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都在透支自己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 郭向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王 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汪海鑫
本报记者 高 阳
“掌声不属于你,鲜花不属于你,赞美和荣耀都不属于你,可你让我感受安全,就像绿叶随风摇曳,抚慰着我的镇定与安宁……”这是网上流传的一首赞美麻醉科医生的歌曲。尽管人们不乏歌颂,但其中辛苦,很多人只是略知一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麻醉医生猝死事件,令人扼腕,他们何以会成为猝死的高发群体?带着疑问,8月28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跟随主治医师汪海鑫,体验他们最真实的一天。
一天十几台手术很正常
, 百拇医药
“铃铃铃……”晚上10点,电话响起。“急诊剖宫产!快到第四手术间!快!”放下电话,原本已有些疲倦的汪海鑫忽地站了起来,快速赶往手术室。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13台手术了。从早上7点半接班起,他先后完成5台剖宫产麻醉,6台无痛内镜麻醉,1台经皮肾穿刺造瘘术麻醉,1台骨科清创术麻醉。
“受不了了,太疼了!”产妇痛苦的呼喊声充满了整个手术室。“您叫什么名字,身高、体重多少,做过其他手术吗,有其他合并症吗?”核对信息、了解情况后,汪海鑫立即实施麻醉。“侧卧、低头、屈膝、弓腰……再尽量多弯些。”汪海鑫熟练地帮产妇摆好麻醉体位,为其进行椎管内麻醉。随着麻醉起效,产妇的疼痛得到了缓解,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突然,心电监护仪发出低血压警报。“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汪海鑫迅速判断突发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产妇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汪海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麻醉医生需要时刻关注、及时处理,每一天、每一台手术,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 百拇医药
接近凌晨1点,支援完另一台手术麻醉工作后,汪海鑫准备到值班室小憩片刻。他伸了个懒腰,小声念叨着:“希望夜里能好点儿……”话音未落,值班电话再次响起,“普外科急诊送来一位急性消化道穿孔患者,准备开腹探查。快!”汪海鑫伸了一半的懒腰迅速恢复原状,转身向手术室跑去。手术结束已是凌晨4点半,将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完后,汪海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值班室,一头倒在床上,脑袋刚挨上枕头,眼皮就开始“打架”,没多一会儿,竟小声打起了呼噜……至此,他已经连续工作21个小时了。
指针指向5点15分,值班电话急促的响声,再一次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汪海鑫才睡了不到1小时,又要投入“战斗”。太阳升起时,值班室再次空空如也,麻醉医生们迎着晨曦,奔赴下一个战场。
长年承受身心重压
在麻醉医生忙碌的背后,还有这样一连串令人揪心的消息:8月11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麻醉科主任刘才堂突发心脏病死亡,享年53岁;7月26日,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一名医生在值班室猝死,年仅30岁;6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医生陈德灵猝死,刚过25岁……2008年~2015年第一季度猝死医生调查显示,29位猝死的医生中,麻醉医生人数最多,共有14位。
, http://www.100md.com
在大多数麻醉医生看来,三甲医院手术量大、长期上夜班严重损害身体,过劳是猝死的主因。这和我国麻醉医生严重缺乏有关。据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数据,目前全国约有麻醉医生8.5万名,缺口30万名。这一情况还可从另一组数据中看出:截止到2015年,中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数量是0.5人,而美国这一数字是2.5人,英国为2.8人。
“如果说手术室是战场,外科大夫是战斗机,那麻醉医生就是飞机护航员,要保障高质量的起飞和降落,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郭向阳无奈地说:“要是再碰上一个高风险病人,麻醉医生每分每秒都在搏斗。”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麻醉医生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几乎所有麻醉医生都在透支自己。
“我们长时间处于疲劳和紧张状态,经常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第一台手术好不容易结束了,第二台马上接上,去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着,更别提吃顿安稳饭了。冬天的时候,早上天没亮就一头扎进手术室,晚上下班时天已经黑了,根本不知道白天是晴还是阴。”汪海鑫笑着说,“我已经好久没买新衣服了,反正天黑看不清。”由于上夜班作息不规律,不少麻醉医生都有睡眠障碍。多数麻醉医生不是太瘦,就是“过劳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王军说:“海鑫刚来的时候还是帅小伙儿,这几年累胖了不少。”
, http://www.100md.com
长期的职业暴露对麻醉医生的健康损害也非常大。每天都呆在“闷罐子”式的手术室,围着手术台和机器转,接触射线辐射、药品残气、医疗废物等。
此外,麻醉医生的科研压力也不小。午饭时间,休息室内一些年轻麻醉医生在忙着撰写论文、制作PPT、准备比赛。临床研究、发表论文、不断学习,成为年轻麻醉医生周末和业余生活的主线。即便是高年资的麻醉医生,也要兼顾医教研各项任务,夜里只睡几个小时,白天不得不喝大量咖啡。
这份辛苦期待更多理解
有的患者痊愈后会写表扬信、送锦旗,但这在麻醉科极少发生。患者和家属大多知道手术的主刀医生是谁,但很少知道麻醉医生是谁。因此,麻醉医生常被称为“隐形医生”,在公众眼中也处于不被关注的“失语状态”。
时至今日,麻醉医生依旧遭到各种误解:手术成功,是外科大夫技术好;手术失败,麻醉医生却容易遭受非议和责难。甚至一些医疗圈内的人,都对麻醉专业缺乏理性认识,认为麻醉医生只是在一旁监护,没什么贡献。实际上,麻醉医生从头到尾没有一刻神经不是紧绷着的。
, http://www.100md.com
“工作忙成这样,有没有动摇过?”记者不禁好奇地问。
“要说一点没有,那是假话。”汪海鑫说,“但是当看到患者睁开双眼,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病房护士等齐心协力,将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者救过来时,也挺幸福的。这种可以救人于水火的职业成就感,不可替代!”
为了工作,麻醉医生牺牲了太多时间。在麻醉科,很多年轻医生没时间谈恋爱、结婚,结了婚的也少有时间陪家人。从事麻醉工作近30年的王军说,妻子给他定了“规矩”,加班到凌晨1点后就不用回家了,第二天还要上班,太折腾了。于是睡在办公室成为他的常态。“疲惫感一直都有,既然选择坚持,便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王军笑着说。
无影灯下,三尺手术台上,一场场生死搏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记者注意到,每一台手术,汪海鑫都习惯性地站在手术台正前方,注视着整台手术的进程,在他看来,“这个位置可以看清一切,离生命最近。”
汪海鑫交完班离开医院,已是早上9点多。在麻醉科体验的24小时,记者深感麻醉医生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尽管无影灯无法折射他们的荣光,但他们依旧在阴影中默默守护生命的安宁,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患者生命的曙光。希望另一个晨曦,人人都能看到麻醉医生耀眼的光芒!▲, 百拇医药(高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王 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汪海鑫
本报记者 高 阳
“掌声不属于你,鲜花不属于你,赞美和荣耀都不属于你,可你让我感受安全,就像绿叶随风摇曳,抚慰着我的镇定与安宁……”这是网上流传的一首赞美麻醉科医生的歌曲。尽管人们不乏歌颂,但其中辛苦,很多人只是略知一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麻醉医生猝死事件,令人扼腕,他们何以会成为猝死的高发群体?带着疑问,8月28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跟随主治医师汪海鑫,体验他们最真实的一天。
一天十几台手术很正常
, 百拇医药
“铃铃铃……”晚上10点,电话响起。“急诊剖宫产!快到第四手术间!快!”放下电话,原本已有些疲倦的汪海鑫忽地站了起来,快速赶往手术室。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13台手术了。从早上7点半接班起,他先后完成5台剖宫产麻醉,6台无痛内镜麻醉,1台经皮肾穿刺造瘘术麻醉,1台骨科清创术麻醉。
“受不了了,太疼了!”产妇痛苦的呼喊声充满了整个手术室。“您叫什么名字,身高、体重多少,做过其他手术吗,有其他合并症吗?”核对信息、了解情况后,汪海鑫立即实施麻醉。“侧卧、低头、屈膝、弓腰……再尽量多弯些。”汪海鑫熟练地帮产妇摆好麻醉体位,为其进行椎管内麻醉。随着麻醉起效,产妇的疼痛得到了缓解,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突然,心电监护仪发出低血压警报。“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汪海鑫迅速判断突发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产妇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汪海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麻醉医生需要时刻关注、及时处理,每一天、每一台手术,都不敢有丝毫松懈。
, 百拇医药
接近凌晨1点,支援完另一台手术麻醉工作后,汪海鑫准备到值班室小憩片刻。他伸了个懒腰,小声念叨着:“希望夜里能好点儿……”话音未落,值班电话再次响起,“普外科急诊送来一位急性消化道穿孔患者,准备开腹探查。快!”汪海鑫伸了一半的懒腰迅速恢复原状,转身向手术室跑去。手术结束已是凌晨4点半,将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医护人员交接完后,汪海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值班室,一头倒在床上,脑袋刚挨上枕头,眼皮就开始“打架”,没多一会儿,竟小声打起了呼噜……至此,他已经连续工作21个小时了。
指针指向5点15分,值班电话急促的响声,再一次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汪海鑫才睡了不到1小时,又要投入“战斗”。太阳升起时,值班室再次空空如也,麻醉医生们迎着晨曦,奔赴下一个战场。
长年承受身心重压
在麻醉医生忙碌的背后,还有这样一连串令人揪心的消息:8月11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麻醉科主任刘才堂突发心脏病死亡,享年53岁;7月26日,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一名医生在值班室猝死,年仅30岁;6月2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麻醉科医生陈德灵猝死,刚过25岁……2008年~2015年第一季度猝死医生调查显示,29位猝死的医生中,麻醉医生人数最多,共有14位。
, http://www.100md.com
在大多数麻醉医生看来,三甲医院手术量大、长期上夜班严重损害身体,过劳是猝死的主因。这和我国麻醉医生严重缺乏有关。据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数据,目前全国约有麻醉医生8.5万名,缺口30万名。这一情况还可从另一组数据中看出:截止到2015年,中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数量是0.5人,而美国这一数字是2.5人,英国为2.8人。
“如果说手术室是战场,外科大夫是战斗机,那麻醉医生就是飞机护航员,要保障高质量的起飞和降落,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任郭向阳无奈地说:“要是再碰上一个高风险病人,麻醉医生每分每秒都在搏斗。”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麻醉医生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几乎所有麻醉医生都在透支自己。
“我们长时间处于疲劳和紧张状态,经常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第一台手术好不容易结束了,第二台马上接上,去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着,更别提吃顿安稳饭了。冬天的时候,早上天没亮就一头扎进手术室,晚上下班时天已经黑了,根本不知道白天是晴还是阴。”汪海鑫笑着说,“我已经好久没买新衣服了,反正天黑看不清。”由于上夜班作息不规律,不少麻醉医生都有睡眠障碍。多数麻醉医生不是太瘦,就是“过劳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王军说:“海鑫刚来的时候还是帅小伙儿,这几年累胖了不少。”
, http://www.100md.com
长期的职业暴露对麻醉医生的健康损害也非常大。每天都呆在“闷罐子”式的手术室,围着手术台和机器转,接触射线辐射、药品残气、医疗废物等。
此外,麻醉医生的科研压力也不小。午饭时间,休息室内一些年轻麻醉医生在忙着撰写论文、制作PPT、准备比赛。临床研究、发表论文、不断学习,成为年轻麻醉医生周末和业余生活的主线。即便是高年资的麻醉医生,也要兼顾医教研各项任务,夜里只睡几个小时,白天不得不喝大量咖啡。
这份辛苦期待更多理解
有的患者痊愈后会写表扬信、送锦旗,但这在麻醉科极少发生。患者和家属大多知道手术的主刀医生是谁,但很少知道麻醉医生是谁。因此,麻醉医生常被称为“隐形医生”,在公众眼中也处于不被关注的“失语状态”。
时至今日,麻醉医生依旧遭到各种误解:手术成功,是外科大夫技术好;手术失败,麻醉医生却容易遭受非议和责难。甚至一些医疗圈内的人,都对麻醉专业缺乏理性认识,认为麻醉医生只是在一旁监护,没什么贡献。实际上,麻醉医生从头到尾没有一刻神经不是紧绷着的。
, http://www.100md.com
“工作忙成这样,有没有动摇过?”记者不禁好奇地问。
“要说一点没有,那是假话。”汪海鑫说,“但是当看到患者睁开双眼,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病房护士等齐心协力,将一个个生命垂危的患者救过来时,也挺幸福的。这种可以救人于水火的职业成就感,不可替代!”
为了工作,麻醉医生牺牲了太多时间。在麻醉科,很多年轻医生没时间谈恋爱、结婚,结了婚的也少有时间陪家人。从事麻醉工作近30年的王军说,妻子给他定了“规矩”,加班到凌晨1点后就不用回家了,第二天还要上班,太折腾了。于是睡在办公室成为他的常态。“疲惫感一直都有,既然选择坚持,便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王军笑着说。
无影灯下,三尺手术台上,一场场生死搏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记者注意到,每一台手术,汪海鑫都习惯性地站在手术台正前方,注视着整台手术的进程,在他看来,“这个位置可以看清一切,离生命最近。”
汪海鑫交完班离开医院,已是早上9点多。在麻醉科体验的24小时,记者深感麻醉医生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尽管无影灯无法折射他们的荣光,但他们依旧在阴影中默默守护生命的安宁,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患者生命的曙光。希望另一个晨曦,人人都能看到麻醉医生耀眼的光芒!▲, 百拇医药(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