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周刊 > 正文
编号:13339715
乱吃中药,反而伤身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27日 生命时报
     近年来,不少人开始追求中医养生。说起中药,也有人认为中药意味着纯天然,就算治不好,起码也治不坏。真的这样简单吗?其实,中药吃不对症、超量使用,不仅治不了病,反而会伤身。

    常见中药也不能乱吃

    不少人认为,常见的中药既然可以食疗,应该吃不好也吃不坏。有人还会买些人参、黄芪之类的中药,平时泡药茶喝,调理身体。其实,再常见的中药也不能乱吃。

    “三七”吃出肝损伤。有位58岁的大连女患者,入院3个月前出现腹胀、食欲差、乏力等症状。经当地医院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于是来北京地坛医院就诊。原来,患者长期吃自家种植的“三七”。三七生长在我国西南边陲,患者食用的其实是土三七,含有吡咯烷生物碱成分,能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症,造成肝脏损伤。目前没有特效疗法,一旦过了急性期,肝损害常无法逆转,死亡率很高。

    玫瑰灵芝泡水适可而止。临床研究表明,灵芝孢子粉是灵芝的有效成分,但其外壳难打破,直接泡水的溶出率很低。玫瑰和灵芝性温,夏季或者体质偏热的人并不适合长期饮用玫瑰灵芝茶。不少人喜欢用中药泡茶,长期盲目饮用对健康不利。

    石斛养生看体质。近年来,常有人宣传石斛的养生功效,但用石斛泡茶养生需要依据个人体质。因石斛偏凉性,能滋阴,阴虚火旺型的人可以尝试,比如偏瘦,有上火、大便干燥症状,但无其他疾病的人。需要提醒,不要“神话”石斛的功效,调理也不用一味求贵,苦瓜拌凉菜也是一道养生好菜。

    黄芪不要长期喝。黄芪可补气,有上气不接下气症状的人可以喝,但有副作用,如高血压、食欲不振等。长期饮用对脾胃有影响。积食腹满、舌苔白腻及阴虚阳亢者,更不适合用黄芪,否则加重病情。

    银杏叶泡水喝有毒性。银杏叶制品是全世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时使用最多的天然药物,但直接用鲜银杏叶泡水喝很危险。银杏叶中的内酯类和黄酮类等脂溶性有效成分,用水很难泡出来。其中的银杏酸和银杏酚毒性很强、可溶于水,有超敏毒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危害人体健康。曾有位母亲用银杏叶煮水给孩子泡脚治皮癣,导致孩子整个脚部皮肤过敏。

    中药用药有原则

    中药用在“刀刃”上。有病治病,没病防治的说法是不对的。“是药三分毒”,没病时滥用中药造成肝损伤的病例时有出现。吃药要恰到好处,避免重复用药。健康的人,能不吃药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把中药用在“刀刃”上。

    “中病即止”最重要。“中病即止”指的是某方治疗某种病症一旦有效,就要停止使用。常用中草药使用时也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会有副作用。比如甘草性平,能调和诸药。但无故久服也会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大黄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也可引起食欲减退、胃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好方子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将体质分为9种,个体性差异很大。临床医生开药方是对症、对人下药。患者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其他人药方有效就去尝试,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冬至时节吃饺子、涮火锅驱寒,但上火的人往往很多。有些人体质偏热性、虚火旺,导致少白头,选用首乌乌发。其实,首乌也是热性,并不对症。

    老人用药要小心。不少老人有一些基础疾病,盲目进补对身体的影响大。临床试验表明,同时摄入5种以上的药物,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会大大增加。而且80岁以后肝肾功能下降,吃药更应小心。

    草本保健品别瞎买

    中药传统观念中,毒性的含义包括广义的偏性,以偏纠偏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狭义的毒性就是常说的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性就是治疗疾病的原因,如果滥用、乱吃中药,同样会产生毒副作用,适度使用最为关键。

    不少人逢年过节会买中药保健品送礼,大多送给老年人。老年人自身代谢功能下降,如果本身吃着药,再加上保健品,有可能增加肝脏负担。曾有年轻女性患者吃很多保健品,导致肝脏转氨酶上升的案例。

    国外一些草本保健品,比如奶蓟草,也可能引起肝损伤。奶蓟草有护肝效果,但有些人对其中的添加剂不适应。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大,这些外源性物质可能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肝脏造成损害。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离乡病,指人离开熟悉环境易生病。其实很多情况下就是吃了各地不同的东西,发生过敏反应。保健品也可能引起超敏反应。肝脏是全身最大的免疫器官,超敏也易造成对肝脏的损伤。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不同、物产丰富,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泛,类同品、代用品繁多,同名异物现象很多,但不同产地的中药成分会有差异,误用后可能贻误病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过敏体质的人吃陌生食物前最好先少量尝试,谨防病从口入。

    当然,如果中药的“毒性”控制得当,能够治疗顽疾。但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使用有毒性的药物前,不要以身试药,一定要先与医生沟通。▲ (高燕菁)