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趣考 > 正文
编号:13200876
王叔和留下了宝贵的文献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6日
     □黄新生

    在中医界,有两句非常著名的俗语,一句是:“不读王叔和,临证疑难多”,另一句是:“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两句看似矛盾的俗语,恰恰揭示了医学中行(实践)与知(理论)的关系。如果不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盲目进行医学实践,就会疑难重重,甚至误人性命;如果只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不进行医学实践,就会茫然无所得。千百年来,在普通百姓心中,王叔和就是医学理论的代名词,就是医学的坐标系、参照物。

    然而,如此一位医者,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古代历史学家的偏见,我们对他的认识是如此模糊。王叔和,名熙,高平人,至于高平在哪里,有山东说和山西说两种观点。至于王叔和的生卒年月,一般认为出生在公元201年至210年之间,去世于公元280年左右。但这个大致的出生年代也存在问题。

    《四库提要辨证》及现代人公认的说法是:王叔和少年时代为了躲避战乱,远离中原家乡,到较为安定的刘表治下的荆州过活。在荆州期间,王叔和巧遇在南阳行医的张仲景,并拜其为师,和卫汛一起学习医学。曹操平定荆州后,已经在医学上小有名气的王叔和被曹操带入军中,从军医做起。由于医术高超,王叔和逐步升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如果王叔和真的出生在公元201至210年之间,那么在曹操平定荆州的208年,王叔和在2岁至7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发生避难荆州、拜张仲景为师,并且在医学界已经小有名气显然不可能。既然出生年月不能确定,那么他在公元280年左右去世也便也不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王叔和比张仲景年幼,比皇甫谧年长。至于王叔和的官职,传说为太医令,至于是哪朝哪代的太医令,现在仍旧争论不休,有曹魏说和西晋说两种观点。

    虽然王叔和的身世如此模糊,但并不能因此否认王叔和在杏林中的泰斗地位。王叔和有两大历史贡献,一是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二是自己著述了《脉经》。

    张仲景生活在汉末乱世。生前,张仲景的名气并非十分巨大,《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未对张仲景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使得张仲景和他的伟大医学著作极有可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杳无信息。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出现了,他看到了张仲景和他的伟大医学著作闪烁的万丈光芒。更为幸运的是,王叔和有太医令的政治地位,这为他整理张仲景的《伤寒论》提供了难得的政治保障。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后代学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给予了崇高评价。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宋代林亿曾说:“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代徐大椿说:“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当《伤寒论》处于存亡危急之际,王叔和编次《伤寒论》的确有千古之功。由于王叔和的编次,《伤寒论》保存并得以传世,其贡献之大,不可泯灭。

    王叔和的另一大贡献,是著述了《脉经》。脉学是利用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独特方法。我国人民很早便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道理,并且发现通过切脉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有关情况在《周礼》《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得到记载。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著名医学家扁鹊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脉学。司马迁曾赞扬他说:“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但同时,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司马迁对神奇的脉学提出来怀疑:“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使司马迁产生怀疑的原因可能就是脉学的繁杂和零散。

    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更加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担负起这一光荣使命的正是王叔和。王叔和治病非常重视切脉,对脉象一直保持浓厚兴趣,每次看病总是仔细分辨不同病情的脉象,记下来后认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总结出许多经验。做了太医令后,他更是有条件阅读到许多医学典籍,并潜心钻研。在对医学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他撰写了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脉经》吸收扁鹊、华佗和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理论,首次总结了两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的诊断基础。

    《脉经》对脉象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分歧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脉经》在脉学上保存了晋以前大量的有关诊脉方法、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后世脉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同时,《脉经》中几乎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价值。

    《脉经》不仅在国内有深远的影响,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隋唐时期,这部书便随着中国医学的外传流入日本,以后又传到阿拉伯、欧洲、波斯等地。18世纪英国的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在《脉经》的启发下研究脉学,发明了切脉时的脉搏计数表,还写了《医生诊脉的表》一书。可见,王叔和《脉经》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