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339878
带着笑脸进家门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3日 生命时报
     知名心理学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 张怡筠

    北京回龙观医院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邸晓兰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 王国荣

    家庭本应是幸福生活的港湾,是繁重工作和学习后休憩、充电的地方,可现实中,家庭除了温馨和甜美,也给很多人带来伤害和噩梦。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不良家庭关系如何伤害家人”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结果发现“不良情绪”是影响家庭幸福的一大“杀手”,除了我们熟知的语言发泄外,杀伤力更大的竟是表情。

    春节将至,无数漂泊的游子都要回家团圆,当父母打开家门,子女满脸笑容、兴高采烈地叫声“爸妈”,或许才是最温暖人心的年货。

    坏情绪成家庭灾难

    在周围人眼中,李虹的家庭十分幸福,但她却十分担心。最近两年,李虹的爱人每天回家时都表情严肃、闷闷不乐,喜欢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从不主动与家人交流,还常常不耐烦,女儿越来越不爱和爸爸说话。丈夫说是工作压力太大、白天说话太多所致,李虹表示理解,但她还是忍不住怀疑丈夫外面有人了。李虹开始多疑和不安,对丈夫渐渐失去耐心,几次争吵后她感到失望和无助。心理医生诊断认为,李虹爱人的表现属于“下班沉默症”,因为不善沟通、每天哭丧着脸,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家人,导致家庭问题升级。

    一项涉及2750人的调查发现,83.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存在“下班沉默症”,75.4%的人直言身边就有下班沉默的人,沉默和冷漠让家人间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比起沉默,带着愤怒回家的危害更大。一位妈妈下班一进家门,看到儿子在看电视,火一下子就上来了:“前三名都没考进,还有脸看电视!”17岁的少年满腹委屈地说:“刚看几眼,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干嘛老和我过不去?”妈妈继续歇斯底里:“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少年心里憋屈得像座蓄势待发的火山,怒火正侵蚀着他的理智,直到看见一把榔头时,情绪突然暴发了。他操起榔头,冲进屋里,朝母亲后脑勺狠狠砸去。这起发生在浙江的真实案件唤起大众的反思:如果妈妈进门时没那么气急败坏,如果那股怒火没在母子间传递,或许悲剧就不会上演。

    有时即使面带笑容回家,也保持不了多久。每年春节,全家老少难得团圆,而调查发现,这段时间却是家庭矛盾的暴发期。年轻人埋怨长辈:“千辛万苦才买到回家的票,可到家了就想逃离,不是被逼结婚,就是被催生小孩,我都这么大了,您什么时候才能不管我?!”长辈也不满意:“盼了一年终于把你盼回来了,可性格怎么变得这么冲,别人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还说我们老了、想法过时了,既然天天斗嘴,还是别在家呆太久了。”类似的对话时时都在上演,家人间明明内心相爱,相处起来却很困难,回家团圆变成了情绪灾难。

    臭脸回家最伤孩子

    “坏情绪有攻击力,总是板着脸回家,如同慢性毒药,侵蚀家人健康。”知名心理学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不管是冷漠还是愤怒,都会导致家人压力上升、自尊水平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自己易患病。张怡筠表示,总带负面情绪回家会造成家人间的疏离,缺少家人足够的支持,自己更易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爱人易出轨。张怡筠表示,冷暴力对婚姻的伤害比大吵一架还糟糕。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补充说,若一个人总给伴侣带来压抑、愤怒的感觉,而不是关心和温暖,对方便会寻求其他情绪补偿,比如出轨、吸烟酗酒、赌博、网购成瘾等。

    孩子最受伤。王国荣认为,家长的负面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三方面影响:孩子对家长的情绪非常敏感,如果父母冷漠或愤怒,孩子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变得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行为模式会在孩子身上重现,父母爱发火,孩子也会变得暴躁,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孩子为了让爸妈开心,故意讨好或弄虚作假,不利于积极性格和人格的养成。张怡筠补充说,父母的消极情绪还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也很难信任别人,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北京回龙观医院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邸晓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消极、暴力或不负责的,孩子懂事后便会模仿。在精神科门诊中,患病孩子表现出来的病态,往往能在他的父母身上找到模子。生活中也是如此,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人,父母也彬彬有礼;处理问题容易过激的人,爹妈至少也有一位如此。理性的父母必须懂得在孩子面前有所收敛,不能口无遮拦,同时充分表现对彼此的爱和尊重,让孩子学会如何爱别人和表达感情。“如果两个人的感情真的破裂了,不如分开,存在情绪问题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

    表情比说话更具沟通力

    为什么进家门那一刻的情绪,有如此大的魔力呢?王国荣说,可以用“首因效应”来解释,即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家人之间虽不是第一次见面,但“首因效应”同样起作用。回家是与家人的“再一次见面”,决定了家人如何判断你这一天的状态,并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判断都会占主导地位,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家人间的情绪传染和大脑镜像神经元有很大关系。”张怡筠说,我们看到别人哭,自己也想哭;看到他人笑,自己也跟着笑,就是大脑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共情,负面情绪的传播也遵循这个规律。

    张怡筠表示,一个人的表情往往比语言更具沟通效果。比如你问家人今天过得好不好,他回答很好,可脸上分明是不愉快的样子,你一定判断他过得不好。“我们往往忽略了情绪和表情才是最强大的沟通密码,经营两者非常重要。”

    王国荣表示,情绪是有惯性的,不开心的人很难马上高兴,但如果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就没那么困难。多数国人没受过相关训练,也没这个意识,因此会把委屈、怨气惯性地带回家。回家后,大多数中国人通过两种方式处理坏情绪:一是直接宣泄出来,在家里大发雷霆;二是一直压在心里,试图自己慢慢消化,对家人冷漠麻木、视而不见,两种方式都不健康。

    要懂得进门的艺术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90%由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专家认为,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幸福的家庭,缺少的是懂进门艺术的家人。如果人们了解心态和行为决定生活的90%,就会在进家门前,把疲惫、忧愁的表情卸载,换成轻松、愉悦的脸庞,幸福的家庭自然越来越多。

    门前挂个牌子。王国荣建议,家门上可以挂个牌子,上面写“进门前,请抛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利于提醒自己进门前斩断垃圾情绪的传播链。邸晓兰则认为,提醒牌子只对想改变的人起作用,随着习惯的养成,这块牌子会走进心里,成为一种潜意识。但如果你没有改变的想法,牌子写得再大,也会视而不见。

    别急着回家。王国荣表示,如果觉得自己情绪不好,先不要回家。坐公交的话,提前下车步行回去,走半小时后多数人的情绪都会变好。开车的人到家后先在车里坐一会儿,听听音乐,情绪变好后再回家。哪怕站在楼下观察一下小区也行,看看有什么变化,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安抚焦躁的心。

    向家人提问。张怡筠表示,回家后和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你用什么身份回家。进家门前不妨想想家人今天做了什么事,怎么用好玩、好奇的语气来了解,比如孩子参加了演讲比赛,你可以问“演讲比赛好玩吗”,这时你是一个关心孩子的老爸,而不会把老板的状态带回家。

    强迫自己笑。张怡筠说,即使笑不出来,也要强迫自己笑。你的笑哪怕是假装的,但笑一会就会真的高兴起来。因为你笑家人才会笑,得到积极的回应后,笑就成真了,家庭氛围也变得不一样。

    倾诉而不是宣泄。王国荣表示,回家前的“变脸”练习不是让人压抑不良情绪,而是提醒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排泄负面情绪,避免回家宣泄。家是心灵的港湾,在外面受的委屈当然可以回来倾诉,但应真诚、非敌意地表达出来。学会示弱和放下架子,虚心地向家人寻求安慰,不仅有助于放松,还会加强彼此的信任。

    过年,带幸福回家

    过年回家团圆,买礼物容易,若想带幸福回去就要做足情绪上的准备。张怡筠给出几点建议:

    倾听而不改变。家人很久没见,生活习惯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更不同,要做好重新相处和沟通的准备。虽然是最爱的家人,却要当成最远的陌生人来以礼相待。不要抱着改变对方的念头去沟通,学会倾听而不改变。

    保持表情愉悦。作为晚辈,回家过年要牢记“兴高采烈,表情愉悦”这八个字,即使父母在耳边唠叨个没完,做不到兴高采烈,也尽量表情愉悦,不能不耐烦。哪怕不同意,也要接受并感谢他们的关心。

    聊愉快的过去。关注什么决定我们感受到什么。别聊最近发生的事,除非你有特别兴奋的事要分享。聊全家人共同的快乐往事才是最好、最没风险的话题,还能强化家庭幸福感。

    别八卦私生活。谈话是有基调的,如果你能营造一个愉悦、正面的情绪基调,与家人的相处也会往这条路上走。而一旦开启八卦话题,每个人都试图贡献不为人知的秘密,且多是不好的方面。爆料模式容易引火上身,让全家陷入一场灾难。

    只向一个人倾诉。不要在一群家人面前表达自己的困难或求助,这会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意想不到的压力,因为家人对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不同,把你搞得更晕。一对一地找个值得信任的家人倾诉、请教更好。

    当成最后一次团聚。如果这样想,你会发现很多莫名其妙的话题,其实没什么好谈的。▲ (李迪)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抑郁症 > 情绪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