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材 > 正文
编号:13255569
中药材频现质量隐忧,需加快建立全产业链追溯体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21期
     2017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发布46次药品不合格信息,涉及5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超千批次药品。笔者近日梳理发现,其中近半数为中药饮片类不合格信息,占比为65.98%。在药品抽检不合格名单中,不乏知名企业。国药控股上榜18次,云南白药上榜3次,康美药业、哈药集团等知名药品生产企业也在2017年登上质量黑榜。

    近年来, 以中药饮片为代表的中药材产品屡上质检“黑榜”且占比愈来愈高,其实是中药产业现状的缩影:链条松散、竞争无序、低端粗放。尤其是,不合格中药产品向类似云南白药、哈药集团等知名企业蔓延,更是敲响了中药产业的警钟。毕竟,其与一般的中药企业相比,其产品不合格,品质出现问题,损害的不仅仅是个体品牌的形象,更会透支消费者对中药产业的整体信心。倘若任由伪劣药材横行,不仅会让整个中医药产业陷入生存危机,重创中医和中药的公信力,还会让服用劣质中药的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诚然,中药材质量问题存在已久,长期困扰着现代中医药的发展。目前,中药产业遇到的最大瓶颈,不在于产品本身的科研与制造,而在于产业的源头,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殊不知,从药材的一粒种子、一棵种苗,到患者手中的中药饮片与中成药,中药产品要历经种植养殖、采集、仓储、物流、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中药产业链条更是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林、食药监管、工商、商务、中医药等多个职能部门,体系极为复杂,尤其是中药材兼具农产品和药品的双重属性,给中药的源头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中药材流通环节,上世纪就形成了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百泉、禹州和江西樟树五大药市。上世纪90年代,各地又涌现了大量中药材市场,假冒伪劣滋生蔓延。经多次整顿,国家先后关闭了近百个不达标的市场,至今只保留了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然而,即便是专业市场流通的中药材,质量问题依然存在。2016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河北、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暗访检查,发现摊晒药材、药材用染色剂浸泡,市场上的假药普遍。

    中药材市场乱象的症结在于,这种集市化的交易只解决了部分问题,中药材的种植、仓储没人管,中药材生产流通的上游链条没有连起来。因此,中药圈里有句话:“中医将毁于中药”。笔者认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药的质量安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正是看到了质量正成为制约我国中药材乃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症结之一,2015年出台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便对症下药,开出了中药材质量保障的处方,其中“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即是要完成的一项具体任务。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实行了14年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在这次简政放权的改革中被取消。这意味着中药产品上游质量控制全部下放给了企业。对中药行业及市场来说,这就迫切需要一套支持全产业链、具有公信力的质量追溯体系,来统一监督中药产品各环节的产品质量。尽管商务部于2009年开始建设覆盖全国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但主要侧重于流通信息的追溯,中间缺少第三方质量检验控制,且药材追溯是开放的,没有形成闭环,药材质量难以保障。

    有鉴于此,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出台制度并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建立药材质量全程追溯体系,用信息技术倒逼药材源头治理。

    专家的建议在业内已经得到了不少回应,例如,我国首家中药材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河北安国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已正式启用,通过第三方检验及全程溯源机制,探索建立能与世界对话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最终达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业界期待这种追溯机制尽快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也期待中药材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在国内广泛建立,从而使中药材质量隐忧早日得到解决。(作者廖海金单位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