烧烤刺激。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无法摆脱口唇、鼻腔、咽喉干燥的症状,多喝水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喝得多小便就多,好像完全不吸收一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敏解释说,这种情况往往是燥邪郁遏肺气,人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布透达全身,直接下输膀胱从小便走了,津液不能被充分利用所致。
好的中医大夫在滋阴润燥时会佐加一些具有辛散功能的药,比如著名的治疗温燥咳嗽的“桑杏汤”,张敏介绍,除了润燥的沙参、梨皮、杏仁外,桑杏汤加了桑叶、豆豉开宣肺气,使津液随肺气畅达周身而润燥,犹如淤堵的河道得以畅通。桑杏汤不仅能止咳化痰,还具有润肠通便、润泽肌肤的作用。(柴玉 王志翔)
(本文选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7年九月刊)
链接
应对秋燥 教您自备秋梨膏
秋梨膏,也叫雪梨膏,是以精选秋梨(或鸭梨、雪花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止咳、祛痰、生津、润肺药物精心熬制而成的药膳饮品。在深秋时节,这道秋梨做成的汤水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润肺、化痰、止咳、安神的作用。
原料:鸭梨1500克,生姜25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鸭梨切碎,取汁。梨汁置于锅内,文火煎至稠黏如膏,加入与梨汁等量的蜂蜜与姜汁,继续加热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一汤匙,温开水冲化,代茶饮用,每天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