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 > 正文
编号:13254910
炮制不同 甘草功效有异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839期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因炮制不同而功效略有偏向,在临床应用中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为多;炙甘草多缓急止痛、益气复脉等。唯其“调和药性”一用最受争议,生用、炙用各有说法。又因其“调和药性”可理解为调和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或毒性作用。故今就前辈观点,结合文献,总结甘草的炮制方法不同与调和药性作用的关系。

    炮制发展源流

    不同的炮制方法,多取决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高低。

    《神农本草经》记甘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故当知《神农本草经》中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是晒干。《伤寒论》载方有113首,含甘草的方剂约有70首,其中有67首方剂用炙甘草。《说文解字》中“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则可理解为,不加辅料去烤,应用药材乃直接烤制或炒制方法。《伤寒论》首次提出了炮制甘草。直到南北朝时期,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提出了对甘草的酒炙、酥炙、炒的方法。而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才有蜜制甘草的方法,可知仲景时代皆为生甘草或炒甘草。然而对于甘草能“调诸药”功效的记载却由来已久。历代炮制方法虽有不同,但都可选择应用于方剂中以“调和药性”,而方中甘草一味药偏用于调和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

    不同炮制方法

    与调和药性的应用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