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4.03
编号:75812
影像科医生四大痛点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3日 生命时报 2018.04.03
     编者的话:有一批医生,长居幕后,患者很少见过,对他们的工作也不甚了解,多在检查报告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有一批医生,每天坐在电脑前、瞪大双眼,从上百张图片中寻找细小甚至模糊的病灶,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充当临床大夫的“透视眼”……他们就是影像科医生。3月26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见识了影像科副主任医师王丽的工作,切身体会到这些“幕后英雄”的累、苦、难和忧。

    累:看一天片子,眼酸腰痛

    早上八点,王丽走进会议室,和同事们讨论典型案例。这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早课”,一般交流45分钟。之后,医生们急忙回到办公室,此时系统里已有62名患者的影像图片等待分析。“我们的患者就是一张张片子。”王丽笑着开始了工作。

    每天上午9~11点、下午1点半~4点是影像科最忙的时段。技术员们忙着拍片子,医生们则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滚动鼠标,仔细观察片子的细节。除了偶尔讨论病情,办公室里只有按鼠标和敲键盘的声音。
, 百拇医药
    该科主任蒋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朝阳医院每天出240份磁共振,600份CT、X光片。周围社区医院的片子有时也要传来请他们写报告,少则100份,多则200份。平摊下来,每位影像医生一天要看150份X光片,或30份CT和磁共振,因此时间很紧,加班是常事,除了借中午吃饭的机会溜达一会,其他时间都在电脑前忙。

    普通患者的CT、核磁规定在2个工作日内出报告,如遇到脑出血等危急的病人就要争分夺秒,先出口头报告,帮临床医生判断病情,以便及时开展治疗。

    除了读片出报告,王丽还承担教学任务,带教规培生。她将一部分相对简单的片子交给学生分析,最终由她把关审核。这一过程并没节省她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分析影像、逐字逐句修改报告,反而比自己直接写还费时。“下班时整个人都很疲惫,眼酸腰痛,不想再看任何东西,尤其是电子屏幕。”▲

    难:病灶可能就是一个小白点
, http://www.100md.com
    外行可能对读片没太多认识,觉得看看图片有什么难的。王丽表示,每份片子都像一个图片库,可能由上百张图片组成,比如常见的腰椎三维、胸腹部CT,都要仔细分析上百张图片才能出报告。

    出报告的快慢和拍摄部位、疾病轻重、判断难易相关。一份普通头颅CT片子,一般要花1~2分钟阅读;若是头颅外伤或出血,最少需要5~10分钟;出关节、脊柱CT报告需要15~20分钟,胸腹CT片子则要花20~30分钟。

    在读一位病情复杂的腰椎患者的片子时,为做出准确分析,王丽把脸贴近屏幕,瞪大眼睛,仔细翻看不同维度的片子,寻找细微变化,还要结合病史,判断哪些是先前治疗的痕迹,哪些则是需要警惕的新病变。这份片子她足足看了15分钟。

    “有时病灶可能只是一些可疑征象,比如一个小白点,只出现在某张图片上,这就需要反复观察、对比。”蒋涛说,遇到棘手、看不清的片子时,医生们会一起分析,考虑每一种可能,出报告也要仔细斟酌。如碰上疑难病例,要和患者沟通,询问病史、查找文献或请专家会诊。王丽表示,有时会在一张难读的片子上花1小时,看得脑袋都晕了,接下来便会找相对简单的片子来看,要不然脑子和眼睛都受不了。
, http://www.100md.com
    记者观察到,为了提神、保持专注力,每位影像医生的办公桌上都放着茶叶和咖啡,是人手一份的标配。▲

    苦:掏心掏肺,患者却不理解

    影像科常被患者投诉,让技术员和医生们觉得苦闷。技术员刘启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曾有患者及家属带着手机冲进磁共振室,非常危险,可能威胁生命安全。“这时我们本能的反应可能会比较严肃,告知他们不要做危险举动,而可能得到‘态度强硬’的投诉。”

    王丽说,有时影像图片显示的信息会和患者既往病史有出入,影像科医生需要叫患者过来查体,保证报告准确,但有些患者会不理解地质疑:“你又不是临床大夫,凭什么让我去检查。”

    还有一些患者有点无理取闹,比如嫌拍片预约时间太长,隔三差五就投诉一次,医生处理投诉时,对方便会透露“希望走个后门”的意思。有些患者甚至用投诉来发泄情绪。
, http://www.100md.com
    蒋涛告诉记者,出报告时,影像科医生会尽可能写得清楚、简洁明了,方便临床医生直接了解病情。但有患者去问诊时,只拿片子,不拿报告,让影像科医生做了无用功。“不过,近年来也有好的变化,不少患者都会专门挂影像科医生的门诊,希望我们具体分析和解释片子中的问题。”▲

    忧:害怕出错,字字斟酌

    误诊、漏诊是影像科医生心里的一根刺,为此时刻紧绷神经。曾有位30多岁的男士因膝关节疼痛拍磁共振,影像显示疑似肿瘤。为避免误诊,王丽打电话与患者沟通,得知他的膝盖曾受过伤,当时没有治疗,且如今尿酸较高,存在痛风可能性。王丽分析后认为,病灶可能和痛风有关,又建议患者做了双能CT,最终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而非肿瘤。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我们更怕出一点错误,每份报告的遣词造句、格式标点,都要仔细斟酌。”蒋涛表示,有时读片中会发现一些比较轻微的症状,不写入报告,担心患者忽视;写入报告,又怕患者心理负担太重,反而影响健康。在纠结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报告中强调“请结合临床”。
, http://www.100md.com
    为保证准确性,科里建立层层审核制度,将错误可能性降到最低。即使这样,下班后,王丽有时还会担心报告存在疏漏,甚至有时因此睡不着觉。

    王丽告诉记者,客观地说,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工作量特别大时,有时难免出错,比如左右写反、病灶大小写得不对,虽然几率很小,但无法彻底避免。“出了错,医生不会推脱,但也希望患者尽可能理解。”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年增长率约30%,而影像科医生增长率仅为4.1%,很不匹配,这就导致影像科医生们承担了巨大的工作量。一项有上千名影像科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超七成人认为其在医院不受重视,收入与付出不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影像科医生担忧自己有一天会被机器取代,不知何去何从。

    “未来什么样,我们不知道,目前能做的就是继续奋战在岗位上,不辜负每一份影像报告及背后的患者。”蒋涛说,影像科医生虽是“幕后工作人员”,但和临床大夫一样,披上一身白衣就只想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希望患者更理解、配合他们的工作,比如认真填写拍片申请单,尽量清楚地描述病史,减少“同病异影”或“异病同影”对诊断的影响;听医生的嘱咐,不要乱动,因为轻微的晃动都可能加大诊断难度。

    看完最后一份片子,时间到了晚上8点。王丽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记者问,日复一日的读片、写报告会不会倦怠,她直言“会”,但出于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责任心,她会继续坚持下去。▲, http://www.100md.com(王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