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39730
粪菌移植能治磨人的病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3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教授张发明

    本报记者水欣

    说到大便,多数人都会认为它是身体的排泄物,光听着都会让人恶心和反胃。但很少有人知道,健康人的大便中含有功能菌群,经过提取,移植到患者肠道里,可以治病甚至救他们一命。这一技术称为“粪菌移植”,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名患者得益于此,重获健康。《生命时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南京的“中华粪菌库”,亲眼见证了粪菌治病救人的全过程。

    大便如何变成“药”

    2018年6月28日,记者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的一间实验室,这里就是“中华粪菌库”,成立于2015年。在该院消化医学中心张发明教授的带领下,记者穿上隔离服,戴上口罩和脚套,风淋除尘后,首先走进了粪便采样间。这里像个“高级厕所”,非常干净,没有一点异味。张发明解释说,捐献者在此将大便排进一次性采集桶内,封闭好后通过墙上内嵌的方形传递窗,递给一墙之隔的制备实验室工作人员,整个实验室安装了空气净化系统,所以不会有味。

    记者好奇什么人会来捐大便,怎么保证捐献者的大便是健康的?张发明表示,中华粪菌库会选择年龄在6~24岁之间、无性生活、生活习惯好(不抽烟酗酒、不服用抗生素、不吃路边摊和烧烤、保持规律作息和健身习惯)、心理素质佳的捐献者,还会对其病史、用药史、感染与常见病原体检验指标等进行筛查,排除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经过严格筛选,在所有报名捐献的2500多人中,最终只有2%的人入选。

    随后,记者来到制备实验室,这里干净明亮,设备仪器非常整洁,里面的自动化粪菌分离设备完全由张发明团队自主研发。他介绍说,这间实验室主要用于从粪便中提取和纯化菌群,生成菌液。记者看到,菌群制备过程高度智能化,经过反复地离心和漂洗处理后,试管里的“粪菌混悬液”不断减少,颜色逐渐从深黄色变为乳黄色。仅需40分钟,纯化菌群的菌液就从大便中提取出来了。“提取过程中去掉了食物残渣、真菌、病毒和其他代谢产物,细菌纯度可大于99%,即使放大100倍来看,除了云雾一样的细菌,看不到任何杂质。这表明我国的粪菌制备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张发明说。

    新鲜的菌液提取出来后,被立即送往了内镜治疗室。35岁的克罗恩病(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施先生躺在病床上,已被麻醉。主治医生从口腔将内窥镜探入他的肠道,通过显示器上的实时画面寻找到恰当位置,随后将150毫升的菌液缓缓输入患者肠道,一次粪菌移植结束。记者算了一下,从捐献者排出大便,到实验室提取粪菌,再到移植完成,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张发明告诉记者,在国际上这被称为“粪菌移植一小时方案”,以保证菌群的活性和疗效。

    记者看到实验室里有几个大冰箱。工作人员崔伯塔博士说,大部分菌液会用于治疗,还有一部分保存在零下81摄氏度的冰箱内,复苏后使用。剩下的一点当作标本,放在冰箱内保存两年,以便溯源,这是中华粪菌库保障生物安全溯源的重要环节。

    “粪菌移植给了我希望”

    过了一会,刚刚接受粪菌移植的施先生醒了过来,他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移植前痛苦的生病过程。两年前,施先生突然发烧、呕吐、腹痛、控制不住地腹泻,一天有时候拉十几次,去了很多医院,吃了各种药都不管用,无法正常工作,内心无比焦虑,精神面临崩溃。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了一次粪菌移植,一周后病情奇迹般地开始好转,排便减到了一天两三次。3个月后,他做了第二次粪菌移植,腹泻基本已经控制住了。记者采访当天是他第三次来做,以巩固治疗效果。“粪菌移植治好了我的肠病和心病。”施先生感慨地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田先生也是粪菌移植的受益者。面色枯黄的他告诉记者,患病20年了,严重时每天腹泻十来次,连远门都不敢出。求医多年不见好转,他既痛苦又无能为力。前不久,他做了一次粪菌移植,病情明显改善,排便次数减为每天2次。田先生的后腰上挂着一根很细的导管。张发明介绍说,导管的一头放在肠内,另一头导出体外,这么做是为了方便直接把菌液输到肠内,免除多次做内镜的不适。这一新型植管技术是他们的首创,为粪菌移植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田先生感慨:“20年了,我觉得生活终于有希望了,要是早知道有粪菌移植,我就可以少受些苦了。”

    张发明向记者解释了粪菌移植起作用的原因。他说,人的肠道就像热带雨林,天然的雨林物种多样、生态平衡。健康的肠道也是如此,上千种细菌组成稳定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一旦感染生病,好比雨林被乱砍滥伐,要想恢复原貌,必须重新让肠道微生态回归平衡。粪菌移植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见效快,对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4%。很多患者第二天病情就缓解了,整个治疗周期比传统方案要短很多。

    张发明表示,粪菌移植可治疗肠道感染疾病,但绝不限于此,其对大部分肠道菌群相关疾病也有疗效。目前,全世界已注册20多种疾病的粪菌移植试验,比如癫痫、自闭症、糖尿病、肝性脑病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未来的救治范围可能还会扩大。

    据了解,早在195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成功利用粪菌移植治病,自此这项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3年,粪菌移植被纳入美国医疗指南,在西方国家有了正式的医学地位。2014年,张发明团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能粪菌分离系统,告别粗糙的粪菌移植。近年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也纷纷开始重视粪菌移植。目前,全球约有5万例粪菌移植治疗,主要由美国非营利性粪菌库、澳大利亚悉尼消化中心、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完成。张发明团队已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病人超过4000例,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才出生几个月。为解决菌液不能量产的局限性,张发明团队4年前开始研究配方菌群技术,人工培养细菌并加以调制,移植到患者体内,效果也不错。

    六点建议护肠道

    粪菌移植前景美好,但也存在一些隐患。以美国为例,2013年前后大众市场曾出现高价炒作特种粪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张发明强调,粪菌移植属于医疗技术,只能由医生在医院执行,治疗前专业医生会详细了解病情,排除危险因素,判断患者能否进行移植。企业和个人不能私自进行类似诊疗和交易,政府也应对此加强监管。

    诊疗中,张发明发现,很多病人的肠病之所以那么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习惯差,不懂如何保护肠道,且一开始忽视了便秘、腹泻、肠胀气、食欲不振、大便异常等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信号,把小病拖成了大病。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护肠道,防病于未然呢?他给出了具体建议。

    多吃天然食物。虽然食品添加剂的诞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加工食物,且研究证明只要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但也有权威研究显示,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增加患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若是吃了违规、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不利于健康。因此,还是鼓励大家多吃新鲜、天然的食物。

    当心病从口入。厨房生熟食案板要分开,以免切好的生吃菜被案板上的生肉细菌污染。吃饭前记得洗手,以防将手上的病菌吃到肚子里,导致肠道感染。剩饭剩菜中往往含有害菌,容易造成急性胃肠炎,建议适量烹饪,宁少勿多。生食、冷食、坚硬和很烫的食物也会损害肠道健康。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的母源抗体可在新生儿肠道功能不完全时,提供被动型免疫,帮儿童形成更好的肠道菌群,建议坚持母乳喂养。

    不乱用抗生素。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引起菌群失调。

    不抽烟少喝酒。抽烟会使肠道功能紊乱,加重腹泻或便秘。长期饮酒会导致有害菌大量生长。长期焦虑、紧张也会损害肠道健康,心态好的人才能由内而外地健康起来。

    多吃粗粮和蔬菜。粗粮和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加快肠道蠕动,促进粪便排出,不让有害菌在肠道中过度发酵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