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焦虑症在“搞鬼”
经常出现头痛、坐立不安、心悸恐惧等症状
视觉中国供图
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主任 西英俊
你经常焦虑吗?有没有想到身体的不舒服可能是焦虑症在“搞鬼”?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也在增加。数据显示,抑郁症、焦虑症等已成为都市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焦虑症的发病呈现高发状态,头痛、坐立不安、心悸、恐惧、紧张等情绪常常伴随着患者,想着尽快好起来,却又难以摆脱其困扰。而摆脱焦虑要靠专业的医生和自己共同努力。
焦虑症通过身体来报警
焦虑情绪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情绪。当一个人面临着自认为是未知的、危险的或重要的场景时就可能产生焦虑,如考试前、就业面试前、参加比赛前等重大活动时。事情过去,焦虑便会消失。但焦虑症往往对患者的生活也会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两种形式,但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确。
简单来看,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的发病表现不同,广泛性焦虑患者可能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且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表现为坐立不安,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急性焦虑发作是指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发作持续十几分钟到半小时时间不等。
这类患者往往在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比如器质性病变的发生。躯体化障碍在心理疾病中比较常见,包括焦虑症患者,他们容易被误诊,由于急性焦虑发作的表现和冠心病发作非常相似,患者第一时间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最后的诊断经常是不明确,使得急性焦虑发作的误诊率较高。我们在接诊时也发现,很多病人都是在多地检查后最后才来到心理科治疗,结果发现是心理疾病导致。
自行痊愈不靠谱
有病找医生,这句话放在其他科室还适用,但在心理门诊,不少人存在“精神病人”“心理有问题”的看病包袱,能拖就拖的心态在焦虑症的患者中极为常见。
焦虑症会长期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危害会越来越大。另外,焦虑症患者很难依靠自己“走出来”,而是需要“药物+心理治疗”。心理疾患并非不能治、不好治,在医生的干预下加上患者积极配合,效果会不错,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应该很快就能消失,而根除背后的诱因更应该被关注。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焦虑症,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还是个人生理层面问题?对医生来说要解除患者的心结,和病人沟通,而不是单单控制这个病症,否则,患者还是有复发的风险。对患者来说,一时不愿意去医院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自行用药。焦虑症的患者自行用药肯定行不通,用量不够、超量或是搭配不当,都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公众没办法主动采取干预措施,如果有焦虑症倾向,做运动、听音乐、呼吸调节都是非常好的缓解方式。主动走出去和人多交流、亲近自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注意力等都不失为防控这类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别把焦虑症不当事
有不少焦虑症患者有着类似这样的体验:“我现在就很焦虑,每天坐立不安,很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尿频、睡眠不好、情绪低落、爱着急、感觉生活不美好,去体检哪里又都没问题。”“创业失败,又和很好的朋友闹翻,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因此情绪超低落,有好几次感觉有血液往头上涌,头皮一阵一阵发麻,因为当时事多,就没有很注意,只知道比较焦躁。”
一种观点是,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中华医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内心遭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波动且无法有效排解时,容易诱发红疹、瘙痒等皮肤过敏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过敏”,长期如此容易患上湿疹、牛皮癣、银屑病等皮肤病。另外国外研究也发现,长时间精神压抑还会导致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总之如果有焦虑症,必须引起患者的重视,并及早开始干预。
链接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焦虑症,什么情况下要到医院去治?
现在网上有一些心理学的自测量表,针对焦虑症会有一些常见问题,最后根据分数给出判断,这个可以参考,但不能迷信。在专科医院,对焦虑症会有专门的评估手段,由于焦虑症的发病原因不明,而且每个人的表现差异也很大,如果频繁出现前面所说的症状表现,而在医院检查中没有发现异常,又影响了个人生活,应该及早来心理门诊检查,早诊断和早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人在遇到意外或者挫折后,短暂的焦虑情绪非常正常,但是如果这种情绪长时间弥漫、持续、严重就要引起注意,这是判断是否就医的关键。另外,对生活、工作、学习是否造成明显的影响也是决定是否就医的一个标准。
小贴士
人焦虑的时候,是可以自我调整、舒缓紧张状态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就包括运动疗法。平时如果能多一些舒缓的运动,例如瑜伽、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听听轻音乐,看看书,多和亲朋好友聊聊天,放缓工作节奏等都是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