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无形的能量科学
九宫八风模型
在中国式思维模式中产生的中医学,更接近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自身内在的规律,是无形的能量科学。
应用中国的哲学思维来认识人体生命科学,由阴阳的运动来看物质的变化,是从能量角度探讨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途径,弥补了实证科学的不足。
中西医学用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认知方法,从不同层面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功能状态,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体系。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历史上中华儿女从未对中医学产生过质疑,但近一百多年来,由于西方医学的介入,使人们对中医学产生了疑问和争论。
有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应该否定取缔;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但有合理内涵,应该走科学化的道路,与时俱进;有人认为不管中医是不是科学,能治好病,就是科学。笔者认为,中医是无形的能量科学。能量是无形的,既看不见又摸不到,但作用很大,显示出不透明、难量化的模糊性。
现代人认为:人体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形态结构系统。西医强调物质结构,重视技术,针对病因开发药物,为对抗医学。中医强调能量开发,调节阴阳,扶正祛邪,为平衡医学。中医不同于西方医学,应该按中医自身规律,走自己的道路,大力发展。
从科学角度理解中医学
科学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但一直在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据考证,科学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其含义一般指学问或知识,可是到目前为止,对科学尚无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对于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科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是具有客观性、真理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所谓科学的中心,可以说是物理学精神,也就是有系统的观察,提出假说以解释现象,再借此假说预测和改变未来。如果这个假说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不出错,那么这个假说就变成了定律。新的假说可以以此定律为基础,再来解释其他现象,如此不断地往上架构,进而解释及改变各种现象,这就是科学。
以现代科学的定义为标准进行衡量,可确认中国古代的《易经》《黄帝内经》就是科学的著作,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阐明了事物存在形式的本质和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它的形成是假说验证定律,这个过程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物理学精神的,只不过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名词,构建二经理论的原理和形成的机制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人们对二经的认识不够明确。
中医学是按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长期的农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国式的思维模式,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万物在冥冥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宇宙自然观。
中国古人从整体看局部,以无限引领有限,以时间流变看有形存在,认为有形存在的变化根源在于无形,是无形引发和支持着有形存在的演进,无形代表事物的真正本质和规律。因此,在中国式思维模式中产生的中医学,更接近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自身内在的规律,是无形的能量科学,其最大的缺陷在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易被人接受和认可,易产生误会,引起争论。
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宇宙的组成部分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时空限制,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以空间为本位,坚持主客对立,通过感官与世界沟通。
西方实证科学只承认事物有形结构的这个层面,而忽视了事物无形的能量动力信息这一层面,这就是西方实证科学的最大缺陷。比如,癌症的癌细胞长在什么部位,细胞成什么样子,细胞分化分级和转移变化,清晰可见,真实透明,但对癌细胞产生的动力是什么、癌细胞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无休止生长、为什么不断转移等问题无法解答。
能量才是癌细胞产生、发展、转移的本质,这个能量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能量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才是内在的自身规律,癌细胞结构清晰有形可见,而能量运转消耗是无形的。
中西医学是思维方式不同的科学
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导引下,产生的以气为动力,以构建的功能状态为核心的无形的能量科学,称之为形而上科学,是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与西医的实证科学完全不同。
中医无形的气是使有形物质结构具备生命功能的能量,有形生于无形,气聚成形,气散无形。物质结构本身没有生命功能,只有在气的作用下才能产生生命功能。物质是气的载体,功能是气化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是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原理及机制的科学。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体现在结构能量信息与功能的变化上。结构是指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基因、细胞、组胚、器官、肢体等一切肉眼可见以及通过仪器可见的物质实体。能量指维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系统,如线粒体、各种酶释放的化学热,食物产生的热能以及太阳活动产生的辐射能。它们都是迄今为止通过肉眼或仪器无法直接观察的无形力量,这个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医所说的“气”。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医的气既含有能量也含有信息。能量信息是无形的。功能的实现是物质结构和能量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医着重结构方面,认为只要有完整的结构就能产生功能,功能是结构的属性。中医着重从能量方面来探析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认为功能是能量运行的动态形式,结构是能量运行的工具,结构本身不具有功能,需要通过能量的作用才能产生功能。
功能的产生,能量比结构更重要,因为能量作用于结构,结构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功能,结构是载体,能量是动力,动力决定载体功能。
中医思维认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符合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的本质和规律。无论核苷酸、氨基酸或碳链分子都不是活的,但是,只要以正确的方式把它们聚集起来,由它们相互作用涌现出来的动力学行为就是被我们称为生命的东西。
中医认为,生命功能是能量运行的动态形式,不是结构本身的固有功能,结构只有在能量的作用下才能产生生命功能,所以,能量比结构更能体现生命的本质。
中西医学都是科学,只是中西医用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认知方法,从不同层面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功能状态,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体系,彼此不能代替,且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西医从结构层面去解读人体的生命功能,结构实体有形可见,容易被人接受。中医从能量方面认识人体的功能,能量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不易被人接受。中西医从不同角度出发,沿着不同道路,都能走进科学的殿堂,但都不够全面,各代表生命的一个侧面,二者应相互补充。
中医学是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中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它丰富的文化底蕴鲜明地表现在中医学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就是哲学思维。爱因斯坦也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长期的农耕文明、象形文字、取类比象造就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道德经》《四书》《黄帝内经》均为此种思维的产物。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宜其性。”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者气也,一生二,二即“一阴一阳谓为道。”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之元气,是生两仪阴阳也。
易、道一致认为,一为宇宙万物存在的共同基础太极元气,二为阴阳,是事物变化的能量。道是阴阳推移运转不息的变化规律,向太阳者为阳,背太阳者为阴。阴阳概念延伸为万事万物组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结构为阴,另一方面是无形的道为阳。道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宇宙大自然的普遍客观规律。
道之体为太极,道之用为阴阳。张景岳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清·张志聪说:“本者,本于阴阳也。”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借古人之易理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转归彰显了中医的奥秘。应用中国的哲学思维来认识人体生命科学,由阴阳的运动来看物质的变化,是从能量角度探讨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弥补了实证科学的不足。
阴阳来源于对太阳的背向,背太阳者为阴,向太阳者为阳,向太阳者接受太阳热辐射能量。人的能量在热力学系统中的内能只有一部分可以产生机械功,叫可用能,也叫自由能,是地球上转化为进入恒星外层空间辐射能的一部分。这部分来自太阳热辐射可产生机械功的可用能(自由能),是人体系统的阳能。
人体系统中还有一部分束缚原子核内能量向空间传播的能为阴能,两种能始终趋向平衡。这就是说,人体的内能包含自由能阳和束缚能阴,阴阳两种能量消长转化的基础是太阳,所以,阴阳核心或本质就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能量是恒动的,能量变化在速率上存在于时间中,地球一面自转,一面绕太阳公转,公转是依着公转轨道平面转动,称黄道面,自转所遵循平面叫作赤道面,二者之间的交角变化引起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从而在地球上出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时。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形成了春、夏、长夏、秋、冬五个阶段,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生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能辐射产生的自由能和物质自身的束缚能也在不断变化,热辐射强时自由能量大,相反时束缚能大,对生物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便形成了以木火土金水为主要特性的千姿百态的生物有形结构。能量的变化在位置上存在于空间中,地球在绕太阳一周中,其自身的倾斜度黄赤交角的变化成一个“8”字形曲线。
太阳热辐射的阴阳能量变化曲线是按太极八卦的模式运行的。从河图洛书数字看,白点奇数代表阳,由9到7,中间经过5到3又到1,正好是形成一条“S”的曲线,而在到达“S”的终点之后,则成反方向运动。黑点偶数代表阴,由8到6,到5与S相交到4,再到2,恢复到原位,其运行的曲线“S”。两条曲线相合,正好成为一个8字形(见九宫八风模型图),这个运动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它记载了地球绕太阳一周黄赤交角变化形成的太阳热辐射变化,也就是说地球上不同时间空间接受热辐射量的不同产生的能量就不同,形成的物质结构也不同。根据太阳光线照射之强弱和地球上接受太阳热辐射量之多少形成的能量强弱,产生生物效应,构建万物与人。
《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本义·图说》曰:“洛书盖起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洛书这45个黑白圆圈无论横看竖看,还是从对角线上看,得数都是15,这叫太乙九宫八风模型,太乙是太阳的别称,是八卦加上中央,而中央的5与周围八位发生关系时起同样的作用。
洛书的数字代表了太阳光的多少,9代表阳气,太阳光最盛最多,1代表阴气,太阳光最弱最少,两数相加为10,正是两点接受太阳光的总数。
洛书数目的多少,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光照射热辐射的数量,即给予万物的能量多少。阴阳数的排列次序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中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和寒热变化周而复始的节律。
能量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公转和自转,地球接受太阳热辐射的能量也在不断变化。能量变化在位置上按四方四隅和中央构建的九宫八卦模式运行。阴阳两种能量沿“S”形曲线螺旋形前进,以八卦为形式周而复始循环运行,产生相应的物质结构形态变化。
这就是我国古代以能量为基础认识宇宙物质的方法。它是从整体出发,以能量为核心来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的思想,沟通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搭建了内外联系的桥梁,是一条以能量为轨道通向科学殿堂的道路。它从另一个方位打开了科学的又一扇大门,是中国人的哲学智慧。 (李蔚生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