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形求理 其效可知 ——从“象-效关系”论白术的药性特点
从中医“象思维”角度观察和诠释白术,可发现其潜在功用的药学机制。
研究白术的“象-效关系”有助于深入挖掘与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白术作为补气健脾的代表药物,被誉为“后天培土圣药”。《本草经集注》首论其药材形态特征:“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并言其“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些功效特点,明显与后世所习用的白术主要作用有较大区别。有学者对白术文献考察发现,古代文献所载白术用治诸多疑难怪证(如痃癖、结肿、痉、疸、死肌、山岚瘴气等)的药效与功用,在现代却难觅踪迹,少有研究。
后世论白术功效,多从其主入脾胃、健脾益气燥湿而言,鲜有别论。即使用治它证,也不离脾之所主。如邹澍言:“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尽得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李中梓言“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黄宫绣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等,可谓是对白术以“补”为要的代表之言。但是,如若从中医“象思维”角度观察和诠释白术,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特殊性状特点,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象-效关系”。
白术的“药象”特点
李时珍言:“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取之于自然环境的天然中药材大多具有显著的客观表象特征,即“药象”。主要包括药材“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嗅之可知,尝之可得”的客观之象(又称客观性状),以及药材的生物特征、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等自然之象。古人认识中药,常将药材的客观属性与药性功效密切联系起来,因形命名、依质入药、由象取效。这种依据药材自然之象而认识其性能、分析其药理的方法,是中药传统理论的重要源头,后世称之为“法象”。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白术在《神农本草经》中统称“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72 字符。
研究白术的“象-效关系”有助于深入挖掘与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白术作为补气健脾的代表药物,被誉为“后天培土圣药”。《本草经集注》首论其药材形态特征:“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并言其“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些功效特点,明显与后世所习用的白术主要作用有较大区别。有学者对白术文献考察发现,古代文献所载白术用治诸多疑难怪证(如痃癖、结肿、痉、疸、死肌、山岚瘴气等)的药效与功用,在现代却难觅踪迹,少有研究。
后世论白术功效,多从其主入脾胃、健脾益气燥湿而言,鲜有别论。即使用治它证,也不离脾之所主。如邹澍言:“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尽得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李中梓言“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黄宫绣称其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等,可谓是对白术以“补”为要的代表之言。但是,如若从中医“象思维”角度观察和诠释白术,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特殊性状特点,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象-效关系”。
白术的“药象”特点
李时珍言:“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取之于自然环境的天然中药材大多具有显著的客观表象特征,即“药象”。主要包括药材“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嗅之可知,尝之可得”的客观之象(又称客观性状),以及药材的生物特征、生长习性和生存环境等自然之象。古人认识中药,常将药材的客观属性与药性功效密切联系起来,因形命名、依质入药、由象取效。这种依据药材自然之象而认识其性能、分析其药理的方法,是中药传统理论的重要源头,后世称之为“法象”。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白术在《神农本草经》中统称“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