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8342
三分唱念七分作 从来功夫不负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13期
     我与贾治中教授相识数年,知其收集、研究药性剧20余载,实属不易。戏曲界有句名言叫“三分唱念七分作”,要完成一件出色的作品,需要下全面又深刻的功夫。贾治中多年来收集了众多清代药性剧钞本,就其中善本加以详备校注,同时又考证作者身份、成书背景、传抄过程及其文学、科普价值,出版《清代药性剧》一书,倾注了很多精力。

    2012年,我赴山西中医学院(现山西中医药大学)考察,再次见到贾治中教授。他向我讲述了收集、研究药性剧的始末,并就其中一些细节与我探讨。得知其有出书的打算,我便力促此事。2013年7月,贾治中与杨燕飞所著《清代药性剧》一书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前,贾治中教授曾邀我为其新书作序,我因身体欠佳不得不婉拒,实在是遗憾。

    清代药性剧钞本难得,集知识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具有同时代很多作品不可比拟的优点。对于中医药科普来说,梆子戏是较好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俗易懂又易于传唱,便于中医药知识在老百姓中传播;于戏剧而言,以中医药为主题展开剧情,则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戏剧表演的内涵。药性剧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地方戏曲的繁荣盛况,另一方面也证明清代儒医的科普意识很强,想让中医药常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药性剧不仅对老百姓具有科普价值,对于初入中医之门的后生来说也不失为寓教于乐的作品。如《群英会·甘国老请医叙寒》中,开场便是老生扮作中药“甘草”上引:“治病先要识阴阳,阴阳俱在脉里藏,六脉按部分虚实,药性亦须知温凉。”此中提及治病必先别脉之阴阳虚实、用药必先明性之寒热温凉,方不会失误以致犯孟浪之错。此类基本知识在药性据中多有贯穿,相比于专业书籍,既不失准确性,又朗朗上口。

    数千年来中医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使得很多承载中医文化的作品得以流传。药性剧钞本众多,这证明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其内在生命力的体现。苏轼在《赤壁赋》中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满载活力的中医文化艺术作品,也应如清风、明月一般为众人所享。贾治中教授对药性剧的深入研究,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顿文化珍馐。

    前几年得知药性剧的部分章节已经在贾治中教授指导下被排演成皮影戏,其中之艰难鲜为人知,但这种表演形式新颖有趣,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