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周刊 > 正文
编号:13200773
秋季养生八问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3日 生命时报
     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吴义春 9月22日

    进入秋季,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也一样,秋冬是进补的关键时节,也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如何为冬季进补做好准备?其中大有学问。

    1.秋季发病特征如何?

    秋季中午热、早晚凉,温差大,贪凉的人容易中招,医院里患上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开始增多。进入寒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其以支气管病、肠胃病、过敏疾病多见。随着昼夜温差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增多。

    2.夏秋交替易发心血管疾病吗?

    血管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夏季,它处于舒张状态,一旦遇到气温骤降的情况,血管就会收缩,导致管腔狭窄,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给心脏带来极大负担。特别是抵抗力弱的中老年人,这时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临床中我们提倡“舌下络脉早期诊病法”,即舌下青筋怒张伴血脂异常的人,建议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情况,以免早晚低温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斑块脱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如何除湿?

    要想有针对性祛湿,首先要了解湿如何产生。在南方,靠海边或处于盆地,雨水多,湿气重比较好理解;北方湿气重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主要跟大家的生活习惯有关。湿分内湿和外湿,北方的湿多属于内湿。曾有患者形容自己:喜食肥甘油腻,饭后瘫坐着,从来不运动,天气热都喜欢待在空调房,这种情况下,就易湿气缠身。

    如果脾胃消化功能运转较好,一般体内不会积存湿气。所以想除湿,得开启脾胃功能,让这个功能运化能力更强一点。中药化湿的同时建议适当做运动,出汗可以更好排湿,同时再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山药、扁豆等,让大小便通畅,脾胃负担轻,这也能除湿。

    4.秋季进补是否看体质?

    秋季进补得看体质,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补。体弱的人可适当吃一些健脾益气、填精补血的食材和药材,但身体壮实、苔厚的人就不必再补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人的身体处于营养过剩状态,尤其很多小朋友在隔代亲的宠爱下不是亏或虚,而是因为食积造成了疳([gān],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积,进而出现面黄肌瘦,这时如再食用热量较高的食物,身体反而吃不消,建议以消补为宜。

    5.春捂秋冻适合所有体质吗?

    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防寒。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春捂秋冻,那将是十分危险的。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时髦也比较舒服,但末梢循环节奏易被打乱,容易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部位,而婴幼儿更应注意护好腹部。

    6.为啥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增多?

    暑季结束,秋凉之气逐渐来临,但此时的主气仍是湿,雨水仍然较多,屋中尘螨是潮湿气候中最主要的螨虫,尘螨增加,易造成过敏原增加,加上经过一个夏天,免疫力降低,使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过敏症。

    实际上,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也不只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而是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在鼻部的体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治疗,能较好去除过敏状态,还能针对体内湿气、内热、阳气等病因各个击破,可预防鼻炎反复发作问题。

    7.“秋后算账”要防哪些病?

    “秋后算账”,专盯基础病、慢病人群,目前急诊中,这类患者逐渐增多。

    呼吸系统疾病。从炎热夏季到凉爽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易侵袭,引起呼吸道疾患。此时需注意防护,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

    防秋燥。深秋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8、秋季饮食应注意什么?

    要注意饮食温和,不吃过多冰镇、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增加胃的负担。很多人此时给自己找理由“贴秋膘”,但要注意,过度食用肥甘厚味会加重和引发脾胃病。同时,可适当吃些紫苏、生姜、荆芥、陈皮,帮助抵御寒湿邪气对脾胃的影响。

    要顺应秋季收敛的特点,适当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梨、萝卜等;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喝些鸡汤、骨汤等。▲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秋季 > 秋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