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病人四大错误做法
拖延病情导致加重 拒绝抗凝形成血栓
房颤病人四大错误做法
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马长生
房颤(心房颤动)可谓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为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可达520万、女性达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有1/4左右的概率会患上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介绍说,人的心脏就像一间“两室两厅”的房子,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但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最终导致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进而出现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但近1/3的房颤发作没有症状,极具隐匿性,而数心跳、摸脉搏有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患者若发现心跳“有时快,有时慢,毫无规律”,应及时检查心电图以确诊。老年人,尤其是并发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以便发现隐匿性房颤。
, http://www.100md.com
马长生表示,临床上,房颤病人常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对治疗效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1. 拖病情。有的患者不重视房颤,拖着不去治疗,这对寿命影响很大。从房颤初期到晚期,从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甚至永久性房颤,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愈发严重。房颤发作越频繁,脑血栓风险越高。
马长生说,房颤的治本之策是,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主要方法有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其中,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房颤,降低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衰合并房颤预后。高龄老人、孕妇等都可接受消融手术。
2. 不抗凝。抗凝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尽管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但对卒中高危患者利大于弊。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为34.4%,中国仅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 百拇医药
国际上公认的一项评分可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算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人群,应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3. 用错药。不少房颤患者控制不佳的原因是不知道该选什么抗凝药。比如,有些人认为阿司匹林可用于房颤患者的抗凝,实际上它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且胃肠道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用于房颤治疗的抗凝药物主要是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
房颤病人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也不够规范,马长生诊治过的患者中不乏过度应用此类药物的情况。与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4. 乱控制。不少房颤患者给自己生活增加了太多限制,有人刻意压抑情绪;有人看到网上种种“饮食禁忌”,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马长生对此建议,病人不必过度干涉和抑制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无需给饮食加上条条框框。只要保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坚持适度锻炼、按时吃药,定期随访并检查凝血指标、心电图等。▲
, http://www.100md.com
爱发火 缺睡眠 离过婚 读书少
伤心脏的生活小事
赵鹏程 编译
心脏病的出现,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积累形成的。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近日盘点了让心脏受伤的9件琐事,提醒更多人注意。
1. 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强烈的情绪爆发会极大地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者对313名疑似心脏病发作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病人在愤怒爆发后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可能性高了8.5倍。越经常生气,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就越高。
2. 在显示屏前坐太久。有报告称,每天看电视或在电脑上工作4小时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25%。
3.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日本一项研究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的日本男性,心脏病发作几率是每晚睡7~8小时的同龄人的5倍,女性也存在同样风险。
, 百拇医药
4. 离婚。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选取了近1.6万名45~80岁的男女参与者,他们都至少结过一次婚。为期18年的追踪调查期间,研究者每两年评估一次参与者的婚姻状况和总体健康状况。分析结果显示,离婚女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婚姻中女性高出了25%,离婚两次或更多次的女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高出了77%;男性若离婚两次以上,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30%。
5. 生活在雾霾严重的地区。雾霾对心脏和肺脏同样有害,暴露在高浓度的空气污染中,会使病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增加48%~69%。
6. 生活在温度极端的地区。研究表明,极端寒冷和极端高温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暴露于低于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会使两天内发作心脏病的风险增加36%。
7. 经历自然灾害。经历飓风或地震不仅影响精神和情感,还会影响身体健康。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的几年里,该地区因心脏问题住院的病人明显增加。
, http://www.100md.com
8. 没上过大学。一项研究分析了26.7万名澳大利亚男女参与者的数据资料后发现,与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相比,学历较低者心脏病发作风险要高出至少1倍。可以说,读书越久,心脏越健康。
9. 得了流感。美国心脏病学会一直建议心血管病人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因心脏病住院的人,感染流感后一周内心脏病发作可能性会升高6倍。▲
降压仪不能替代药物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曾伟杰 □陈志冲
本报特约记者 简文杨
最近有不少病人咨询,听说用“降压仪”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甚至治愈,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吗?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曾伟杰对此表示,不用吃药就能把血压完全控制住,目前而言大概只能是梦想。
, http://www.100md.com
曾伟杰介绍,市面上有一种降压仪,声称“通过脉冲气流刺激穴位、激光照射等方式,能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长期使用可治愈高血压”。但临床上并没有使用降压仪、高血压治疗仪等小设备来治疗高血压的做法。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高血压患者都深信降压仪是有效果的。患者郑大爷就说,有商家来小区做免费体验降压仪的活动,他去试了半个多小时,随后测量,血压确实有所下降。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陈志冲解释:“这种降压效果一般是短暂的。通过脉冲电流刺激人体穴位,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会暂时下降,但刺激过后,血压很快会反弹上去。用红外光照射皮肤表面,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放松,为血压赢得片刻的‘宁静’。”此外,还可能是心理作用作怪。陈志冲分析,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很多,情绪就是其中之一。静坐着体验降压仪“按摩”血管、穴位,有助于让人心情舒缓、放松,从而使血压下降。
陈志冲提醒,不少降压仪的广告,都宣称能够治愈高血压。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降压仪注明的适用范围只是“辅助降低血压”,病友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商家的无度宣传。此外,降压仪副作用不明,不建议患者过分依赖。临床上,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该病至今未找到治愈方法,患者一般需要终生服药治疗,不可能靠小小仪器治愈。如果迷信降压仪而停药,很可能造成血压反弹,导致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特别是“准妈妈”,切忌盲目担心降压药副作用,乱用降压仪。孕妇某些身体部位或穴位若受到刺激,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流产。现在已有可以给孕妇使用的高血压药物,不经过胎盘代谢,不会给胎儿带来危害。▲, 百拇医药
房颤病人四大错误做法
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马长生
房颤(心房颤动)可谓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据估计,2010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为3350万;预计到2050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可达520万、女性达310万。4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一生患房颤的风险为26%,女性为23%,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一生中有1/4左右的概率会患上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介绍说,人的心脏就像一间“两室两厅”的房子,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但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最终导致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进而出现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但近1/3的房颤发作没有症状,极具隐匿性,而数心跳、摸脉搏有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患者若发现心跳“有时快,有时慢,毫无规律”,应及时检查心电图以确诊。老年人,尤其是并发疾病较多的人更应重视每年体检,以便发现隐匿性房颤。
, http://www.100md.com
马长生表示,临床上,房颤病人常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对治疗效果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1. 拖病情。有的患者不重视房颤,拖着不去治疗,这对寿命影响很大。从房颤初期到晚期,从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甚至永久性房颤,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愈发严重。房颤发作越频繁,脑血栓风险越高。
马长生说,房颤的治本之策是,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且长期维持正常窦性心律,主要方法有两大类:药物转复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其中,导管消融治疗可根治房颤,降低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衰合并房颤预后。高龄老人、孕妇等都可接受消融手术。
2. 不抗凝。抗凝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70%。尽管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但对卒中高危患者利大于弊。目前我国房颤抗凝现状堪忧:全球房颤患者抗凝药物应用率约为34.4%,中国仅13.5%。让房颤患者尽早意识到自身危险,建立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 百拇医药
国际上公认的一项评分可用来指导患者抗凝治疗,算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和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和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卒中高危人群,应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3. 用错药。不少房颤患者控制不佳的原因是不知道该选什么抗凝药。比如,有些人认为阿司匹林可用于房颤患者的抗凝,实际上它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且胃肠道和颅内出血风险并不低。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用于房颤治疗的抗凝药物主要是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
房颤病人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也不够规范,马长生诊治过的患者中不乏过度应用此类药物的情况。与疗效相比,更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安全性。
4. 乱控制。不少房颤患者给自己生活增加了太多限制,有人刻意压抑情绪;有人看到网上种种“饮食禁忌”,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马长生对此建议,病人不必过度干涉和抑制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无需给饮食加上条条框框。只要保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坚持适度锻炼、按时吃药,定期随访并检查凝血指标、心电图等。▲
, http://www.100md.com
爱发火 缺睡眠 离过婚 读书少
伤心脏的生活小事
赵鹏程 编译
心脏病的出现,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积累形成的。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近日盘点了让心脏受伤的9件琐事,提醒更多人注意。
1. 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火。强烈的情绪爆发会极大地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者对313名疑似心脏病发作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病人在愤怒爆发后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可能性高了8.5倍。越经常生气,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就越高。
2. 在显示屏前坐太久。有报告称,每天看电视或在电脑上工作4小时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125%。
3.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日本一项研究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的日本男性,心脏病发作几率是每晚睡7~8小时的同龄人的5倍,女性也存在同样风险。
, 百拇医药
4. 离婚。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选取了近1.6万名45~80岁的男女参与者,他们都至少结过一次婚。为期18年的追踪调查期间,研究者每两年评估一次参与者的婚姻状况和总体健康状况。分析结果显示,离婚女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婚姻中女性高出了25%,离婚两次或更多次的女性,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高出了77%;男性若离婚两次以上,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30%。
5. 生活在雾霾严重的地区。雾霾对心脏和肺脏同样有害,暴露在高浓度的空气污染中,会使病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增加48%~69%。
6. 生活在温度极端的地区。研究表明,极端寒冷和极端高温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暴露于低于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会使两天内发作心脏病的风险增加36%。
7. 经历自然灾害。经历飓风或地震不仅影响精神和情感,还会影响身体健康。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的几年里,该地区因心脏问题住院的病人明显增加。
, http://www.100md.com
8. 没上过大学。一项研究分析了26.7万名澳大利亚男女参与者的数据资料后发现,与拥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相比,学历较低者心脏病发作风险要高出至少1倍。可以说,读书越久,心脏越健康。
9. 得了流感。美国心脏病学会一直建议心血管病人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因心脏病住院的人,感染流感后一周内心脏病发作可能性会升高6倍。▲
降压仪不能替代药物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曾伟杰 □陈志冲
本报特约记者 简文杨
最近有不少病人咨询,听说用“降压仪”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甚至治愈,真有这么神奇的事吗?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曾伟杰对此表示,不用吃药就能把血压完全控制住,目前而言大概只能是梦想。
, http://www.100md.com
曾伟杰介绍,市面上有一种降压仪,声称“通过脉冲气流刺激穴位、激光照射等方式,能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长期使用可治愈高血压”。但临床上并没有使用降压仪、高血压治疗仪等小设备来治疗高血压的做法。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高血压患者都深信降压仪是有效果的。患者郑大爷就说,有商家来小区做免费体验降压仪的活动,他去试了半个多小时,随后测量,血压确实有所下降。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陈志冲解释:“这种降压效果一般是短暂的。通过脉冲电流刺激人体穴位,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会暂时下降,但刺激过后,血压很快会反弹上去。用红外光照射皮肤表面,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放松,为血压赢得片刻的‘宁静’。”此外,还可能是心理作用作怪。陈志冲分析,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很多,情绪就是其中之一。静坐着体验降压仪“按摩”血管、穴位,有助于让人心情舒缓、放松,从而使血压下降。
陈志冲提醒,不少降压仪的广告,都宣称能够治愈高血压。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降压仪注明的适用范围只是“辅助降低血压”,病友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商家的无度宣传。此外,降压仪副作用不明,不建议患者过分依赖。临床上,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该病至今未找到治愈方法,患者一般需要终生服药治疗,不可能靠小小仪器治愈。如果迷信降压仪而停药,很可能造成血压反弹,导致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特别是“准妈妈”,切忌盲目担心降压药副作用,乱用降压仪。孕妇某些身体部位或穴位若受到刺激,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流产。现在已有可以给孕妇使用的高血压药物,不经过胎盘代谢,不会给胎儿带来危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