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孤岛”状态
心灵驿站
有这样一群人,明明春光明媚,很适合出门踏踏春、遛遛弯,却一个人在家睡大觉,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也就过去了。虽然身在其中的时候感觉还挺安逸,但每当过完这样的一天,惊觉时间一眨眼便没了,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另一方面,闭不出户的时间长了,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出门。更准确地说,其实是越来越不敢出门了。
放假就想家里蹲,朋友只在微信里,家人许久不联系,娱乐主要靠手机——这样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人都主动、自发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外出、与人交往似乎变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
这种状态叫自我孤立。自我孤立是一种自己选择的、主动将自己与其他人以及社会之间隔绝起来的状态。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自我孤立并不是一两天、一两周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藏匿,其中往往包含了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抗拒。自我孤立者即便在当下坚信“这就是我想要的”,也依然会在回顾时产生空虚和后悔的感觉。
纽约时报在2016年的报道中提出,自我孤立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成为一个日渐增长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现代年轻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日本,极端的自我孤立可以达到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足不出户的程度。这群把自己与社会完全隔离开来的人被称为“茧居族”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的数据显示,这样的茧居族在日本已超过了100万人。
即使自我孤立并不一定伴随着主观上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在当下、或是短时间让人感觉十分惬意。但客观上,它的确会给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有多项研究结果指出,长时间地将自己与外界隔离,会加重人的社交焦虑感和抑郁情绪。选择不与人交往实际是不自信的表现,而长时间地远离社交又会进一步地降低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且,即便是自尊水平正常,甚至是高自尊的人,也会由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结而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孤岛”状态呢?
首先,找到至少一个可以线下保持联系的人。找到能够重新在线下和你建立、保持联系的人。你们可以固定每周见一到两次面,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沟通。
其次, 计划你休息日的行程时间表。为了避免一有休息的时间就屈从于惯性,又像从前一样在家闭不出户,你可能需要从现在起好好地提前规划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朋友、家人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外出的时间,都需要在你所有的闲余时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三,参加一个固定的线下小组或社群。在生活已经如此忙碌的今天,坚持挤出时间来社交和体验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群人一起就会让坚持变得更容易。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线下兴趣小组、兴趣班或是活跃度比较高的社群,都可以起到督促和鼓励的作用,让出门活动变成一件更有仪式感,也更加被重视的事情。, 百拇医药(咯 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