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6.19
编号:74332
医生组团,随时帮你会诊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9日 生命时报 2018.06.19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为开展医院内部层级诊疗,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从2016年3月起,先后在15家市属医院中试推行了“知名专家团队模式”,共组建70个知名专家团队。因效果良好,今年4月,医管局又再次扩大试点,知名专家团队数量增至113个。但《生命时报》记者发现,一些患者对此服务模式的运行流程、出诊效果仍不甚了解。近日,记者探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知名专家团队试点。

    转诊引导合理就医

    友谊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胡滨介绍,每个知名专家团队都由一名知名专家和若干名主治医师以上成员组成,知名专家的门诊号不再对外直接开放,取而代之的是知名专家领衔的团队门诊号。团队成员先对患者进行初诊,如果病情复杂,可直接通过预约转给知名专家进行诊治;知名专家也可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转给团队成员复诊。另外,非团队成员的医生也能在病情需要时,将患者转诊给知名专家。

    龚树生教授是知名专家团队的带头人,他主攻耳鸣、耳聋、眩晕等,记者在他的诊室门口采访了两位患者。
, 百拇医药
    一位等候复诊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最先是一位张大夫安排基本检查和住院,之后她便接到通知,下一步由隔天坐诊的龚树生教授来看。李女士说:“以前想预约知名专家需要排到至少两周后,着急时不得不找号贩子。这次从挂号到住院,再到做手术,只用了不到两周,号贩子估计要没生意可做了。”

    从内蒙古赶来看病的王女士说,女儿在学校的听力筛查中没通过,团队初诊医生帮孩子做了几项检查,没办法作出明确解释,于是便直接把她们带到龚树生教授的诊室。王女士说:“以前在大医院看病,医生看不了的,只能再去预约其他医生或换医院,在就诊期间换大夫还是头一次。”

    胡滨表示,“一号难求”的专家号改成知名专家团队号后,提前2~5天基本都能预约到。该模式也起到引导患者理性就医的作用:有的患者一味选择知名专家,但轻病症可能完全没必要;也有患者对病情不够了解,没及时找到大专家进行诊治,耽误了病情。团队中的医生用专业的判断来帮患者决策,不仅为患者提供精准服务,还帮疑难重症患者快速找到大专家,提高看病效率。
, 百拇医药
    协作推动专业升级

    作为龚树生知名专家团队一员的主治医师宋跃帅告诉记者,以前他需要接诊耳鼻咽喉全科的患者,想研究耳科方面的病例却很难遇到。现在,接诊的耳科病例非常集中,通过对耳科类疾病中各种细分病种的诊治,宋跃帅积累了更多的专科经验。“这让我的专业能力提升速度加快了好几倍。”

    龚树生表示,成员本身都是专业技能很强的医生,以团队形式“传帮带”,能进一步帮优秀医生成长为“专、精、尖”人才,利于团队整体专业实力的提升。模式试行后,他每天接诊的病患数量减少近一半,但疑难重症患者的比例却大增。龚树生还说,以往接诊的患者需先做检查,如今患者大多都已由团队医生安排做了检查,他的任务就是直接进行诊治,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胡滨说,医院在薪酬激励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对知名专家不再考核门诊诊次,不再单纯按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而是以疑难疾病诊治率、团队转诊落实情况、团队作用发挥情况、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情况等作为团队整体和知名专家本人的绩效考核依据,希望能充分发挥人才价值,使医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 百拇医药
    呼吁开展院外转诊

    北京医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自试点试行以来,所有团队的疑难重症患者占比均有增加,其中28个团队的疑难重症患者增加30%以上;患者满意度和团队成员满意度均高于90%;有96.5%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有必要组建专家团队。但是,龚树生在带领团队的实际工作中也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知名专家团队模式的宣传力度依然不足。目前,医院的各个服务平台均已明显展示知名专家团队模式的相关信息,但还需提高服务质量,医务人员应积极参与知名专家团队模式的推广。另外,媒体平台的宣传范围和力度太小,一些外地患者对北京市推行两年的知名专家团队服务依然知之甚少,媒体需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院内转诊与院外转诊相结合。目前,知名专家每个出诊单元(半天)会预留不少于50%的号源给团队转诊患者,但“加号”也非常有必要。诊间转诊要有灵活性,其他非团队的医生也可以推荐患者临时找知名专家“加号”,这样就能保证更多真正需要的人看得上专家。同时,还应搭建一个官方的国内同行预约渠道,即使不是同一个医院,也能帮患者预约其他专家,这样既可以为患者提供便利,也利于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医院的信息化改造需要加大投入。“分级诊疗”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改革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改造。例如,有的医院引入了诸多信息化设备,推行“诊间结算”,患者持一张就诊卡就可以在诊室内直接结算挂号、检查、治疗、药品等费用,大大缩减患者就诊的时间成本。▲, 百拇医药(任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