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漫谈 ——从鲁迅先生“父亲的病”说起
对于“药引”的最早印象,来自于中学时代鲁迅先生一篇名为《父亲的病》的文章。文中“药引”有河边现采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以及平地木。那个时候最易产生共鸣的是对庸医误人的痛恨,以及对用“药引”故弄玄虚的鄙视。多年以后翻看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再次读到“父亲的病”一文,感受却大不相同,因为自己已经是中医人了。
事件梗概为: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了肺病、水肿一类的疾病,家里先后请来了绍兴城里的两大名医。先是姚芝仙,与之“周旋过两整年”,直至其“所有学问都用尽了”之后,推荐了另一位更高本领的名医陈莲河,最后到药“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周伯宜病逝,终年三十七岁,那时的鲁迅才十六岁。
绍兴两大名医与“药引”
绍兴城的两位名医是何许人物?是庸医误人吗?他们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是不是故作高深?据鲁迅先生的一段追忆,在两位名医之前,还请过一位姓冯的医生,因为他每次来诊都是醉醺醺的,说话前后不符,不久就不再请了。后来的两个名医,是文中提到的两位,一个是被鲁迅隐去了姓名的姚芝仙,另一个是姓名被做了隐晦处理(倒过来读音同)的何廉臣。
据说姚芝仙做过太医,给慈禧太后治过病,绍兴人称之“姚半仙”,出诊架子甚大。姚芝仙未有著作和医案传世,对于他的医术难以考证。他给周伯宜治病用的药引,鲁迅说“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用药以芦根、甘蔗为引,可知是有肺热。甘蔗经霜,如霜桑叶一样,清热之力增强,也非是故弄玄虚。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一生勤于诊疗,又致力于古籍整理(增订《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编著《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兴办中医教育,创建中医学会、学报,在绍兴乃至中国近代医学史上颇有医名。张若霞在1959年第二期《中医杂志》摘录了何廉臣数则医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03 字符。
事件梗概为: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了肺病、水肿一类的疾病,家里先后请来了绍兴城里的两大名医。先是姚芝仙,与之“周旋过两整年”,直至其“所有学问都用尽了”之后,推荐了另一位更高本领的名医陈莲河,最后到药“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周伯宜病逝,终年三十七岁,那时的鲁迅才十六岁。
绍兴两大名医与“药引”
绍兴城的两位名医是何许人物?是庸医误人吗?他们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是不是故作高深?据鲁迅先生的一段追忆,在两位名医之前,还请过一位姓冯的医生,因为他每次来诊都是醉醺醺的,说话前后不符,不久就不再请了。后来的两个名医,是文中提到的两位,一个是被鲁迅隐去了姓名的姚芝仙,另一个是姓名被做了隐晦处理(倒过来读音同)的何廉臣。
据说姚芝仙做过太医,给慈禧太后治过病,绍兴人称之“姚半仙”,出诊架子甚大。姚芝仙未有著作和医案传世,对于他的医术难以考证。他给周伯宜治病用的药引,鲁迅说“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用药以芦根、甘蔗为引,可知是有肺热。甘蔗经霜,如霜桑叶一样,清热之力增强,也非是故弄玄虚。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一生勤于诊疗,又致力于古籍整理(增订《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编著《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兴办中医教育,创建中医学会、学报,在绍兴乃至中国近代医学史上颇有医名。张若霞在1959年第二期《中医杂志》摘录了何廉臣数则医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