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农业 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
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五千年古老的中医文明化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有助于中医农业成为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
中医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建设战略需求。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能够降低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优化食药同源“大食物”战略格局。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正视不足,把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从远古走来,伴随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一直走向未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社会、科技的变革,不断使农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使农业产生新的瓶颈和解放。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原理、技术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简称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是建设中国及国际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
中医农业与生态农业一脉相承
放眼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大体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当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四个阶段,当前正处在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态农业基本理念和时间空间、产业链条、技术创新等不同维度的不断融合交叉,生态农业将会形成更多的机制模式、理论方法。
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如何发展,是当前政府部门、科学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农业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产生“1+1>2”的效应。中医农业的具体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具有四大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中医农业具有三大特点: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因此,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动能的产生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将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新契机。
中医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中医原理和方法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很早,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比较依赖化学农业,忽略了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作用。目前,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五千年古老的中医文明化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有助于中医农业成为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
例如,一些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地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良土壤板结。菌种繁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多种活性强的代谢产物,还能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产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同时,微生物菌肥还能减少水稻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
又如,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取代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等农作物生产中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再如,利用发酵提取技术,萃取中草药物质作为肥料元素,制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显著增产,又可有效提高粮食品质。
此外,采用复合中药生物饲料,结合动物生长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营养喂料,效果十分明显;中草药植保、动保产品可有效取代化学农药、兽药,为动植物提供病虫害绿色防治。
目前,全国约380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有1/3左右在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1/3左右在创造条件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基本上所有相关企业都有意愿做中医农业的工作。同时,中医农业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包括机理研究方面等)、实践经验和成果。
最近,中医农业科研团队发现,在药用植物提取液复配剂处理后的农作物中表达了3000多个功能未知基因和3~5个功能未知化合物。这为解释中医农业的农产品高产优质,色香味俱全,具有功能性和保鲜期长等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是中医农业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
首先,中医农业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水果、茶叶、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种植业,以及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例如,植物保护液的有效成分为全新的生物活体,可以使作物恢复到健康生长状态,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调节作物健康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中医农业可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
例如,动植物生态链环转化技术将全域营养源经过多重生物转化,借助多种生物体自身纯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积作用等,转化形成综合营养素体系。再如,应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术生产无激素、无抗生素的生物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加上农业废弃物秸秆膨化发酵饲料的配合喂养,可以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良性循环高效模式。
再次,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
当前,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是造成农田病虫害和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带状种植,可以实现农田生物多样化并提升农业系统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中医农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在安徽黄山中医农业基地的茶园里,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驱虫、杀虫、引虫、吃虫;茶园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无须使用除草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特点,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中医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我们愿与各国人民和科学家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农业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医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中医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建设战略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调结构、转方式、保安全、降成本、节资源、优环境的任务日益迫切,亟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中医农业,破解农业农村困扰难题和制约瓶颈。
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发展中医农业既符合我国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符合优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
当前,各国已探索实践形成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借鉴、可应用的推广模式。英国A.霍华德上世纪30年代初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组织试验和推广。美国J.I.Rodale在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1974年成立罗代尔研究所,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8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制度;1988~1990 年提出了“低投入持续农业计划”和“高效持续农业计划”,推行农牧结合和残茬还田免耕技术。法国1972年成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1997年实施“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提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并于2000年制定有机农业标准,探索出再生利用型、有机农业型、“三位一体”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德国近年来广泛发展“工业作物”种植,为化工和造纸工业提供了原料。所以,世界各国分别从自身国情出发,结合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各级各地都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应用模式。2002年农业部征集到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并遴选出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平原农牧林复合等10种技术模式予以推广应用;目前,立体种养、物能多层次利用、“贸—工—农—加”综合经营、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等成为了生态农业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模式。
随着中医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其技术体系也日臻成熟,主要包括: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等三大技术。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能够降低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优化食药同源“大食物”战略格局。因此,中医农业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是现代生态学原理与中国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和理性选择。
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医原理和方法农业应用国家试验区”示范和引领作用,必须正视目前中医农业行业标准、管理体系、监管认证、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不足,积极引进和借鉴其他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将资源优势、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和理念整合,把“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一,政府主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中医农业产品作为安全系数最高的食品,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实践模式,应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支持、推动。政府在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医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顶层设计确定目标,制定国家层面的中医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其二,加快制定中医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医农业”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构建统一的产品认证平台和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规范处罚和退出机制。
其三,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协调一致,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中医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中医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中医农业肥药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
其四,结合农业部化学肥药“两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农业肥药,以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突出区域重点,聚焦优势产区,以县为单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产大县以及生产基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突出机制创新,以园区基地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推动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其五,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中医农业肥药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中医农业肥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
其六,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以“强、优、精、特”为标准,以体现中医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重点,以能够引领中医农业的发展为方向,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其七,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尽快建立国际中医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该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总结经验,推动中医农业更好、更稳、更快发展,扩大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农业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探索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新途径,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章力建 王道龙 刘若帆)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报》第5版)
中医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建设战略需求。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能够降低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优化食药同源“大食物”战略格局。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正视不足,把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从远古走来,伴随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一直走向未来。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社会、科技的变革,不断使农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不断使农业产生新的瓶颈和解放。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原理、技术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简称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是建设中国及国际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
中医农业与生态农业一脉相承
放眼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大体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当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四个阶段,当前正处在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态农业基本理念和时间空间、产业链条、技术创新等不同维度的不断融合交叉,生态农业将会形成更多的机制模式、理论方法。
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如何发展,是当前政府部门、科学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农业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产生“1+1>2”的效应。中医农业的具体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具有四大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中医农业具有三大特点: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因此,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现在到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新动能的产生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将与农业相关的传统领域和现代科技融合,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可以带来农业发展新契机。
中医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作用
中医原理和方法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很早,但很长一段时期由于我们比较依赖化学农业,忽略了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作用。目前,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应用较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加大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五千年古老的中医文明化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有助于中医农业成为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可以在“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四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研制成促进动植物生长、防治动植物疫病的营养物质或药剂配方,可以有效实现有机生产、降低药物残留。
例如,一些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地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良土壤板结。菌种繁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多种活性强的代谢产物,还能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产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同时,微生物菌肥还能减少水稻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
又如,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取代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等农作物生产中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再如,利用发酵提取技术,萃取中草药物质作为肥料元素,制成生物肥料,既能使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显著增产,又可有效提高粮食品质。
此外,采用复合中药生物饲料,结合动物生长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营养喂料,效果十分明显;中草药植保、动保产品可有效取代化学农药、兽药,为动植物提供病虫害绿色防治。
目前,全国约380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有1/3左右在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1/3左右在创造条件做中医农业相关工作,基本上所有相关企业都有意愿做中医农业的工作。同时,中医农业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包括机理研究方面等)、实践经验和成果。
最近,中医农业科研团队发现,在药用植物提取液复配剂处理后的农作物中表达了3000多个功能未知基因和3~5个功能未知化合物。这为解释中医农业的农产品高产优质,色香味俱全,具有功能性和保鲜期长等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是中医农业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
首先,中医农业可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
目前,已研制成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水果、茶叶、水稻、瓜果和蔬菜等种植业,以及养羊、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例如,植物保护液的有效成分为全新的生物活体,可以使作物恢复到健康生长状态,减少有害生物对作物的侵害,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力,调节作物健康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连续使用不会产生抗性,不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中医农业可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
例如,动植物生态链环转化技术将全域营养源经过多重生物转化,借助多种生物体自身纯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积作用等,转化形成综合营养素体系。再如,应用新型高效活性生物技术生产无激素、无抗生素的生物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加上农业废弃物秸秆膨化发酵饲料的配合喂养,可以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良性循环高效模式。
再次,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
当前,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是造成农田病虫害和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带状种植,可以实现农田生物多样化并提升农业系统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害、自然培肥土壤的目的。中医农业在这方面有成熟的模式。在安徽黄山中医农业基地的茶园里,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驱虫、杀虫、引虫、吃虫;茶园种植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抑制杂草生长,无须使用除草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特点,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发展中医农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我们愿与各国人民和科学家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农业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医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中医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建设战略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调结构、转方式、保安全、降成本、节资源、优环境的任务日益迫切,亟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中医农业,破解农业农村困扰难题和制约瓶颈。
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调“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发展中医农业既符合我国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符合优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
当前,各国已探索实践形成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可借鉴、可应用的推广模式。英国A.霍华德上世纪30年代初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组织试验和推广。美国J.I.Rodale在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1974年成立罗代尔研究所,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8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制度;1988~1990 年提出了“低投入持续农业计划”和“高效持续农业计划”,推行农牧结合和残茬还田免耕技术。法国1972年成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1997年实施“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提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并于2000年制定有机农业标准,探索出再生利用型、有机农业型、“三位一体”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德国近年来广泛发展“工业作物”种植,为化工和造纸工业提供了原料。所以,世界各国分别从自身国情出发,结合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发展方兴未艾,各级各地都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应用模式。2002年农业部征集到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并遴选出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平原农牧林复合等10种技术模式予以推广应用;目前,立体种养、物能多层次利用、“贸—工—农—加”综合经营、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等成为了生态农业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模式。
随着中医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其技术体系也日臻成熟,主要包括: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调理剂、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等三大技术。
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应用,能够降低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防止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功能性农产品,优化食药同源“大食物”战略格局。因此,中医农业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是现代生态学原理与中国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和理性选择。
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医原理和方法农业应用国家试验区”示范和引领作用,必须正视目前中医农业行业标准、管理体系、监管认证、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不足,积极引进和借鉴其他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和理念,将资源优势、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和理念整合,把“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一,政府主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2017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中医农业产品作为安全系数最高的食品,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实践模式,应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支持、推动。政府在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中应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医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顶层设计确定目标,制定国家层面的中医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其二,加快制定中医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设立专门机构对“中医农业”的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和检测进行监管;严格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构建统一的产品认证平台和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的可追溯、规范处罚和退出机制。
其三,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协调一致,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中医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中医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对接中医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实际效果显著的中医农业肥药产品,并提升为国内外著名品牌。
其四,结合农业部化学肥药“两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农业肥药,以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突出区域重点,聚焦优势产区,以县为单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产大县以及生产基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突出机制创新,以园区基地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推动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其五,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中医农业肥药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中医农业肥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
其六,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以“强、优、精、特”为标准,以体现中医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重点,以能够引领中医农业的发展为方向,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其七,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尽快建立国际中医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该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总结经验,推动中医农业更好、更稳、更快发展,扩大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医农业理论与技术不断创新,探索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新途径,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章力建 王道龙 刘若帆)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