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95800
治未病理念从书本走入百姓心中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75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实施,不但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上工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篇,是一句中医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在深入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前,这句话并不为大多数群众所熟知。而今,随着“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推进,治未病理念已经从书本上走进百姓心中,成为国人的养生理念,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

    “秋天干燥,得吃点梨来润肺降火。”正在购买水果的何小姐从货架上取了一盒梨,因为她想起了早上“养生中国”公众号的文章,“秋季养生七宝”首推就是梨。

    中医治未病从关注人的疾病向关注人的健康转变。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不仅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创性地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医药系统在理念传播、服务提供、保障措施的探索和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宣传先行 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治未病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开放性工作,认识治未病、了解治未病,是社会接受和欢迎治未病的前提。工程要落地,理念必先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利用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平台,在全国播撒治未病理念的种子。各省市也积极响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将治未病理念传播出去。

    接受治未病理念,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中医院院长余俊文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从2013年起,三水区中医院在三水电台、电视台播放中医健康专题节目200余期,在《佛山日报·今日三水》《南方日报》等平面媒体刊登相关文章200余篇,举办健康大讲堂100余场。而在全国其他地方,类似的中医养生保健讲座、讲堂和电视节目,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医“治未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普及治未病理念,需要织密基层网底。在甘肃省的每个村或社区,都有一名健康教育骨干为居民普及治未病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全省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微博微信推进中医药健康教育,及时向居民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卫生惠民政策等知识。村民们还会在健康沙龙上,学习如何用政府发放的健康工具包进行防病治病。

    让治未病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还需要厚植文化土壤。《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工程和活动的实施,这一要求很快被转化为生动实践。

    “中医治未病就相当于给人体修筑了‘长城’或‘防火墙’,可以抵御或驱赶‘恐怖分子’的侵袭……”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第一中学的教室里,几名初一学生拿着学校刚发下来的《初中生学中医药》课本,默读着治未病有关章节。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教材中,同样单设一个系列,为孩子们讲解“治未病——预防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系统的学习,孩子们将会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服务跟进 治未病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群众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的扩大,对治未病服务的可及性要求就更高。从大型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养生保健机构,治未病服务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各类服务提供机构治未病服务量明显增多。从健康宣教到言传身教,从简单干预到深度健康管理,治未病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拓展丰富,极大地增加了治未病服务的技术含量。

    今年的秋分时日,吉林省长春市小伙王昌辉的艾灸养生馆客满盈门,几个技师忙得不可开交。“客人们都是冲着保健灸来的,秋分前后这三天的预约都满了。”王昌辉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治未病了,艾灸作为补阳气的一种保健手段也受到了更多市民们的青睐。”

    “双手托天理三焦……”在云南省保山市中医医院,每天早上7点,针灸科的医护人员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走廊上,向住院患者和家属传授八段锦等养生保健功法。该院医护人员不仅身体力行传授治未病的保健方法,还将这些方法技术传播给基层医生。他们经常下到基层,对乡村医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进行直接指导,打通治未病服务的最后1公里。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和指导,保山市基层乡村医生已经基本掌握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能够按要求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无独有偶,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也将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融合,在开展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时,加入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项目,将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这类重点人群的治未病服务。

    伴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在应急救灾方面的能力同样凸显。四川九寨沟震后第三天,九寨沟中藏医院院长左国平向灾民分发中药大锅汤。“大灾之后防大疫”,邛崃市中医医院与九寨沟县中藏医院藏药专家共同拟定了药方,帮助灾民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肠胃炎。

    模式创新 治未病碰撞前沿技术

    蒙古族祖先五千年前就有喝酸马奶提高抗病能力的习惯,这是他们最传统的养生方式。当现代科技与“草原风味”的治未病理念相结合时,又会有怎样的电光火石?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治未病科开展了“互联网+蒙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业务,患者在医院所有的检查和治疗都在健康数据云平台中有记录,而云平台根据患者体检数据,可以进行智能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推送健康指导方案到患者手机终端,可以达到未病先防和愈后防复的效果。同时医患沟通更加紧密、和谐,增加了医患之间的黏性。

    中医治未病服务还成为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简单扫码,就可以享受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在近期启动的北京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上,北京中医在线教育中心王擎告诉记者。通过“首都中医治未病”微信公众服务号,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体质辨识结果,还能得到相应的调养建议。而这个微信号的背后,还有治未病用户信息采集系统、治未病健康守护者培训系统、治未病服务团队工作系统等9个系统,共同守护北京市民健康。

    “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的这十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服务技术和流程逐步规范,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型产品和设备不断研发推广。

    2015年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治未病”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和医疗环境下,坚持“高起点、规范化”原则,避免治未病泛化、庸俗化,是推动治未病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南,指导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和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发布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制定了部分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加强了对中医技术的规范应用与管理。这些都为规范治未病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推动“治未病”健康工程落地,是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伟大实践,也是卫生工作重心前移的具体体现,需要中医药人不懈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治未病”健康工程结出的硕果将愈发香甜。 (黄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