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八风”模型解读
北斗七星是“九宫八风”思维模型建构的天文学基础。
“九宫八风”模型严格规定了八方空间,同时对四时八节时间意涵的规定也是严格的、永恒的,这是古人观察天象变化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四时八节绝对不会改变。
北斗历法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366日)分为八个时段,用以度量一年四时八节的历法定制,是《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应用的历法之一,用以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和疫病。
“九宫八风”(《灵枢·九宫八风》)是《黄帝内经》以天文历法知识为背景建构的时空物三位一体思维模型,必须要用多维度的思维视角才能全面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义。
北斗七星是建构基础
北斗七星是“九宫八风”思维模型建构的天文学基础。“太一”(又作“太乙”)之解有二:一指形而上的“道”,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吕氏春秋·仲夏纪》),指出“太一”即是道,指可以决定四时八节变化的“道”;二指北斗七星。古代天文学中将北辰(北极星)称为“太一”,但北辰相对于众星辰而言,其位置是相对不变的,永恒于北天极,但据“太一游宫”,及与“中央者太一之位”(《鹖冠子·泰鸿》),尤其是《灵枢经·九宫八风》篇中之“太一”,应当指北斗七星。正因为斗纲在一年不同时段的指向,结合气象、物象变化而确立了四时八节,即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之说,所以《淮南子·天文训》基于北斗星斗柄旋转移行约十五日(度)为一节气,每四十五、四十六日为一季,自此厘定、命名了二十四节气,故司马迁有“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史记·天官书》)的研究结论。所以说基于北斗天文背景建立了“九宫八风”模型,这是解读该模型时必须遵循的思维视角。
“九宫八风”模型表达了北斗历法
虽然在历法史中未曾出现北斗历法之名,但依据历法定义,这种基于斗纲指向度量日月星辰循行,度量一昼夜不同时辰的方法就属于历法范畴,当代学者刘明武称其为北斗历法(《换个方法读导读》),一年分为八个时间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李守力也认为,“中国古代曾经广泛流行北斗历,只是没有直接使用这个名字而已”。并且引用《鹖冠子·环流》的原文,认为这就是古人判断四时的依据,古人应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进行夜间计时,因为斗柄每旋转30度即为1个时辰。因此李守力认为,“北斗历法是最早的科学”(《周易诠释》)。北斗历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366日)分为8个时段(即八节)。各个时间阶段的划分在《灵枢·九宫八风》篇有明确表述。具体言之:“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冬至,一,叶蛰,北方,坎)第一季;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立春,八,天留,东北方,艮)第二季;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春分,三,仓门,东方,震)第三季;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立夏,四,阴洛,东南方,巽)第四季;明日居上天宫四十六日(夏至,九,上天,南方,离)第五季;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立秋,二,玄委,西南方,坤)第六季;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秋分,七,仓果,西方,兑)第七季;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立冬,六,新洛,西北方,乾)第八季。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招摇,五,中央)。”
中国古代最初是用土圭测日影定节气,最初只有夏至、冬至,随后逐渐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自从《淮南子·天文训》中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节气以来,始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当斗纲在周天每移动15度(大约15天)就是一个节气,所以斗纲移徙周天360度就历经二十四个节气,若按北斗历法将一年分为八个时段,那么每个时段间隔45度,故《内经》有此应用,如“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四十五日”,就是斗纲在周天每移动了45度(即三个节气)。显然,这段原文就是北斗历法的具体应用。本篇有“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的记载,但凡涉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均是北斗星确定时空区位的具体应用。可见,《灵枢·九宫八风》关于北斗历法知识的应用决非空穴来风,而是本之有据的。
北斗历法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366日)分为八个时段,用以度量一年四时八节的历法定制,是《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所应用的历法之一,用以预测一年不同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可能发生的疫情和疫病,并以此为背景创立了诸如八正、八极、八风、八动、八溪、八节、八虚、八髎、八纪、八达等与医学知识相关的专用术语,足见该历法在中医药理论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这也是解读“九宫八风”模型时不可忽视的思维视角。
严格的空间区位
“九宫八风”模型规定的八方(四正、四维)空间内涵是严格规定、永恒不变的,这是古人在观察天象变化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八方区位是不会改变的。
“九宫八风”模型有严格的天空区间规定。在天空有“九宫”区位,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九个空间区位,便于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有此九宫空间区位,一是对北斗七星昼夜、一年不同时段运行轨迹予以度量;二是规定了北极星(北辰)、二十八宿所在方位;三是对五星、日月在不同季节循行轨迹予以标记。
“九宫八风”模型也由此严格的规定了地面区间(即“九野”)。地面有九野的规定与天空之“九宫”对应,天空有斗柄旋转指向一定方位,地面则以观测者所在之处为“中央”,地之各分野对应着天空各“宫”,不同空间区位之相关天象于地面也有相应的气象、物象。
严格的时间节点
“九宫八风”模型规定的四时八节时间也是严格的、永恒的,这是古人在观察天象变化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四时八节(包括时段长度、时段交接点)是不会有改变的(当然有细小的岁差)。这一思维模型是基于北斗星斗柄指向而确定四时八节的。
节令变化有永恒而严格的起止点,冬至日既是节令变化之起点,也是八节、二十四节气之起始点,太阳回归循行自此为起点,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北斗历法一年一循环,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循环一周确定的。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北天极(北极星)时,既是上一年的结束(时间节点为冬至),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当斗柄在此指向北天极时就是北斗历的一年。所以,北斗历法的岁首是冬至日,也是全年中午日影最长的一天。中国古代是依据4条标准确定冬至的:①全年中午日影最长的一天;②日出东南方位(四,阴洛,东南方,巽);③二十八宿中的昴宿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④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子午线的子方位。识读其他节气内涵时也应当遵照这四点予以思考。
《淮南子·天文训》有明确计量,“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西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 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即‘葶苈’)枯,冬生草木必死”。可见,《灵枢·九宫八风》关于北斗历法知识的应用决非空穴来风,而是本之有据的。北斗历法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366日)分为八个时段,用以度量一年四时八节的历法定制。
“九宫八风”是洛书数理模型的具体表达
“九宫八风”模型用1~9的数字替代了洛书中的阴阳符号。
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是他们为了认知物质世界所建构的模型和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其中所应用的阴阳符号是黑圈和白圈。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空心)表示,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实心)表示。这是现今已知最早的阴阳符号。黑白圈数目的多少则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
洛书表达的五行之理
洛书及其背景下发生的十月历,表达五季五方气候的运行规律——五行。奇数为阳,自冬(水,1)→春(木,3)→夏(火,9)→长夏(土,5)→秋(金,7)→冬(水,1)。
其运行过程是1→3→9→(5)→7→1,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规律。
洛书表达重土思想
在洛书中,都将土置于处于中央枢机,可见“重土”理念由来已久,西汉沿袭之,董仲舒更是极力倡导,认为“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行对》)。将“土”(五)置于中心枢机地位,正是“太一游宫”中的“帝车”就居于中央“招摇”宫。《内经》继承了“重土”思想并用于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故而有了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观点发生的文化背景。
洛书表达阴阳之理
洛书的数字结构,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周期为基本要素的模型,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
奇数表达一年不同季节的阳气消长规律。奇数为阳,自冬→春→夏→长夏→秋→ 冬,其运行过程是1→3→9→7→1;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之中,自然界的阳(热)气由渐盛(上半年1→3→9)到渐衰(下半年9→7→1)的消长过程。五居中央而自旋。
偶数表达一年不同季节的阴气消长规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寒)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上半年8→4→2),再由衰而渐盛(下半年2→6→8)的消长过程。
黑圈●(空心圈)白圈○(实心圈)数目的多少,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是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发现并测量出一年之中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是可复制、可计量、可实证的。尤其是洛书、数之布阵,表达了相应的空间方位、时间阶段、过程次第、节律、周期,以及与这些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和与此有关事物的五行属性。所以张钰哲认为,能以洛书背景下发生的“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阴阳五行、十二兽纪日和八卦的起源问题”(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序》)之缘由。(张登本) (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