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26114
中西结合打造中国特色急诊路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12期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将平衡针、中医正骨手法、刺络放血等中医特色急救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形成中西医结合急诊治疗方案,年门诊量逾43万人次,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烂摊子”局面——

    201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辆载着因交通事故受伤患者的120急救车停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外,主持现场抢救的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唐光华,一边听出车医师的汇报,一边评估患者伤情。唐光华初步判断患者为交通事故多发伤导致了失血性休克,高度怀疑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同时,唐光华迅速拿出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患者人中、内关等穴位,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同时让医护人员开通多发伤绿色急救通道,抢救伤员。当处理事故的交警到达急诊科时,患者已逐步恢复意识。

    1986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急诊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院急诊科之一。发展至今,广东省中医院已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分院、珠海分院、芳村分院、大学城分院5个急诊科,5个发热门诊,1个综合病房,1个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留观病房、EICU四位一体,急诊年门诊量43万余人次。

    “软硬”兼施 赢得患者口碑

    梅广源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首任主任,梅广源上任之初,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设备陈旧落后,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急诊量少,留观病床只有6张,谈不上有什么急症救治能力,被认为是医院里的一个“烂摊子”。

    接过“烂摊子”的梅广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软”“硬”兼施,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立足中医特色,谋求科室长远发展。“硬件建设,有医院领导支持,相对而言简单的多,但软件建设就不那么轻松了。”梅广源说,想要科室发展,首先中医急症救治能力要提高。而要提高中医急症救治能力一要靠技术,二要靠管理。比较起来,解决管理问题是当务之急,完善管理就必须完善科室各项制度,充实管理队伍。其次,中医院的生命力在于具有中医特色,中医急症救治的生命力也在于具有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借助现代医学设备,才能让中医急诊站得稳、走得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疗效说话治病救人,必须以患者为本,让患者认可。

    在梅广源的带领下,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模式,明确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急危重症的解决能力,凸显中医特色,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在群众中建立公信力,赢得口碑。

    带着妻子前来广东省中医院看病的张文武回忆道,3年前的一天,他胸部闷痛难忍,就像在心口压了一块石头,身体发冷,大汗淋漓,紧急拨打了120,就在他即将绝望之际,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的大夫赶到了,用急救药物配合平衡针针刺急救穴位稳住他的病情,并为他开通急救绿色通道,迅速安排进了手术室,最终转危为安。“我的命是中医院急诊科救回来的,现在我的亲人朋友生病,我都会推荐他们到这里来看病。”张文武说。

    中西结合 打造特色诊疗

    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的生命力所在,即使在中医院的急诊科也不例外。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不仅具备西医急救技能,而且苦练中医急救本领,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路径给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支持。

    “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急诊是服务的窗口。”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大伟说,苦练中西医急救基本功是科室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在中医院急诊科,中医药全程参与急诊救治。据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急诊科主任覃小兰介绍,目前,平衡针、中药外敷、中医正骨手法、刺络放血等中医特色急救疗法已经成了急诊科的金字招牌。

    据统计,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每年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总量超过5万人次。在危重症的救治方面,中医药的参与率达到100%,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除了诊疗方案的创新外,在接诊时间把控上,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更是分秒必争。“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需要医护人员反应速度快,120急救出车及安全转运均要快,更需要抢救措施实施快。”广东省中医院大急诊科副主任丁邦晗说,目前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接到急救任务后3分钟出车率达100%,院前急救能力排在广州市59家医院前列。同时,医院还优化就诊流程,按急诊患者急危重程度分诊,保证急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绿色通道得到救治。

    完善制度 搭建交流平台

    急诊科不同于其他科室,每天接待的患者形形色色,也常充斥着难闻的气味,而在广东省中医院的急诊科总能闻到淡淡的中药香味,还有中医特色宣传栏,营造了浓厚的中医氛围。

    为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之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始终坚持制度建设、科研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急诊联盟建设等为一体的发展方针。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大急诊科主任张忠德介绍,急诊科已建立健全分配机制、人事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机制,保障急诊科不断向前发展。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有230多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3岁。“我们科非常重视培养中医急救青年人才。”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曾瑞峰说,2014年医院建立了临床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包含中医技能训练室、基本技能训练室、急救技能训练室、模拟ICU等。培训中心通过各类模拟设备,努力贴近临床一线环境,在急诊的教学、培训及考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年接收培训规培医师超过500人次。此外,急诊科还开办了各种培训班,组织急诊技能比赛。目前,急诊科已形成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一体化的人才队伍。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在重视自身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的急救技能在行业内的推广与普及。2017年3月,急诊科在医院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岭南中医急诊医疗联盟,包含了省内外58家医疗机构,以珠三角为中心,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和周边省份。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旨在通过岭南中医急诊医疗联盟,让患者全程有监控、过程有救治、到达后能快速处理,为急诊处置病人提速,实现‘共策共享、齐发展、同进步’的目标 。”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副主任奚小土说。(葛伟韬)

    201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辆载着因交通事故受伤患者的120急救车停在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外,主持现场抢救的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唐光华,一边听出车医师的汇报,一边评估患者伤情。唐光华初步判断患者为交通事故多发伤导致了失血性休克,高度怀疑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出血。同时,唐光华迅速拿出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患者人中、内关等穴位,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同时让医护人员开通多发伤绿色急救通道,抢救伤员。当处理事故的交警到达急诊科时,患者已逐步恢复意识。

    1986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急诊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院急诊科之一。发展至今,广东省中医院已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分院、珠海分院、芳村分院、大学城分院5个急诊科,5个发热门诊,1个综合病房,1个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留观病房、EICU四位一体,急诊年门诊量43万余人次。

    “软硬”兼施 赢得患者口碑

    梅广源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首任主任,梅广源上任之初,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设备陈旧落后,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急诊量少,留观病床只有6张,谈不上有什么急症救治能力,被认为是医院里的一个“烂摊子”。

    接过“烂摊子”的梅广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软”“硬”兼施,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立足中医特色,谋求科室长远发展。“硬件建设,有医院领导支持,相对而言简单的多,但软件建设就不那么轻松了。”梅广源说,想要科室发展,首先中医急症救治能力要提高。而要提高中医急症救治能力一要靠技术,二要靠管理。比较起来,解决管理问题是当务之急,完善管理就必须完善科室各项制度,充实管理队伍。其次,中医院的生命力在于具有中医特色,中医急症救治的生命力也在于具有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借助现代医学设备,才能让中医急诊站得稳、走得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疗效说话治病救人,必须以患者为本,让患者认可。

    在梅广源的带领下,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模式,明确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急危重症的解决能力,凸显中医特色,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在群众中建立公信力,赢得口碑。

    带着妻子前来广东省中医院看病的张文武回忆道,3年前的一天,他胸部闷痛难忍,就像在心口压了一块石头,身体发冷,大汗淋漓,紧急拨打了120,就在他即将绝望之际,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的大夫赶到了,用急救药物配合平衡针针刺急救穴位稳住他的病情,并为他开通急救绿色通道,迅速安排进了手术室,最终转危为安。“我的命是中医院急诊科救回来的,现在我的亲人朋友生病,我都会推荐他们到这里来看病。”张文武说。

    中西结合 打造特色诊疗

    中医特色是中医院的生命力所在,即使在中医院的急诊科也不例外。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不仅具备西医急救技能,而且苦练中医急救本领,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路径给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支持。

    “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急诊是服务的窗口。”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大伟说,苦练中西医急救基本功是科室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在中医院急诊科,中医药全程参与急诊救治。据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急诊科主任覃小兰介绍,目前,平衡针、中药外敷、中医正骨手法、刺络放血等中医特色急救疗法已经成了急诊科的金字招牌。

    据统计,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每年应用中医特色疗法总量超过5万人次。在危重症的救治方面,中医药的参与率达到100%,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除了诊疗方案的创新外,在接诊时间把控上,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更是分秒必争。“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需要医护人员反应速度快,120急救出车及安全转运均要快,更需要抢救措施实施快。”广东省中医院大急诊科副主任丁邦晗说,目前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接到急救任务后3分钟出车率达100%,院前急救能力排在广州市59家医院前列。同时,医院还优化就诊流程,按急诊患者急危重程度分诊,保证急危重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绿色通道得到救治。

    完善制度 搭建交流平台

    急诊科不同于其他科室,每天接待的患者形形色色,也常充斥着难闻的气味,而在广东省中医院的急诊科总能闻到淡淡的中药香味,还有中医特色宣传栏,营造了浓厚的中医氛围。

    为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急诊之路,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始终坚持制度建设、科研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急诊联盟建设等为一体的发展方针。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大急诊科主任张忠德介绍,急诊科已建立健全分配机制、人事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机制,保障急诊科不断向前发展。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有230多名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3岁。“我们科非常重视培养中医急救青年人才。”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曾瑞峰说,2014年医院建立了临床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包含中医技能训练室、基本技能训练室、急救技能训练室、模拟ICU等。培训中心通过各类模拟设备,努力贴近临床一线环境,在急诊的教学、培训及考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年接收培训规培医师超过500人次。此外,急诊科还开办了各种培训班,组织急诊技能比赛。目前,急诊科已形成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一体化的人才队伍。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在重视自身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的急救技能在行业内的推广与普及。2017年3月,急诊科在医院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岭南中医急诊医疗联盟,包含了省内外58家医疗机构,以珠三角为中心,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和周边省份。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旨在通过岭南中医急诊医疗联盟,让患者全程有监控、过程有救治、到达后能快速处理,为急诊处置病人提速,实现‘共策共享、齐发展、同进步’的目标 。”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副主任奚小土说。(葛伟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