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前化”害了孩子
实际上,培养孩子“成才”很重要,培养孩子“成人”更重要。
一场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的幼升小选拔,引来了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 “牛娃简历”。这些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乍一看,这像是个段子。如果孩子真的连核反应堆都懂,恐怕可以进科研机构扛大梁了,还用上小学吗?只不过,家长们可能很难笑得出来——这背后隐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多少压力和焦虑。
大家都知道,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爱好,让孩子做符合自身年龄的事情,快乐地生活,才是最正常的家庭教育逻辑。为何现如今“正常”成了“另类”,“不正常”反倒成了常态?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上。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原本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能提高分数的都是“好”的,无助于提高分数的都成了“没用”的。于是,无数孩子被强行纳入设计好的“流水线”,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诚然,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客观上加剧了竞争。但一部分家长太过现实,甚至功利的考量,也为教育的不正常现象推波助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前程,家长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上,甚至不惜为此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天性,不断将起跑线前移,从小学到幼儿园,有的甚至前移到了胎教。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家长自己也疲于奔命。应试教育让家长迷失了方向,家长的迷失更加剧了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威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培养孩子“成才”很重要,培养孩子“成人”更重要。有些家长真应该放慢脚步,好好反思:用剥夺孩子快乐、有悖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提前”,值得吗?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最起码让他们做个快乐的人、自信的人?我认为,改变这种教育“提前化”趋势,除了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家长更应该主动摒弃功利心,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百拇医药(乔志峰)
一场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的幼升小选拔,引来了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 “牛娃简历”。这些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乍一看,这像是个段子。如果孩子真的连核反应堆都懂,恐怕可以进科研机构扛大梁了,还用上小学吗?只不过,家长们可能很难笑得出来——这背后隐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多少压力和焦虑。
大家都知道,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爱好,让孩子做符合自身年龄的事情,快乐地生活,才是最正常的家庭教育逻辑。为何现如今“正常”成了“另类”,“不正常”反倒成了常态?从根本上来说,问题出在现行教育体制上。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原本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能提高分数的都是“好”的,无助于提高分数的都成了“没用”的。于是,无数孩子被强行纳入设计好的“流水线”,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诚然,教育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客观上加剧了竞争。但一部分家长太过现实,甚至功利的考量,也为教育的不正常现象推波助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前程,家长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上,甚至不惜为此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天性,不断将起跑线前移,从小学到幼儿园,有的甚至前移到了胎教。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家长自己也疲于奔命。应试教育让家长迷失了方向,家长的迷失更加剧了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威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培养孩子“成才”很重要,培养孩子“成人”更重要。有些家长真应该放慢脚步,好好反思:用剥夺孩子快乐、有悖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提前”,值得吗?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最起码让他们做个快乐的人、自信的人?我认为,改变这种教育“提前化”趋势,除了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家长更应该主动摒弃功利心,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百拇医药(乔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