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2 > 正文
编号:13200888
鹤壁五岩山药王洞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7日
     在鹤壁市境内,有座大山,名叫五岩山。五岩山自古以来即声名显赫,据说此山为纣王狩猎处、卫懿公养鹤所。不少贤才俊彦流连忘返,魏晋名士孙登曾在此隐居,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20世纪80年代,一位老人上山放羊时遇到大雨,为避雨把羊群赶到山上的一个大洞里,结果下山时发现两只小羊羔丢失,因此与人一起回洞寻找,却发现这个洞不同寻常。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前往勘察,确定此洞名为“药王洞”,亦即孙思邈在五岩山上的隐居处。

    走进五岩山

    迈进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大石,上刻“五岩山地质遗址保护区”。再走几步,孙思邈的白色石像屹立眼前,仙风道骨,飘逸洒脱。

    前往五岩山的台阶两侧望柱上的雕刻与其他山上的不同,因为这里雕的都是老虎,百只老虎百种形态,称为“百虎栏”。这源自一则孙思邈救老虎的故事。护栏上的雕刻画还包括很多中药:七叶一枝花、八角枫、蛇床子、大枣等。每块石栏上的图案都不一样,名为“百草图”。

    进入药王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思邈造像。孙思邈造像两旁各立一位童子,右边童子握采药锄,左边童子拿药葫芦。造像后面为一副对联,上联是“跨七朝真人依济十方百姓身心”,下联是“居五岩药王著述千金万世医典”,概括了孙思邈一生济世救人和在五岩山著书立说的经历。药王殿殿顶正中为太极阴阳八卦图,揭示出孙思邈的道家身份。八卦图周围绘有形态各异的种种草药。走出药王殿,西侧墙上刻有各种中药方,皆为治疗常见病之用。

    药王殿后为百岁踏,又名百岁梯,顾名思义,这里一共有101台阶,代表孙思邈的101岁。人上百岁踏,可以健康长寿,平步青云,寓意美好。百岁踏尽头,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平坦的山墙,墙上有3个巨大的红字:五岩山。再左转登山,便看到刻有“孙思邈隐居”5个大字的山门,山门两侧分别写有“济世”“黄芪”。踏进山门,左侧是孙思邈炼丹洞,洞口和两个窗口的上方都镌有4个飞天,线条流动,古朴典雅。洞内左右空间很大,但低矮阴暗,四周墙壁都是黑色页岩,很符合炼丹洞烟熏火燎的特点。洞内现仅存石磨盘遗物。

    药王洞

    药王洞又名孙真人洞,洞口两侧有虎形门石一对,中间是道光年间所建石门,上方刻“大唐名医”4个楷体大字和“大清道光十年三月吉日立”11个小字。门楣正中刻“安乐真人”,门两侧刻有楷体阴文对联一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诊病方法的总结,“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的自信,“心小”是说临证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样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坦荡。这也是孙思邈个人医德医术的精辟总结。

    迈过洞门,便进入药王洞,药王洞前后贯通,洞口一侧朝向东北,一侧朝向西南,洞高2.18米,宽1.7米,全长400多米,为天然溶洞。洞内蜿蜒盘折,曲径通幽。洞中原有孙思邈神像,据考证,神像在北宋时期已经镌造,金大定二十三年重修,后不知去向;现仅存明代弘治元年所造石座,石座雕刻精美,正面是二龙戏珠,外侧右下角刻“维夫大明国河南彰德府汤阴县鹤壁善人冯文秀妻同母邵氏发心造孙真人石座”。神像上方洞顶壁与南壁交界处,有石刻题字“崇宁元年九月初五日,游孙真人洞,相州人赵永昌”,崇宁是宋徽宗赵佶年号。这说明早在北宋时期,药王洞已经是百姓游览朝拜之处。

    奇景幽深

    过石座往前走,抬头可见一字排列开来的5个大洞呈倒漏斗状。5个洞大小不一,但都奇石嶙峋。再往前走,来到一处相对宽敞的所在,据说是孙思邈的起居室,因有盘旋飞舞的石龙和引颈高鸣的石凤两相呼应,故名“龙凤厅”。

    走过一段比较窄的路,忽然眼前宽敞起来,首先见到的是一汪汩汩不绝的山泉,清澈见底,据说饮了此水可以延年益寿,诸病得消,人称“神泉”。“神泉”前方,是一块桃形大石,高八九米,是从崖壁脱落而下的天然矿石。即使在幽暗的洞中,仍可见点点晶莹透亮,人称“冰洲石”,乃五岩山的镇山之宝。“冰洲石”斜对面的大幅岩壁中,夹着一块长达二三十米的奇石,其形貌明显与周边的岩石不同,因为这是一块陨石,坠落此处,历经岁月洗礼,终与整个崖壁成为一体。据说,这么体积巨大的陨石在国内外绝无仅有。

    2002年以前,药王洞仅至此处,便无前路。后来政府组织发掘,才将前方打通,使整个药王洞前后贯穿。要进入后洞,须攀上一个人工安装的陡峭铁梯。铁梯尽处,便是天然太极顶,因形似太极阴阳八卦图而得名。太极顶的岩石,颜色由青变紫,颇合道家的“紫气东来”之说。

    再往前走,便来到洞中峡谷。走过幽深的峡谷,忽然前方路尽,原来洞又转到另一个方向,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吉祥的名字“转运处”。

    “转运处”之后,经过“别有天地”“龙宫”“天然灵芝”等岩石区,便是药王洞的最后一个景观:药王问诊。这是药王洞钟乳石发育最好、景观最神奇的地方,奇特的钟乳石构成了药王像:孙思邈身披斗篷,背向内壁,坐在一头神象上,右手呈把脉之势,左边一组3个药葫芦。有人说这是孙思邈一天问诊结束后的休息状态:他面朝西北,好像是在遥望故乡。也有人说孙思邈由此升仙得道,蝉蜕而去,肉身石化遗留于此。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寄予了人们对孙思邈的无限尊重和景仰。

    五岩山中

    忆药王

    孙思邈是医药学家,他驻足五岩山的重要原因,是五岩山盛产冬凌草、天花粉、瓜蒌、枣仁、柏仁、远志、丹参等多种中草药。五岩山上还有大片野生杏林,杏树叶、杏核都能入药,老百姓有“五岩山一棵草一味药”之说。早在公元前310年,扁鹊曾由邯郸经汤阴到五岩山采药行医,孙思邈也算是踏着先贤足迹而来。孙思邈将五岩山的多味药材都写入了书里,比如《千金翼方》中,有“相州知母、磁石为地道药材”等记载。药王洞是五岩山的精华所在,既有天然的地质特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我们探求药王足迹的绝好去处,值得好好保护和修缮利用。

    在五岩山药王洞北侧的峭壁上,分布着长达200余米的东魏石窟群,共有窟龛41个、造像154尊。造像最早的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最晚的建于武定七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该石窟1986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研究南北朝石窟艺术的宝贵资料。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