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肠炎被误诊了
很多肠炎被误诊了
炎症性肠炎需要结合大肠镜、胶囊内镜、CT、病理等结果综合判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张亚历
腹痛、拉肚子、大便不正常……这些小毛病频繁发作,就得警惕罹患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肠道整体或部分呈现黏膜发红、水肿、溃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严重时会累及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在内的整个胃肠道。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名字虽然拗口,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极易误诊。它引发的溃烂常常没有明显特征,不少患者和患儿甚至被延误治疗十余年。其中,克罗恩病的误诊率至少达到40%~50%。
单做一项检查(比如内镜、病理、影像学检查)就能确诊的患者不足20%。每项检查只能提供部分线索。比如,只做胃镜、肠镜,就只能分别看到胃、食管部位或大肠有无病变;而小肠有五六米长,胃镜、肠镜无法全面检查,要用专门的双气囊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才能观察到。即使内镜下发现了肠道溃疡,也很难确定原因。诱发肠道溃疡的疾病有很多,包括肿瘤、结核、淋巴瘤等,其表现可能是一样的,临床症状也都是肚子痛。炎症性肠病的病变多在回盲部,也就是大肠和小肠交界处,而白塞病(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肠结核引起的溃疡病变也以此处为主。此时要判断溃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必须结合其他证据。
, http://www.100md.com
诊断炎症性肠病,优先选择普通的大肠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不作为首选。经常腹痛的病人,若大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有溃疡、末端回肠有病变、有明显肠梗阻表现,应进一步做小肠镜,以明确是否为克罗恩病,否则考虑是肠易激综合征。若发现小肠末端病变,或大肠有病变同时怀疑小肠有病变时,可考虑做胶囊内镜检查。CT/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看到肠道狭窄、肠壁增厚等病变,尤其是目前广为应用的CT小肠成像(CTE)检查,对判断整个胃肠道病变很有帮助。但影像学检查无法取活检做病理,看不到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作用有限,更多是在怀疑发生肠瘘等并发症时选用。
诊断炎症性肠病需综合判断。患者入院后大约要花五六天时间,做内镜、病理、影像学、化验等检查。炎症性肠病强调个体化治疗,尽可能追求肠黏膜愈合。病程、活动度、部位不同,治疗方案不一样。治疗过程中要不断修正方案,逐渐明确诊断,再随着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用药。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肚子痛就以为是复发,其实很多是肠道功能紊乱所致。是否复发或进入活动期,要考虑几个指标:血便、大便次数是否增多,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是否升高,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是否看到活动性的溃疡病变。
患者要认识到炎症性肠病是慢性病,需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加减量、更改用药方案或者停药。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且和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即使病情出现了波动,也要有信心,不要焦虑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小肠病变要恢复,必须有充足的营养支撑。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里,特别强调蛋白质的补充。鸡蛋、鱼、瘦肉、牛奶都是好蛋白,不用忌口。活动期患者不建议多吃高纤维食物。纤维素会促进肠道蠕动,而此时肠道有溃疡,摩擦过多易出血。缓解期病人可以进食高纤维食物。▲, 百拇医药
炎症性肠炎需要结合大肠镜、胶囊内镜、CT、病理等结果综合判断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张亚历
腹痛、拉肚子、大便不正常……这些小毛病频繁发作,就得警惕罹患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肠道整体或部分呈现黏膜发红、水肿、溃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严重时会累及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在内的整个胃肠道。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名字虽然拗口,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极易误诊。它引发的溃烂常常没有明显特征,不少患者和患儿甚至被延误治疗十余年。其中,克罗恩病的误诊率至少达到40%~50%。
单做一项检查(比如内镜、病理、影像学检查)就能确诊的患者不足20%。每项检查只能提供部分线索。比如,只做胃镜、肠镜,就只能分别看到胃、食管部位或大肠有无病变;而小肠有五六米长,胃镜、肠镜无法全面检查,要用专门的双气囊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才能观察到。即使内镜下发现了肠道溃疡,也很难确定原因。诱发肠道溃疡的疾病有很多,包括肿瘤、结核、淋巴瘤等,其表现可能是一样的,临床症状也都是肚子痛。炎症性肠病的病变多在回盲部,也就是大肠和小肠交界处,而白塞病(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肠结核引起的溃疡病变也以此处为主。此时要判断溃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必须结合其他证据。
, http://www.100md.com
诊断炎症性肠病,优先选择普通的大肠镜,胶囊内镜或小肠镜不作为首选。经常腹痛的病人,若大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有溃疡、末端回肠有病变、有明显肠梗阻表现,应进一步做小肠镜,以明确是否为克罗恩病,否则考虑是肠易激综合征。若发现小肠末端病变,或大肠有病变同时怀疑小肠有病变时,可考虑做胶囊内镜检查。CT/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看到肠道狭窄、肠壁增厚等病变,尤其是目前广为应用的CT小肠成像(CTE)检查,对判断整个胃肠道病变很有帮助。但影像学检查无法取活检做病理,看不到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作用有限,更多是在怀疑发生肠瘘等并发症时选用。
诊断炎症性肠病需综合判断。患者入院后大约要花五六天时间,做内镜、病理、影像学、化验等检查。炎症性肠病强调个体化治疗,尽可能追求肠黏膜愈合。病程、活动度、部位不同,治疗方案不一样。治疗过程中要不断修正方案,逐渐明确诊断,再随着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用药。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肚子痛就以为是复发,其实很多是肠道功能紊乱所致。是否复发或进入活动期,要考虑几个指标:血便、大便次数是否增多,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是否升高,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是否看到活动性的溃疡病变。
患者要认识到炎症性肠病是慢性病,需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加减量、更改用药方案或者停药。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且和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即使病情出现了波动,也要有信心,不要焦虑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小肠病变要恢复,必须有充足的营养支撑。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里,特别强调蛋白质的补充。鸡蛋、鱼、瘦肉、牛奶都是好蛋白,不用忌口。活动期患者不建议多吃高纤维食物。纤维素会促进肠道蠕动,而此时肠道有溃疡,摩擦过多易出血。缓解期病人可以进食高纤维食物。▲,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