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258123
从中医学领悟中华科学精神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02期
     以空间为本位,到现象背后去寻找本质,这一扇科学的大门已被西方科学打开。但这不是科学的唯一大门,至少还有另外一扇大门,那就是以时间为本位,探索现象本身的规律,研究世界的自然整体层面。中国人的原创,正在于为撬开科学的这一扇大门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中国象科学观》《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中国系统思维》等。

    中医学与西医学、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形态和取向上为什么如此不同?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说到底,是对世界的一种选择。

    世界无限深广、丰富、多样。不是它提供什么,我们就认识什么,而是我们选择什么,它就向我们提供什么。

    主体的选择永远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限的,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用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的世界的某一层面或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

    以时为正

    时空选择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是决定文化性态的原点。这里说的是直观的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但是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

    中西文化正是因此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空间为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的不同时空选择,可以用这两种文化主流的全部内容来说明。

    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在创建学说时很少讨论时间问题,而花了好多气力争辩有没有虚空。毕达哥拉斯派以“数”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由数产生点、线、面、体,再由体生出水、火、土、空气四大元素和世界万物。这意谓,万物由空间产生,空间连接本原。对西方思想影响巨大的柏拉图,认为空间是神创造世界时所使用的永恒“质料”,存在于世界之先,像是一个母体。而时间只是神创世界所用永恒模型的运动影像,为神所造,在永恒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肯定了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但是他强调空间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时间本身不是运动,时间不过是空间位移的计量。亚氏的时空观一直影响至今,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视时间为空间的第四维:时间是为了说明物体的确切位置。

    在科学方面,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被公认为西方科学思想的源头,其公理演绎式的逻辑思维形式一直影响着西方学术的发展。西方最发达的学科是物理学,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最大成就是对物质结构的研究,都主要是研究空间属性。

    华夏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起始,很早就形成了“以时为正”的观念。

    中华学术的源头是《周易》。《周易》中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思想可用“与时偕行”(《易传》)四个字来概括。

    中医学以阴阳为“道”,阴阳的本质正是时间。《黄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为“万物之根本”“死生之本”“万物之终始”,这就使中医学成为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道法自然

    空间的特性是并立和广延。空间可以切割、占有,只能分享,不能共享。而且,只有在切割和分解中,才能显示空间的存在。故在空间范畴内,万物是不平等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差别和排斥,这决定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关系采取“对立”的形式。

    因此,西方人为了认识的方便和需要,对客体在思维中做预设和抽象,在现实中进行控制性实验。其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不可避免地要割断和丢弃对象的整体联系和流动过程,远离事物的自然本性。故西方的自然科学,确切地说,是不自然的科学。

    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时间一维,不可回逆,不可切割,不可占有,只能共享,不能分享。在时间的范畴内,万物平等,主体与客体是为一体。这决定了中华传统始终贯穿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牢固观念。

    时间存在的客观基础系事物的变易。但光有变易,还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时间一定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要素,而且惟当将三者联系起来,才成为时间。因此只有具备记忆和预想能力的主体,才有时间。

    可见,时间不能离开主体的感受和内省。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体的时间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因此越是深入感受时间,在时间中观察世界,就越会与客观世界融合,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两句话合起来,可谓天人合一之经典表述。既是“并生”,则主体与客体依然有分别和相对,但是一种以协调统一为主导的相对,一种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分别,故又称“为一”。因此,在认识上《易传》主张仰观俯察,近取远取。“观”是观察,“取”是选取、比较和归类。一定要体认,《易传》所说的观和取,以尊重客体不被干预为前提,而不包括受控的实验观察。

    老子主张“无为”,不是不作为,是指“道”无预设、无执著,在随机和不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生化万物。而人法道,就要顺遂万物之自性,尊重事物本来的生存状态,观察其自然而然的变化,找出其自然变化的法则,这就是“道法自然”。

    中医学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黄帝内经》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灵枢·师传》)

    “顺”即赞化,即辅助人与万物的自为自治。此乃《黄帝内经》心法,即根本原则。《黄帝内经》说:“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问·五常政》)此原则贯穿中医诊治的全过程。

    立象尽意

    遵循“法自然”的原则,我们面对的是现象。顺遂事物的自然变化,来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就不能破坏现象,认识所指,就是现象本身,就是要把握事物现象层面的规律。而现象也正体现着时间。

    《易传·系辞》说,圣人“观象于天”,“立象以尽意”,而《黄帝内经》有“阴阳应象大论”。他们所说的象,就是现象,就是主张观物取象,并以象的形式或意象性概念来概括和表述现象层面的规律。“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和论述表明,阴阳表达的是象,直接与现象相对应。它是对现象的概括,但不是抽象的概括,而是不离开象的概括。

    中医辨证之“证”,正是人身生命自然所呈之“象”;由证候组成的辨证法则,则是生命自然之象的规律。这里所说的现象,是指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从内涵上说,现象是事物自然整体功能、信息和所有内外关系的表现。从状态上说,现象是一个过程,是事物自然整体联系的错综杂陈,充满变易、随机和偶然。可见,现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以空间为视角看世界,事物之间是并列、分离、对立的关系。为了获得它们的空间属性,必须摆脱现象而将它们设定为相对稳定的形体,因为现象瞬息万变、关系交错,而空间本性的基点是静止和形界。最基本的空间属性则要从点、线、面、体四个方面对事物进行测量,于是须要抽象和逻辑推理。这也正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等学派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产生的根源。

    以空间为本位的进一步研究,要求相对孤立和分别地去认识各种事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为此,则必须确立实体概念。

    采取主客对立的方式,把对象看作是一个空间为主的存在,那么,事物作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于是,认识事物就会以分解、还原为基本方法。

    基于以上,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必定主张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所谓透过现象,就是排除和避开现象中纷繁杂乱的随机偶然的联系,将瞬时变化的联系加以拨离或固定,从中提取出某些人们关注的要素,在加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现象既然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就不像西方传统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是“实体”的被动的附属的存在,没有任何积极价值。

    首先看无机的物质存在。由单个或少量无机物体发生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其所呈现象与其实体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体”有何种变化,“象”则大体有与之唯一对应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体”。

    然而大数量无机物体的整体运动,如大气环流、地质变迁、自然灾害、太阳系小行星带的运动分布等,由于参与运动过程的物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无法预测,使得这些运动的现象与实体之间难以找到确定的对应关系,现象层面的独立意义变得明显,不可能单纯以其实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说明和测定这一类运动的变化情形。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运动的现象要由现象本身来解释,难于由产生现象的实体构成来判定。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自组织过程,同样如是。

    再看生命现象。每一生命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重结构的有机整体。因此,生命体所呈生命现象与其实体组织之间,既存在一些精确的直接对应关系,同时又存在一些不直接对应的关系。

    如经络、精神情志、非器质性疾病和其他很多体征,虽然以生命的实体构成为基础,但与实体组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临床证明,这一类生命现象以及那些与实体组织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生命现象,决不是纯粹被动的附属的存在,不是实体器官消极的外部呈现,它们对于生命过程和生命形体,有着重要的正面或负面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采取针灸、刮痧、按摩、推拿、气功等手段能够产生整体疗效的道理。

    构成人类社会的实体层面,主要包括社会成员、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其现象层面,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及社会成员的所有活动——意义突出的是治理和发明。由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智慧和个人的追求,不同集团、民族、国家之间还相互影响,故社会整体的运动状态最令人眼花缭乱,“象”和“体”的关系可能出现巨大的不确定。“体”的支撑是社会运动的基础,“体”的规模和水平,规定社会整体运动的性质和等级。然而,一当“体”的状况确定下来,社会运动情态会有一个与之相应,却是无限自由的可变化区间。在这个域限之内,“象”不仅可能有无限多种的呈现,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和创新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实体效果。

    人的心灵可谓超复杂超高级系统。现代科学认为,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是脑神经系统。大脑作为心灵系统的“体”,是生命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心灵系统的“象”,却是对外部信息的提取、加工和感受。人的意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人的情绪、心境(心理状态),有原则上不受限制的独立自主活动的能力和空间。思维主体想不想,想什么,怎么想,如何在心中进行信息展现和加工,不是由脑神经系统中的分子、原子来决定,而是由思维本身来决定。而且,心里怎么想,脑神经系统就会跟着发生相应变化。这表明,思维本身具有绝对的自主权、自由权。不是思维之“体”的运动决定思维之“象”的变化,而是思维之“象”的自主变化率领思维之“体”作相应运动。在这里,象和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颠倒。

    可见,在现象与支撑现象的实体之间,现象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质的和量的差异。现象有独立意义,要比实体性本质,丰富得多的多。

    物原真气

    气由内向心性修炼所发现,被生命、意念和其他一些自然现象证实,也得到哲学论证。作为世界本原,气与物质有本质区别。

    元气“细无内,大无外”,是无形虚体

    细无内,这样的存在只能是虚体,而不可能是实体,因为所谓“实体”就必须有相对稳定之形,故不可能“细无内”。细无内,则无形。而无形的存在,必定既无限可分,又无限广大,因而构成一个即分即合、充满宇宙、通透万物、绝对连续的整体。

    元气是无限定的存在,而物质实体有形、是有限定的存在,故既不可能成为无限小,也不可能通往无限大。现代物理学也已经证明,物质并非无限可分。

    气和物质与“象”的关系不同

    万物自然呈现之“象”,是天地气化运行的产物,是瞬时变化、充满活力的。象中有无限多种的信息和能量,一部分由气转化成的不稳定之物显示,一部分直接由气实现和传递。

    “象”既然是事物自然整体的呈现,那么“气”就是自然整体关系的主要实现者和承担者。对于人来说,“气”则是精神和生命活力的实现者和承担者。

    物质是实体性存在,与象相对而在象之外,是还原论的认识成果,是祛除了各种外部关系和各种不稳定因素之后的相对稳定的存在物。物质实体与象有密切联系,其联系主要通过气来实现。

    气与心相通,物质与感官对应

    人的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工具,只有在主客对立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感知对象。气是无形虚体,与人的感觉器官形不成任何对立性的碰撞,故人不可能用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工具捕捉到气。

    气是在天人合一的心性修炼中发现的,气可与心相通。老子说:“心使气曰强。”(《老子》第55章)“心”可以接通并支配“气”,进而把握气和利用气。

    而人对物质实体的认识,必以主客对立的方式,从感觉开始。离开感觉和抽象,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则无从谈起。

    气和物质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气是无形虚体,物质是有形实体,故气的作用方式是气化和感应,物质的作用方式是对立面的相互碰撞。

    元气论认为,在演化过程中,气会由无名无形变为有名无形,具有了某种规定性,但仍为虚体,然后再进一步生化为有形器物。气的实质是功能和信息,而气为世界之原,故气所承担的功能信息和运动过程比物质实体更为根本。

    唯物论以物质为世界本原,视万物为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故传统西医主要研究有形人体及其规律,认为由形体器官产生和决定相应的功能信息。中医则主要研究无形人体,即生命的气化过程和气化规律,主张依据自然整体的功能信息来界定和理解形体器官。

    天道阴阳

    天地间现象层面的根本规律是阴阳。阴阳是现象层面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功能性态,是现象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切自然整体的基本结构,蕴含着生成和妙化万物的潜能,显示为天地运化的自组织形式。

    阴阳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来源:昼夜四时;男女雌雄;天地气交。先贤把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发现一切阴阳现象的本始根源在于元气“一动一静”的时间节律。

    从时间出发看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整体生出并决定部分,万物呈现为整体生化过程。天地万物的原初是元气,老子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第42章)道(元气)除了是存在没有任何规定性(无名无形),是无外之大,故称“一”。“一生二”,即分化为阴阳二气,二气相感则化生万物。阴阳是最初也是后来一切化生的关键。

    天地(两仪)为人类生存其中,可以观察触摸,也是直观最大的阴阳。人和万物为天地所生养,在整体决定部分规则的制导下,人和万物在自然整体层面也都有阴阳之分,故曰“负阴而抱阳”,而且既在整体生命过程中保持往来屈伸、一动一静的时间节律,又在空间整体信息功能关系上形成分层网络结构。网络的各层各位,皆有阴阳的不同显示,成为一种特殊的分形结构,而阴阳则起着统摄整个分形网络的纲纪作用。

    由元气(道、太极)一动一静形成的最初的阴阳二气,显然十分单纯。当有形之物出现之后,阴阳的具体性态功能和表现形式,会依照有形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定,而变得复杂多样。事实表明,阴阳不是固定的模式,是彻底开放的,在内涵和形式上千变万化,无限多样,但都直接、间接与一动一静相联系,始终是一动一静节律的展现、延伸或转换。这种关系,类似于物质实体有千万种,但最终都离不开原子核与电子的组合。

    因此,中华认识论,主张通过元气和阴阳的具体演变来揭示事物系统的性质、整体功能关系网络结构和过程的终始,并由此形成了“以大观小”的思维方法和在自然整体层面寻找事物规律的做法。

    沿循这一路径,中医学考察人的身体,着重在生命过程和状态,强调运动即气化的独立性,这对于认识整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现象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就是要首先确定病人气化过程的基本偏向,接着八纲、六经、藏府、气血等的辨证,是对生命运动状态了解的细化,最终要辨明患者生命的阴阳分形网络出了什么问题。所谓病机,就是使患者身体的阴阳分形结构关系恢复正常的关节点。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对于认识其他领域的自然整体有启示意义,因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系统,都受阴阳规律的制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阴阳分形结构。我们看到,从天地四时到植物动物,从社会男女到中西文化都有阴阳在起作用。要注意的是,阴阳是象,属于自然整体的复杂性范畴,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嵌套,不适宜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必须临状辨析,因象制宜。

    以空间为本位,到现象背后去寻找本质,这一扇科学的大门已被西方科学打开。但这不是科学的唯一大门,至少还有另外一扇大门,那就是以时间为本位,探索现象本身的规律,研究世界的自然整体层面。中国人的原创,正在于为撬开科学的这一扇大门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这两种科学最终能否相互沟通呢?不能。因为这两个层面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得认识它们的基本路径刚好方向相反。现实中的自然整体层面与其构成部分无疑是自洽相通的,然而我们只能分别检视这两个层面,而且当检视某一层面时,必定破坏或阻挡观察另一层面,所以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两个层面如何连通。

    不能沟通,但会相互促进。15世纪之前中国的许多科技发明,曾为欧洲文艺复兴、近代科技革命开辟了道路;今天许多现代科技理论和工具,则使更加深入、广远地观、取现象成为可能,这就为现象科学发生质的飞越创造了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刘长林)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刘长林:中医理论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