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岐黄文化
说到岐黄文化,就不能不提到《黄帝内经》这本书。《黄帝内经》是中医界公认的传统宝典,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全书内容以黄帝同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鬼臾区、雷公6位臣子问答的形式展开。其中岐伯的回答和论述占了大部分篇幅,在这6位臣子中占着首席地位,因而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篇目中,岐伯被黄帝尊称为“天师”。而“岐黄”也在后世成为中医学的代名词。“文化”冠之以“岐黄”,指与传统中医药相关联的一切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医药在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以医籍、文物、遗址、遗迹、民俗、传说等形式所传承着的文化的总和。就其内涵和事实而言,岐黄文化虽以岐伯、黄帝为宗, 但又不宜只限指岐黄时代,而是包罗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和更丰富的内容。
岐伯的事迹与贡献
查考古书,有岐伯为炎帝孙的记载。比如宋人谢维新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十三云:“岐伯为炎帝之孙。”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二也有类似记载。另有一条广为征引的例证是北宋高承的《事物纪原》,其卷二记载:“《山海经》曰:炎帝之孙因鼓遂为钟。又曰:伯岐生鼓延,是始为钟。” 文中“伯岐”貌似岐伯,实则为“伯陵”,是高承的笔下之误。该文出自《山海经·海内经》,“伯岐”诸本作“伯陵”。
炎帝和神农是什么关系?迄今仍是一笔糊涂账。《世本》认为是一个人,《史记》《吕览》和贾谊的《新书》则视为两人,其他如《庄子》《周易》《商君书》和陆贾《新语》只谈神农不谈炎帝,而《国语》中的《周语》《晋语》只谈炎帝不谈神农。《记纂渊海》和元代王义山的《稼村类藁》似乎呼应了《世本》的说法,后者卷七曰:“自神农使岐伯尝百草,而始有药,时未有医也。”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岐伯就是本草大家神农的嫡传了。而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更为直接:“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本草之名,盖始于此,药虽有草木玉石鱼鸟兽诸种,而草类最多,故举此以概其余也。”文中把《本草经》的编定权都归于岐伯了。
据载,岐伯的医学知识是有师承的。《黄帝内经》中岐伯告诉黄帝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云:“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这是说岐伯精于脉学也。
《天中记》卷四十记载:“黄帝稽首受针于岐伯。”《事物纪原》卷七谓“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盖针灸之始也。”《渊鉴类函》卷三百二十二引《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这是说岐伯精于针术也。
《帝王世纪》谓岐伯“造医方以疗众疾”,《玉海》卷一百二十五亦谓岐伯“主方药也”。《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岐伯:“为大医,帝请主方药。”这是说岐伯精于方剂也。
古书中的岐伯就是这样一个在医理、药论、针术、方剂、脉学各方面都兼善并长、融会贯通的智者。从这点来说,由他在总结炎帝、黄帝两大部族医药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早期医学,并在内容上成为前文本时期的《黄帝内经》的源头,也是极有可能的。
仅据《四库全书》收录情况来看,著录和岐伯相关的文献就达23部,其中合著者12部,单独署名的11部。其中见于《汉志》的有3部,分别是《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探究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创兴文明的先驱,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庄子·盗跖》有云:“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一语道出自古以来黄帝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所以,在历代文献中留下大量相关记载。其中以《世本八种》《竹书纪年》《史记》《帝王世纪》为早,以《广黄帝本记》《云笈七签》《通志》《路史》《轩辕黄帝传》《事物纪原》《古今事物考》《广博物志》等书为多。
黄帝还是早期医学的创立者,仅以《汉书》为例,以黄帝冠名的医书就有9部,如《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等。不管是真和黄帝有关也好,还是托名也好,这些记载均昭示了黄帝和中医学难分难解的关系。
岐黄遗迹
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至远古,神秘的三皇五帝文化,有众多发端于新密者。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氏,有不少学者认为其故里即是新密。新密的浮戏山,就是伏羲山。新密地区即是伏羲氏之观天象、勘地理、画八卦、教民、从事渔猎畜牧的重要活动之地。伏羲氏对医药学有重大的贡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
新密牛店镇,有三皇时期封国的补国城遗址。史籍有载:“炎帝伐补、遂。”这说明新密亦为炎帝活动的重要地域。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人播种五谷,于是有麦、稻、粱、豆可食。他教人驯兽为畜,百姓则有家畜饲养。不仅如此,在当时民众多疾病的情况下,炎帝尝百草,传说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终知药味,以疗民疾,对医学做出了伟大贡献。这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和宋代刘恕的《通鉴外纪》中均有记载。
黄帝建都轩辕丘,亦在新密境内。今曲梁乡的古城寨遗址,即轩辕丘。经发掘认为,古城寨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境内的黄帝文化遗迹、遗址多达46处,黄帝在新密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他的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因此可以说,新密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
新密更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截至目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地名、山川、庙宇、遗迹众多,如岐伯山、岐伯墓、岐伯泉、岐伯洞、药王庙、黄帝城、黄帝宫、轩辕宫等。岐黄文化在新密之遗址如此众多,至少说明黄帝及岐伯、雷公、桐君、伯高、俞拊、鬼臾区等君臣,长期或曾经活动在新密一带,他们尝草药、制砭石、治百病,为《黄帝内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
药王是我国古代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也是道教俗神,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新密市目前留存有3座药王庙,分别是位于苟堂镇岐伯山上的药王庙(岐伯庙),祭祀的是上古名医岐伯;位于来集镇李堂村的药王庙,供奉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韦慈藏及上古名医俞跗等人;位于大隗镇陈庄村的洪山庙,供奉的是洪山真人。
分析总结
新密山灵水秀,民风古朴淳厚,岐黄文化事象随处可见,史前文明遗迹星罗棋布,实在是一座早期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挖掘传统文化的一处风水宝地。近10年来,在新密市政府和当地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和共同努力下,这里打造“岐黄文化圣地”的工程已初见成效,先后成立了黄帝文化研究会、古都学会、溱洧文化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主办了绵延近10年的《溱洧文化》系列刊物,还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研讨会、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暨新砦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岐黄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务委员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岐伯相关遗迹和黄帝宫也得到初步开发,从而成为文化旅游胜地。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
岐伯的事迹与贡献
查考古书,有岐伯为炎帝孙的记载。比如宋人谢维新所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十三云:“岐伯为炎帝之孙。”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二也有类似记载。另有一条广为征引的例证是北宋高承的《事物纪原》,其卷二记载:“《山海经》曰:炎帝之孙因鼓遂为钟。又曰:伯岐生鼓延,是始为钟。” 文中“伯岐”貌似岐伯,实则为“伯陵”,是高承的笔下之误。该文出自《山海经·海内经》,“伯岐”诸本作“伯陵”。
炎帝和神农是什么关系?迄今仍是一笔糊涂账。《世本》认为是一个人,《史记》《吕览》和贾谊的《新书》则视为两人,其他如《庄子》《周易》《商君书》和陆贾《新语》只谈神农不谈炎帝,而《国语》中的《周语》《晋语》只谈炎帝不谈神农。《记纂渊海》和元代王义山的《稼村类藁》似乎呼应了《世本》的说法,后者卷七曰:“自神农使岐伯尝百草,而始有药,时未有医也。”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岐伯就是本草大家神农的嫡传了。而在《帝王世纪》中,说的更为直接:“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本草之名,盖始于此,药虽有草木玉石鱼鸟兽诸种,而草类最多,故举此以概其余也。”文中把《本草经》的编定权都归于岐伯了。
据载,岐伯的医学知识是有师承的。《黄帝内经》中岐伯告诉黄帝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云:“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这是说岐伯精于脉学也。
《天中记》卷四十记载:“黄帝稽首受针于岐伯。”《事物纪原》卷七谓“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盖针灸之始也。”《渊鉴类函》卷三百二十二引《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这是说岐伯精于针术也。
《帝王世纪》谓岐伯“造医方以疗众疾”,《玉海》卷一百二十五亦谓岐伯“主方药也”。《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岐伯:“为大医,帝请主方药。”这是说岐伯精于方剂也。
古书中的岐伯就是这样一个在医理、药论、针术、方剂、脉学各方面都兼善并长、融会贯通的智者。从这点来说,由他在总结炎帝、黄帝两大部族医药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早期医学,并在内容上成为前文本时期的《黄帝内经》的源头,也是极有可能的。
仅据《四库全书》收录情况来看,著录和岐伯相关的文献就达23部,其中合著者12部,单独署名的11部。其中见于《汉志》的有3部,分别是《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黄帝探究
传说中的黄帝既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创兴文明的先驱,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庄子·盗跖》有云:“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一语道出自古以来黄帝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所以,在历代文献中留下大量相关记载。其中以《世本八种》《竹书纪年》《史记》《帝王世纪》为早,以《广黄帝本记》《云笈七签》《通志》《路史》《轩辕黄帝传》《事物纪原》《古今事物考》《广博物志》等书为多。
黄帝还是早期医学的创立者,仅以《汉书》为例,以黄帝冠名的医书就有9部,如《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等。不管是真和黄帝有关也好,还是托名也好,这些记载均昭示了黄帝和中医学难分难解的关系。
岐黄遗迹
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至远古,神秘的三皇五帝文化,有众多发端于新密者。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氏,有不少学者认为其故里即是新密。新密的浮戏山,就是伏羲山。新密地区即是伏羲氏之观天象、勘地理、画八卦、教民、从事渔猎畜牧的重要活动之地。伏羲氏对医药学有重大的贡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画八卦,所以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
新密牛店镇,有三皇时期封国的补国城遗址。史籍有载:“炎帝伐补、遂。”这说明新密亦为炎帝活动的重要地域。炎帝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人播种五谷,于是有麦、稻、粱、豆可食。他教人驯兽为畜,百姓则有家畜饲养。不仅如此,在当时民众多疾病的情况下,炎帝尝百草,传说曾一日而遇七十毒,终知药味,以疗民疾,对医学做出了伟大贡献。这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和宋代刘恕的《通鉴外纪》中均有记载。
黄帝建都轩辕丘,亦在新密境内。今曲梁乡的古城寨遗址,即轩辕丘。经发掘认为,古城寨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境内的黄帝文化遗迹、遗址多达46处,黄帝在新密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他的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因此可以说,新密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
新密更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圣地、《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截至目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地名、山川、庙宇、遗迹众多,如岐伯山、岐伯墓、岐伯泉、岐伯洞、药王庙、黄帝城、黄帝宫、轩辕宫等。岐黄文化在新密之遗址如此众多,至少说明黄帝及岐伯、雷公、桐君、伯高、俞拊、鬼臾区等君臣,长期或曾经活动在新密一带,他们尝草药、制砭石、治百病,为《黄帝内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
药王是我国古代民间供奉的医药之神,也是道教俗神,由中国古代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医演化而来。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新密市目前留存有3座药王庙,分别是位于苟堂镇岐伯山上的药王庙(岐伯庙),祭祀的是上古名医岐伯;位于来集镇李堂村的药王庙,供奉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韦慈藏及上古名医俞跗等人;位于大隗镇陈庄村的洪山庙,供奉的是洪山真人。
分析总结
新密山灵水秀,民风古朴淳厚,岐黄文化事象随处可见,史前文明遗迹星罗棋布,实在是一座早期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挖掘传统文化的一处风水宝地。近10年来,在新密市政府和当地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和共同努力下,这里打造“岐黄文化圣地”的工程已初见成效,先后成立了黄帝文化研究会、古都学会、溱洧文化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主办了绵延近10年的《溱洧文化》系列刊物,还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研讨会、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暨新砦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岐黄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务委员会等大型学术会议,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岐伯相关遗迹和黄帝宫也得到初步开发,从而成为文化旅游胜地。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